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薇
【摘要】 現階段伴隨著人們各項網絡業務的不斷增多,光纜線路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就需要人們充分的意識到通訊光纜中干線光纜自動保護技術的重要性,通過提高光纜自動保護技術的水平來有效的保證通信安全。本文主要講述了光纜自動保護技術原理,以及就OLP裝置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通信光纜 干線光纜 自動保護技術
現階段很多的WDM系統已經在骨干傳輸網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使用,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旦光纜線路出現中斷,那么就會給業務帶來重大不良的影響。以部分國際電路以及繼電線路為例,這些電路和WDM存在直接承載的關系,中間不存在SHD系統進行保護,所以一旦干線光路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業務之間重點,而且在進行網絡的維護方面還存在有重大困難,因此需要人們意識到自動保護技術的重要性。
一、光線路保護概念
在對干線光纜進行保護時可以采用多種保護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光線路保護,也被稱作OLP保護,OLP主要負責的是光傳輸這一層面的保護,因此OLP的控制機制僅僅對光纖路由發生作用,而和具體的傳輸設備之間沒有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因此也就無需考慮是否存在OLP和設備的兼容性問題,形成光路保護網就變得非常容易,同時,OLP還具有恢復成本比較低,恢復速度非常快以及可靠性非常高等特點。從現階段存在的干線光纜保護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使用狀況來看,OLP是一種非常有效,簡單并且適合大面積使用的干線光纜自動保護技術。
二、OLP保護技術
OLP系統主要負責對光傳輸層面發揮保護作用,因此需要具備的功能如下,當線路劣化程度非常高甚至已經超出門限時以及線路突然發生中斷時,OLP需要可以實現自動的將故障線路中的主路由切換到備路由,同時還需要保證切換的速度,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縮短故障時間,從而使光傳輸系統的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OLP系統在光路上應該包括有以下功能。其一,首先從Tx會有光的進入,在光輸出時需要由他以及同兩個通道同時發出。其二,在R1以及R2通道中,光僅僅只能選擇其中一路輸入,并且由Rx輸出。其三,在存在有路由設置的端口,該端口對接口以及速率應該是透明的,具體的切換過程是在光的基礎上進行的。其四,一般情況下,需要選用兩個一樣的保護方式的OLP,即選發接收,或者是雙發選收的方式,OLP需要和A以及B這兩端的WEB收發設備以及端局之間的4根光纖主城一套自動切換保護系統[1]。
三、OLP保護系統的應用
3.1應用原則
其一,OLP在投入使用時需要充分考慮和傳輸設備的實際工作情況以及光纜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結合。光纜會存在有非常容易非常故障的段落,對于該段落可以充分的借助OLP裝置的使用,從而起到使維護壓力降低并且使網絡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增強的效果。其二。為了實現對OLP的統一并且快捷的管理,在OLP裝置的選擇上應該使用同一廠商生產的設備。其三,OLP裝置在使用過程中,一定需要注意嚴令禁止對傳輸系統中的氣體性能指標造成不良的影響,例如,不能對OSNR,色散以及衰耗等指標產生影響。其四,如果條件允許,在進行OLP裝備的應用時,可以和傳輸系統的工程設計相結合,爭取可以和傳輸系統形成同步實施以及管理。其五,在網管系統的管理下,OLP裝置裝置可以被網管系統進行集中操作,集中監控以及集中管理操作。
3.2加裝OLP裝置
1、選用原則。其一,為了可以有效的降低將OLP裝置引入造成的插入損耗,首選應該是一比一的保護方式。其二,在進行OLP裝置的選用工作時,需要保證OLP裝置具有入網許可證。其三,進行模擬安裝工作的OLP裝置,在安裝之前必須保證OLP裝置已經在很多的干線傳輸系統中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應用[2]。
2、方案制定。在進行OLP裝置安裝之前,需要對加裝段落的灌籃線路以及傳輸系統的實際參數以及運行情況進行仿真計算。如果是SHD系統,在進行OLP裝置安裝時則需要注重光率因素。如果是波分系統,在進行安裝時不僅需要考慮光率因素,還需要考慮OSNR以及色散因素的影響。
3、故障處理。其一,當干線光纜劣化非常嚴重或者是出現中斷時,OLP裝置應該立即執行門限切換操作,并且采用門限切換的方式為不返回方式。其二,一旦OLP裝置發生異常現象,無法進行及時并且準確的切換工作時,需要由相關人員快速前往到相關站點,完成手動切換工作,從而使業務可以正常運行。其三,等到問題修復后,傳輸系統需要從備用光纜切回至主用光纜[3]。
結語:在通訊光纜中,一旦光纜線路出現中斷,那么就會給業務帶來重大不良的影響,限制網絡正常運行,因此需要我們充分意識到干線光纜自動保護系統的重要性,通過有效的保證OLP系統的穩定性來提高光傳網絡的穩定性。
參 考 文 獻
[1]余德聰.光纖通信中光纜線路敷設技術研究[J].信息通信,2014,(5):214-214,215.
[2]曾志強.繼電保護中光纖通信技術應用[J].通訊世界,2014,(19):8-9.
[3]馮巖.繼電保護中光纖通信技術應用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