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浩亮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我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器具,其材質大多為青銅和陶瓷。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因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在博山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的這件漢代銅博山爐,屬國家三級文物,爐高10.8厘米,口徑5.7厘米,腹徑6厘米,底徑10.2厘米,重215克。蓋與爐身子母口相接,爐身似豆,口沿微斂,弧腹,圜底,蓋呈山巒狀,山巒間有出煙孔,高柄中空,上有凸棱,柄下有圓形托盤,盤底內凹,與柄相通。造型優美,做工精細,雕琢細膩,是典型的漢代藝術佳作。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魏晉南北朝時期,博山爐已經開始改用陶瓷來制作。這一時期還出現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或三足瓷器香爐,不過,隨著佛教的傳揚與興盛,博山爐逐漸轉變為佛教禮佛的供養物。
隋唐時期,北方的制瓷技術得到空前發展,瓷博山爐開始廣泛流傳,盡管造型典雅別致,裝飾考究,但到后期卻逐漸失去最初的形象。
到了北宋,真正意義上的博山爐似乎開始遠離人們的視野;半圓香熏和無蓋三足爐開始出現,一座座繚繞了1000多年的蓬萊仙山,默默地留在無數文人墨客的詩篇里。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具有登天、致仙或成仙等宗教象征意義的繚繞蓬萊仙山造型的博山爐開始被奇禽怪獸的造型所取代。
明代,開始出現琉璃制品,博山爐逐步成為賞玩性文玩。隨著明代宣德爐的出現,博山爐逐漸成為香器中的一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