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第十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和“首屆全國文明家庭”,2016年的兩個“國字號”榮譽,讓楊文欽一家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到底是什么樣的故事讓一個普通家庭獲得了這樣高的榮譽?2016年12月28日,筆者帶著好奇心上門一探究竟。
恩愛夫妻相守60年
1953年,侗族小伙楊文欽在中央民族學院邂逅了藏族姑娘扎西志瑪。轉入北京醫學院醫預班后,兩人朝夕相處,互生愛慕,于1962年喜結連理。
畢業后,楊文欽和扎西志瑪分別被分配到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北京友誼醫院。但兩人始終不忘服務基層的志向。
1968年底,楊文欽離京回到家鄉,被安排在中寨衛生院工作。盡管醫院簡陋,設備匱乏,楊文欽還是決定留下來。更讓人意外的是,扎西志瑪也絲毫沒有退縮,“你去哪兒,我就跟到哪兒!”
回到侗鄉,不管條件多惡劣,夫妻倆始終同心同行。工作上,兩人并肩作戰,是默契的好搭檔;生活中,兩人相敬如賓,是恩愛的好夫妻。
退休后,楊文欽被縣人民醫院返聘,每周一、三、五坐診。扎西志瑪則因身體原因不適合再上班,楊文欽就把她帶在身邊。
“扎西下樓梯、走平路都得我扶著,她一個人在家里太寂寞,想出去走走萬一找不回來怎么辦?”對此,楊文欽想了個辦法一讓扎西跟著去診室,幫忙登記病人信息,維持秩序。“上下班一起,又有事做,她樂意,我也放心。”
近幾年,扎西志瑪有老年癡呆的前兆,楊文欽對她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飲食起居全由楊文欽一手承包。對此,扎西志瑪對丈夫自然更加依賴,寸步不能離開。雖然經常迷迷糊糊,但對丈夫的喜好、生活習慣仍一清二楚。
今年,83歲的楊文欽肺氣腫、冠心病等,先后莊院5次。每一次,子女都會申請一間二人病房,楊文欽睡一個床,扎西志瑪就在旁邊陪著。
扎西志瑪大部分時間并不知道丈夫是在住院,偶爾一次清醒,看到旁邊的丈夫,便問:“你怎么在打針啊?好辛苦好累,我能替你生病多好!”一句話,讓在場的人潸然淚下。
好家風代代相傳
“要嚴謹治學,要自立自強,要勤儉節約,要孝敬長輩,要誠實正直,要懂得感恩。”這是楊文欽治家育人的“六要”。
女兒楊京華小時候不喜歡吃肥肉。一次,楊文欽夾了幾塊讓女兒嘗味道,楊京華不敢拒絕,便偷偷將肥肉扔到桌下。飯后,楊文欽打掃衛生時,發現了地上的肥肉,當即大聲訓斥女兒太浪費。楊京華也因此被罰閉門反省,一晚上不準外出玩耍。
楊文欽赴京學習期間的費用全靠哥哥和姐姐接濟。對此,楊文欽心懷感激。因此,即使在家庭條件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也不遺余力地支持其子女讀書。
“孩子上進學習是好事,不能因為錢的問題耽誤前途。”就這樣,楊文欽資助3個晚輩讀完了大學。目前,3人均參加工作,其中侄兒吳大殉還是楊家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
楊京華10歲的時候,鄉下的大伯因病到縣里住院。由于與大伯不親近,楊京華和哥哥楊京沒去探望。對此,楊文欽嚴厲地批評了兄妹倆:“你們是晚輩,為什么不去看望?大伯身體怎么樣了你們都不關心?”兩人羞愧不已,趕緊去了醫院。
對子女的教育,楊文欽總是用實際行動來引導。嫂子來家里做客,楊文欽做她最愛吃的菜;妻子家鄉來親戚,楊文欽總是安排得妥妥當當;晚輩過節來拜訪,楊文欽跟他們促膝交談……
這一切,對孫子楊序也有了很深的影響。
楊序去年從貴州大學畢業后,留在懷化家里復習,準備考研。楊文欽連續生病,兩個子女休完公休假以后得上班,實在沒辦法,就把照顧老人的責任交給楊序。
住院期間,楊序天天陪伴在楊文欽床前,紿他念新聞,跟他談大事。什么時候該吃藥了,什么時候要去檢查了。楊序都——記在心里。
“一米八幾的大個子,心思如此細膩,把爺爺照顧得這么好,小伙子真是難得!”醫護人員紛紛為楊序點贊。
街坊鄰里一家親
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工作時統—住在醫院的宿合,退休后住到了醫院附近的—個小巷子里,至今已有20多年。
67歲的王藝芝家就在楊文欽家旁邊,兩家相距十幾米,相鄰而居十多年了。談到楊文欽夫婦,她有些斷隗:“我們年紀小一些,過年應該是我們上門拜訪兩位。沒想到,每~E都被他們搶了先。”一到過年,楊文欽和扎西志瑪就各家串門,給鄰居送祝福。每次都帶著滿滿一口袋瓜子、花生和水果。
“楊院長和扎西醫生很謙和,他們住在我們這兒,我們是得大便宜咯!”饒財華告訴筆者,有時候街坊突發疾病,就上門找楊文欽,無論多晚,楊文欽都熱心幫忙,又是檢查,又是送藥。
楊文欽卻說:“有緣成為鄰居是好事,我有自己的專長,何不派上用場。病治好了,大家開心,我也高興。”
53歲的陳束國34年前因為一場車禍跟楊文欽結緣。當時,楊文欽是他的主治醫生,現在兩人成了街坊。
“楊醫生都已經不記得我了,因為他救過的人太多了!我可是記得一輩子,兩位老人真的了不起,是我們后輩人的楷模!”說話間,陳束國兩只手都豎起了大拇指。
(摘自《懷化日報》2017月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