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羅
賺錢女人也會,男人沒有資格壟斷。育兒不能只有女人會,男人也必須加入。所以,只有敢于打破傳統“內外有別”的局面,只有敢于做家庭煮夫,這樣的隊友才是靠譜的,才能受到女性歡迎。
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也是一個剛滿5個月孩子的爸爸。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我見證了孩子孕育、誕生和養育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他人生的開始階段,但對于我們來說,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尤其在出生后的第一個月,各種突發狀況、手忙腳亂、情緒波蕩,讓那一個月有了“度日如年”的感覺。
好在育兒就像創業,渡過了從0到1的階段,后面的路會相對寬一些。到了第二個月、第三個月,以及在百日之后我們脫離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幫助,全由自己來帶,整個過程變得越來越順。雖然育兒本身一定會不斷出現各種挑戰和難題,但至少不會像之前那樣慌張,那樣手足無措。
進化論中的解釋
由于我的工作性質問題,我有大量在家的時間。原本用來閱讀、寫作、自娛自樂、社交的時間,因為孩子的到來,我開始用在了買菜做飯、掃地擦地、換尿布哄睡、陪聊給娃洗澡等等瑣事上。某種程度上,我既主動也被動地深度卷入到了育兒過程中,如果是別的工作,我便沒有機會卷入得這么深。
雖然我的案例比較特殊,能夠在時間和精力上如此投入的爸爸會很少,但從我的主觀感受出發,我覺得極其有價值。我也在一開始就建議,只要日常生活中能與母子(女)經常見面的爸爸,都應該嘗試深度參與其中。
丈夫參與育兒的必要性,可以先從進化的角度切入闡釋。
由于人類具有比其他哺乳動物大的多的腦容量,所以導致了新生兒腦袋(相比其他動物)很大,身體能量供給會向大腦傾斜。過去農村里有一句俗話,“牛犢18跌,之后就會走”,即小牛生下來之后不能完全站起來,但摔了18次之后就可以自己站立、走動。對比小牛,人類從出生到站立、會走需要12-14個月,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頭腦發達,四肢相對簡單。
新生兒特別弱小,母親的生產過程又特別艱辛且伴隨高風險。所以,人類想要持續繁衍,由母親單獨撫養孩子的方式一定會帶來種族羸弱甚至滅絕的后果。只有提供精子的父親加入其中,才可以實現種族的延續。說到這里,不難看出,父親對母親的幫助,是基于種族繁衍的需要,這是生物學的定律,不需要講太多道理。
丈夫為何應該深度參與育兒
說完進化論中的解釋,我們回到現今這個時代,討論為何丈夫應該深度參與育兒,需要回應的問題可能更加尖銳。那就是,丈夫對家庭的幫助主要通過“物質供給”來實現。從采集-狩獵時代到農業時代,甚至到工業時代,男性在物質分配的競爭中占據了較大優勢,所以“男主外,女主內”居然可以被很多女人認可。但那是建立在“家務勞動”不能市場化的基礎上。
一方面,女性在后工業時代獲得了更平等的教育背景,現在很多985大學的女生數量已經超過男生了。女性在職場競爭中不輸男性,這給女性發聲提供了基礎性的權力;另一方面,在脫離溫飽階段之后,早期育兒等家務的變得越來越關乎一個家庭的生活品質。它不是簡單的把孩子喂飽穿暖,而是帶有專業性、技術含量和微妙的人性化統籌管理能力。
舉個例子,同樣是大學畢業的一對夫妻,他們有著各自的工作,但因為生育和養育,女人需要停歇至少一年。如果考慮孩子3歲以前需要更充足、更專業的呵護,一個女人要中斷的職業生涯可能長達4年。在夫妻彼此都有職場競爭的能力和壓力的前提下,除了生育和哺乳本身男性不能代勞,其余工作都應該實現家庭內部的協同分工。
我覺得可以打一個比喻,婚姻如果是一家公司,那么育兒可能是公司里最大最復雜和最重要的項目。不管丈夫在公司中是主角(CEO)還是配角(副總裁),如果不能參與到公司里最大最重要的項目中去,丈夫一定會喪失相應的地位,會被邊緣化,也會制造各種矛盾。
地位從來都是干出來的,單單靠在外掙錢,這種外圍協助的做法,只能算邊緣參與,算一種策應——女性早已不是沒有能力掙錢。如同我們很難想象,“兩彈一星”工程里,糧草供給的負責人可以獲得“兩彈元勛”的稱號。同樣的道理,在外賺錢養家的丈夫,實際上面對的是一個相對簡單局面,而妻子在育兒中面對的,則是更為復雜、不可控的局面。
我和我的幾位同事都曾自我調侃道,工作就是放假,出差就是休假。如果爸爸們不能認同這一點,基本上只能說明對育兒的艱辛程度,還有著嚴重的認知匱乏。
爸爸參與育兒的好處
作為爸爸,需要積極學習育兒的理論知識,并嘗試參與到實踐中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與妻子保持“知識同步”而不是“知識鴻溝”,方便彼此溝通,達到夫妻之間的情緒共振;另一方面,多一個人投入,就多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手段,理順育兒工作本身。我的感受是,爸爸如果能夠多了解育兒過程,乃至參與其中,至少可以獲得下述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可以增加夫妻感情。試想一下,當丈夫下班回家,看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如果沒有育兒經驗,可能會很直接地問“是不是餓了”。有經驗的母親可以體會到,“是不是餓了”這句話其實非常得傷人,因為這意味著外人在否定你的哺育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原本焦慮的內心可能會變得怒火攻心,接下來你就吃不了兜著走吧。
但假如丈夫深度參與其中,懂得孩子哭鬧的多種原因,甚至懂得“嬰語的秘密”。那么,經歷過喂奶粉、拍嗝、換尿布、洗澡、哄睡、帶醫院、打疫苗等等洗禮的爸爸,不但可以有效減輕妻子負擔,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一種“同情之理解”的能力。事務分擔、情感認可,這是同樣有資格在職場打拼的媽媽們,十分渴望得到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剛開始爸爸幫倒忙沒有關系,只要細心投入,堅持幾天,情況一定會好轉,媽媽一定會感受到爸爸的濃濃愛意。
第二,可以排除長輩干擾。這里的用詞可能不太客氣,似乎長輩成了負擔,成了麻煩制造者。我想很直白地表示,很多情況的確是這樣。雖然長輩有各種類型,但是總體上,經歷過大躍進、饑荒年代和文革的這一代長輩,他們所秉持的零散的、經驗性的育兒知識,充滿了難以計數的方法論錯謬。1個月給孩子喂稀飯、3個月抱著孩子站立著蹦跳、孩子困到興奮還要繼續玩,數不勝數的錯誤做法表明,長輩與我們在育兒問題上陷入的分歧,是體系化的、方向性的。
爸爸的介入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即在與妻子的一道學習中,保持育兒的科學性。與此同時,這樣做還使得,客觀上也為妻子建立起了一道防火墻,以避免長輩介入時對妻子的過大壓力。看起來糾纏不清的婆媳關系,發生的根源在于丈夫在育兒中的缺位。兩個最愛你的女人,為了養育你的孩子,結果陷入水火不容之地。有時候我想,這樣的男人是多么地無能和無恥。縱使他在其他方面取得不俗業績,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敗涂地的。反之,爸爸把很多活兒給干了,與妻子實現充分溝通,再返回與自己的母親做溝通,整個家庭也會理得更順,長輩方面也會更輕松。
第三,可以增強孩子安全感。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投入,可以讓孩子更頻繁地獲得關注和關心。科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曾遭受徹底忽視的孩子長大后,極有可能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正常的另一面:美貌、信任與養育的生物學》,p314)。從出生開始,如果父親可以投入更多照料孩子,母親可以獲得一定程度解放,這樣母親心情會更開心。母親的微笑對孩子的影響極大,一個成天哭喪著臉的母親不可能帶出性格樂觀開朗的孩子。當然,這一判斷同樣適用父親。
第四,可以增強爸爸的職業競爭力。4月2日在深圳有一場數字領袖峰會,BAT三大巨頭悉數出席,討論的主題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應對和挑戰。快人快語的馬云在分析“新零售”時提到,過去企業想得最多的是“何如賣掉更多產品”,未來企業必須多想的是“如何更好服務消費者”。服務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這方面,女性的親和力、耐心、同理心,都會變成更大的優勢。
爸爸的形象需要改變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原本出門,我只需要一分鐘,但現在出門,需要考慮孩子要不要喂奶,給孩子換尿不濕,檢查母嬰包是否齊備等等,沒有20分鐘幾乎不可能可以出門。急躁的父親通過深度參與育兒,原先火爆的脾氣會有所收斂,原先武斷的看法會變得慎重,原先不可挑戰的自以為是姿態會逐漸消失。從社會競爭的角度來看,具有男子氣概的丈夫,如果進一步擁有親和力,將對保住他未來的飯碗非常有好處。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之后,人與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機器競爭效率沒有意義,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需要具備更強的情境感知能力。
對于爸爸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變局的時代。政治、經濟、軍事動蕩不安,但家庭內部的結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女性腦子里的想法也在發生重大變化。此前單純的“男主外”,通過賺錢養家、展示肌肉保護母子(女)的方式,已經被冠以“直男癌綜合癥”。越來越多的女性之所以愿意被剩下,愿意只要你一顆精子,甚至敢于跟你離婚。很大的因素在于,希望你參與育兒,更勝于希望你僅僅賺錢養家。
換句話來說,賺錢女人也會,男人沒有資格壟斷。育兒不能只有女人會,男人也必須加入。所以,只有敢于打破傳統“內外有別”的局面,只有敢于做家庭煮夫,這樣的隊友才是靠譜的,才能受到女性歡迎。
這是21世紀,這是后工業時代,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但這些名詞都不重要。從遠古時代開始,大自然在設計男性代碼的時候,幾乎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撩妹”。所以,今天的我們遇到了史無前例的挑戰,我們不但要取得傳統意義上的事業輝煌,還要在個體化的育兒工作中展現非凡能力。說實話,起初我有點無奈,但后來意識到,只有這樣,獨立、美麗、睿智的優質女性,才會真正靠向我們。如此一來,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洗心革面、自我迭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