陳日益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會慢慢衰退,免疫力也逐漸下降,容易受到多種疾病的侵襲,出現各種不適癥狀,而腿痛就是常見的癥狀之一。那么,老年人為什么會經常腿痛呢?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是一種慢性全身骨代謝障礙疾病,通常無特殊臨床表現,主要以骨骼疼痛、易骨折為特征。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其中缺鈣是被公認的主要因素,此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
對策:戒煙限酒、不喝濃咖啡,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和新鮮蔬菜水果;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多曬太陽;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大的心理壓力。若不能有效改善癥狀,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用些藥物。
神經性間歇性跛行
神經性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不走路的時候沒有明顯不適,但一走路就會出現下肢無力、酸脹、疼痛等不適,以致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而休息一段時間后,這種不適癥狀又會得到緩解或消失。有時即使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患者的足部或小腿也會出現持續性疼痛,尤其是夜間更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外源性壓迫導致脊神經根或(和)馬尾、下肢周圍神經干受到病損而引起。
對策:由于引起該病的原發疾病有很多,故一旦出現類似癥狀,一定要通過相關檢查找出真正致病原因,然后對癥治療。
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血管性間歇性跛行與神經性間歇性跛行的表現類似,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于血管外科疾病,而后者屬于骨科病范疇。由于兩者都是多發于老年人,且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臨床不易區分。本病多見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約為2%,主要是由于動脈硬化狹窄閉塞所引起,疼痛主要與運動有關,多為單側發病,伴有冷感,同側的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對策:宜采取綜合治療方法,包括功能鍛煉、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等。
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老年人常見多發疾病,它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癥狀是關節酸痛(主要在膝關節)和活動不靈便,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尤以清晨起床時疼痛最為明顯,有時還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會逐漸加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
對策:目前該病尚無徹底治愈方法,只能對癥治療。疼痛劇烈者,可用一些有消炎鎮痛作用的外用貼劑或內服藥;一些物理療法,如濕熱敷、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及按摩、針灸等,也能起到很好的鎮痛作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減少關節的負重和大幅度活動。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急(慢)性結締組織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多以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為主,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急性發病者,癥狀一般2~4周可消退,且不留后遺癥,但可反復發作。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引起活動受限、肌肉萎縮。
對策:1.藥物治療:早期診斷并合理用藥,但為了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應注意適應癥的選擇。2.外科手術:包括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滑膜切除等。3.膏藥治療:由于膏藥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局部用藥效果好。4.物理治療、康復訓練、心理訓練等,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中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