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榮榮

豬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具有生長快、成熟早、繁殖能力強、雜食等特性,對已從事定居農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最適宜飼養的家畜。在我國古代,豬歷來被視為財富的象征。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河南新鄭裴李崗、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經發掘出家豬的骨骼;裴李崗文化時期還出現了陶塑豬的形象,表明當時豬已經被馴化飼養,并被作為陶塑藝術品加以表現。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的兩件陶塑豬首,是迄今我國發現時代較早的陶豬雕塑藝術品。但作為隨葬明器的陶豬圈建筑模型的大量出現是在漢代,以后的歷代墓葬中陶豬才漸漸地多起來。偃師地處中原,漢晉時期屬河南郡,唐代開元年間屬河南府,這里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從偃師出土的陶豬及豬圈可以看出漢唐時期北方豬的飼養和當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的某些方面。
我國古代崇尚厚葬,漢代政治穩定,農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莊園經濟的發展使地主官僚的生活呈現出“谷物滿倉,牛羊成群”的景象。該時期的墓葬中,陶豬等家畜、家禽陪葬品大量出現。在考古發掘的古墓中,還時常發現豬等動物的骨骸,很有可能是用活家畜陪葬的一種風俗。漢字的“冢”,其意是墳墓,按照象形文字來按圖索驥,可以解釋為“無豬者是不能安心離開人世的”。鎮原縣博物館珍藏的這件漢代陶豬正是漢墓中陪葬的典型之作。該豬長18厘米,高11厘米,重650克。立姿,目前視,長嘴,頸部上凸,尾粗而短,四肢健壯有力,體態豐滿肥胖,活脫脫肥豬一頭,可謂人見人愛。歷來,豬的圖形始終作為一種藝術題材而屢屢出現,直到現代,儲錢罐還多有豬的造型。
這件陶豬折射出當時鎮原家庭養殖業的普遍發展和興旺,可以看出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漢代流行厚葬之風,喪葬禮儀及“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的送葬觀念深入人心,一般墓葬都出現許多喪葬用品和陪葬品。到了宋代,才演變為紙制陪葬品。從此以后,陶塑家畜等陪葬品逐漸被紙制品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