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英
胃潰瘍常發生于小嬰兒,且多為應激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則多發生于年長兒。小兒時期十二指腸潰瘍平均發病率較胃潰瘍多3~5倍,男孩較女孩為多,一般統計約為2∶1。據報道,成人病例的21%~50%開始于兒童期,1.6%開始于4歲以前。小兒潰瘍病的形成多與飲食不當有關,因此,在預防方面要抓住關鍵,從飲食開始。
小兒飲食要注意做到多樣性,注意營養平衡,切不可偏食。肉、蛋、奶、豆類、谷類、面食、魚、蝦、蔬菜、水果等,一樣都不能少。同時還要保持飲食規律,一日三餐做到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要確保小兒早餐能吃好,午餐能吃飽,晚餐要盡量吃得少一點和清淡一些。
小兒對食物只有好吃與不好吃之分,并無科學飲食的概念,往往會出現貪吃和偏食現象。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小兒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不要過分地挑食和偏食,不要大量食用生冷、干硬、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不要大量食用油炸食物,不要大量食用高糖、高脂食品及膨化食物,不要大量飲用汽水及果汁。飲食必須要講究衛生。小兒的身體素質較弱,免疫能力較差,在飲食方面更應當注意。家長要幫助小兒養成勤刷牙、勤漱口、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使用的碗筷要注意消毒處理,要遠離腐敗變質的食物,生吃水果時要清洗干凈。
另外,許多家長相信“狼吞虎咽”是小兒食欲強的表現,尤其是對男孩,更強調吃飯時要講究速度,殊不知這會增加小兒胃腸潰瘍的概率。小兒在吃飯時還是適當地“細嚼慢咽”為好,以便食物能夠進行充分的咀嚼,減輕腸胃負擔,更加利于消化吸收。但不能讓孩子邊吃邊玩,或邊吃飯邊看書或電視等。
新生兒和小嬰兒的潰瘍病常為急性,起病多急驟,易被原發病掩蓋,通常無特異癥狀,早期出現哭鬧、拒食,很快發生嘔吐、嘔血及便血。幼兒主要癥狀為反復臍周疼痛,時間不固定,不愿進食,食后常加重,或以反復嘔吐為主要表現,往往食欲差、發育不良或消瘦。年長兒的臨床表現與成人相似,主訴上腹部疼痛,局限于胃或十二指腸部,有時達后背和肩胛部。當家長發現小兒有類似情況時要多加注意,及時帶其到醫院進行診治,以免延誤而加重病情,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