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勻
一位一生充滿傳奇的天文學家,究竟是死于謀殺還是自然原因?
關于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有兩件“瑣事”讓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第一件是,在1566年的一場對于一個數學公式(而不是一位異性)的爭執(或者說決斗,發生于一次婚宴上)中,第谷的鼻梁被對手(一名數學家,也是一名貴族)砍掉,此后第谷總是戴著一只金屬假鼻子出現于公開場合。第二件是,第谷死得很離奇。根據第谷的弟子、同樣是著名天文學家的開普勒的第一手記敘,當時第谷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在捷克的布拉格一起用餐,在此過程中第谷內急嚴重,但(若無特殊原因)先于皇帝離席是粗魯之舉。雖然第谷是有特殊理由的,但他依然不好意思離席。終于熬到回家后,第谷發現小便既困難又很痛。11天后,他因膀胱破裂而去世,年僅54歲。如果真是這樣,那么第谷就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由于禮貌原因而死的人。
然而,第谷之死真的這么簡單嗎?就像是來自于一場經典謀殺的細節,20世紀起,有傳言說這位大天文學家實際上是被謀殺身亡的。
可能的兇手中包括第谷的遠房堂兄埃里克伯爵(一名丹麥外交官),據說他在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授意下殺死了第谷。雖然第谷得到上一位丹麥國王弗雷迪里希二世賞識和資助,后者甚至為第谷提供了一座島,以建造第谷自己的研究院。不管是什么原因,當19歲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弗雷迪里希二世之子)執政后,第谷不再像以往那樣受恩寵。克里斯蒂安四世摧毀了第谷在那座島上的城堡。第谷逃離丹麥,在布拉格那次宴會上向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求助,隨后他就一病不起。
克里斯蒂安四世究竟為什么對第谷這么有敵意,確切原因不清楚,但當時很流行的一種傳言是,第谷與克里斯蒂安四世的母親有染,這對克里斯蒂安四世自己的合法性以及作為國王的安全造成威脅。一些丹麥學者認為,正是第谷與克里斯蒂安四世之母的緋聞,激發了有關丹麥朝廷的另一個陰謀與愛情故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事實上,在第谷的最后日子里,埃里克出現在第谷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第谷死亡這一年,埃里克才變得與第谷熟識。一位丹麥歷史學家不久前發現了埃里克的日記。盡管埃里克沒有承認自己謀殺第谷,他卻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與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弟弟漢斯之間的多次會面,而漢斯被認為正是謀殺第谷的下令者,漢斯此舉則是受克里斯蒂安四世指派。此外,當第谷在布拉格可能遭下毒之時,埃里克正好也在布拉格。
第二個可能的兇手,則是同樣大名鼎鼎的開普勒(1571-1630)自己。不妨先說說開普勒的導師第谷。第谷是16世紀負有盛名、頗有天賦的丹麥天文學家,是行星運動定律的奠基者,他的成就促進了現代天文學發端。運用自己的觀測臺(但并非使用望遠鏡,因為當時望遠鏡還未發明),他對火星及其他許多天體做了重要觀測,包括對火星軌道的詳細測量。到了生命晚年,他得到了一名很有名的助手,一起從事對火星的探索。這名助手就是開普勒。然而,這兩者之間關系并不太好。一方面是因為第谷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是因為第谷對自己獲得的大量火星數據都保密,不拿給開普勒看。雖然開普勒不太可能通過殺死第谷來報復自己受到的羞辱,但有學者推測開普勒殺死第谷以獲取后者的研究數據,因為開普勒需要這些數據來證明自己的理論。
由于身為貴族的第谷娶的是一個平民女子,所以他的子女不被認為是他的財產(包括大量天文學數據,其中有對超過1000顆新天體的觀測記錄)的合法繼承人。第谷死后,開普勒承認自己竊取了第谷的研究數據,并且說第谷死于長時間憋尿的正是開普勒,這就讓有關學者更認為自己的推測有理。甚至有人提出,開普勒能自由出入第谷的實驗室,能接觸實驗室中所有的化學物質,他有可能在第谷死前對第谷實施了第二次汞下毒,這次的下毒量更大,因而能致命。但另一方面,第谷死前正力推開普勒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名下的一位數學家,這當然是為了達到第谷自己的目的。而開普勒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這個職位的話,應該不會先清除這位名氣很大的支持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普勒在這個重要節點上殺死第谷又不大可能。然而,就算第谷是因為汞中毒而死的,也不足以指控開普勒就是兇手。開普勒或許只是偶然間而非刻意毒害了第谷,這種事哪怕在今天也有發生。第谷在實驗中總會與汞和其他化合物打交道。在他的生命盡頭,他也完全有可能吃汞,希望汞能治療他的病癥。
沒錯,這個推測看起來過于牽強附會,但這個傳言其實是基于1901年對第谷遺骸的檢驗,當時從他的胡須中檢出了一些汞,但未發現第谷患腎結石的證據。16世紀生理學家在第谷死后當場檢驗他的遺體時,記錄的死因正是腎結石。丹麥和捷克科學家2012年進行的一項檢測表明,所有關于第谷被謀殺身亡的說法其實都不靠譜,第谷很可能的確死于尿毒癥和膀胱破裂。至于從第谷胡須檢出的汞,它們有可能來自于第谷的金屬假鼻子。
俗稱水銀的汞是一種過渡金屬,也是5種在常溫下呈液態的元素之一。就元素意義來說,汞是很美的,但這種美掩飾了汞的本質——一種名副其實的致命元素。古代西班牙的一些裝飾性池子和噴泉里充填著汞。1937年,一個叫亞歷山大的人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建造了一座汞噴泉。這座噴泉今天依然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市展出。
在汞的毒性還未被完全認識之前,汞在歷史上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據說,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服用汞丸以圖長生不老。有傳說稱,秦始皇陵中有代表中國河流的地下水銀河。古希臘人用水銀做藥膏,古羅馬人用水銀做化妝品。在中世紀的煉金師看來,汞是把賤金屬轉變成金所必需的一種元素。當然,盡管煉金師們篤信自己能煉金,他們卻從未做到這一點。19世紀,汞被用來治療梅毒(有時候患者反而被毒死)、便秘、抑郁和牙痛;20世紀初,一些國家的兒童每年都被用汞來驅蟲和通便。汞還被用來提純金礦石和銀礦石,這一做法至今依然被巴西亞馬孫盆地的金礦工人采用。在現代,汞被用來冷卻核反應堆,用作牙膏成分。在數字溫度計出現之前,人們使用的是水銀溫度計。
英語中有個短語“瘋狂”,其字面意思是“像帽子制作者一樣發狂”。這個成語可能出現于18和19世紀,當時人們把海貍皮毛浸入汞化合物溶液中以分離毛與皮,從而制作海貍氈帽。這種溶液產生的毒煙會損害制帽工人的健康。中毒者出現震顫和言語不清等癥狀,合稱“制帽人病”。
汞的最致命形式是二甲基汞。這種神經毒素很容易跨越血液/大腦屏障,即便是微量(幾分之一毫升)也會致命。二甲基汞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腎臟和內分泌系統。長時間或大量接觸二甲基汞,可能造成大腦損傷和死亡。大多數情況下,二甲基汞的效果是累積性的。通常,到它的效果顯現出來時,中毒者已不可救藥。
無論哪種形式的汞中毒,都是很糟糕的。那么,第谷是否真的遭遇了汞謀殺?2012年,捷克和丹麥科學家決心徹底終結第谷被汞毒死的傳言,因此決定再次掘出第谷的遺骸進行檢驗。科學家們提取第谷的胡須、骨骼、牙齒和服飾樣本,運用3種不同的化學方法測量汞濃度。他們的結論是,第谷胡須和骨骼中的汞含量根本不足以造成他的死亡,也沒有檢出其他任何致命毒素。至于第谷的仿生鼻,它一貫被描述為由金銀制成。但在這次檢測中發現,它其實是由銅和鋅制作的。
2016年12月,科學家宣布了對第谷遺骸的又一項檢測結果:第谷在其生涯中經常接觸黃金。其實,第谷除了有很多天文學成就外,對煉金術也很感興趣。科學家認為,雖然天文學與煉金術看起來不搭界,但第谷同時身為天文學家和煉金師這一點并不奇怪。事實上,煉金術被認為是化學的開端。在第谷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各個領域的探索都饒有興趣,人們相信這些探索都與了解自然世界有關,天文學研究是這樣,煉金術探究也是這樣。
科學家說,他們在第谷的毛發中發現了黃金痕跡,并且證明第谷在世期間接觸過黃金,而不是在他死后他的遺骸接觸黃金。科學家對第谷的頭皮、胡須和眉毛樣本進行了檢驗,發現這些樣本的黃金含量是今天一般人這一含量的20~100倍,這證明第谷在生命最后兩個月中“極其大量”接觸過黃金。科學家說,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上流社會到處可見黃金,這意味著第谷有多種方式接觸黃金:來自金碗的金屑,甚至是添加到食物或酒中的碎金。從中世紀晚期開始,人們把金屑添加到酒中治病,這與煉金術理念直接有關:像黃金這樣的礦物質無所不能,治病強身更不在話下。
不過,雖然科學家已經證明第谷并非是被汞毒死的,但也不能證明他一定是因為尿毒癥身亡。總之,第谷的確切死因至今仍不明朗。除此之外,或許還有一個奧秘值得調查:第谷寵養的駝鹿之死。沒錯,第谷確實養了一頭駝鹿做寵物。據說這頭駝鹿有一天晚餐顯然喝了太多啤酒,然后倒在梯子上死了。這是真的嗎?
由于科學的進步,現在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歷史法醫學”工具和技術:生物堿毒素試驗(用于測試奎寧、番木鱉堿、嗎啡、阿托品及鴉片);使用分光鏡進行光譜分析;用離心器根據質量大小分離粒子,從而有可能準確測量復雜蛋白質的分子重量。20世紀50年代,紫外和紅外光譜學、X射線衍射及氣相色譜分析在法醫學中得到了應用。1966年,傅里葉紅外光譜和原子吸收光譜學被引入法醫學。
2011年,科學家使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同步加速器光源中的X射線束,檢測已經腐爛的15世紀皇室尸骸樣本:阿拉貢王朝(一個中世紀王國,如今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的費爾迪南德二世和伊莎貝拉(那不勒斯公主及米蘭女公爵)。有間接證據表明,這兩人的死亡都可能是汞中毒引起的。費爾迪南德死前出現高燒、困倦和帶血腹瀉。伊莎貝拉死前也反復發燒,最后她死于身體全面水腫。當時,汞被用于治療皮膚病,而費爾迪南德和有伊莎貝拉都患有皮膚病,其中前者患的最可能是梅毒。科學家運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設備檢測發現,伊莎貝拉死前20天內其頭發汞含量升高明顯,而費爾迪南德死前15天時其頭發汞含量很高。
科學仍然在給予我們新的方式,去檢測像毒素之類的化學物質,去破解各種類型的未解之謎,或者去澄清一些揮之不去的傳言,例如法國皇帝拿破侖之死。有人說,拿破侖死于胃癌。但也有人說,拿破侖在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島期間被獄警毒死。拿破侖的頭發樣本的確被檢出高含量的砷,但它也可能是土壤中的毒素滲進被埋葬的遺體所致,而非是謀殺的結果。砷被用于很多物體,其中包括拿破侖時代一些壁紙的顏料。把這些壁紙放在潮濕環境中,會形成一種有毒的霉菌,它會把亞砷酸銅顏料轉化為有毒蒸汽。
1982年,科學家使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測量拿破侖被軟禁地墻紙中的銅和砷含量,發現有足夠的砷來惡化拿破侖已出現的病狀,從而至少能加速拿破侖的死亡,但僅有砷的話并不能造成拿破侖死亡。而長時間暴露在這些墻紙面前,就可能解釋拿破侖遺骸中很高的砷含量。在拿破侖的遺體被掘出并移葬于最終安息地之前,遺體已經在圣赫勒拿島上埋了20年,這也有助于解釋遺體的砷含量。
2008年春季,另一組科學家一錘定音破解了拿破侖死亡之謎。他們使用了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的一座小型核反應堆,該反應堆的建造是為了讓低溫試驗地下觀測臺探查中微子。但這一次,科學家用它來研究被保存的拿破侖毛發樣本中的顆粒。這些樣本來自于拿破侖一生中的4個時期:孩提時代、流亡于厄爾巴島(意大利西部島嶼,拿破侖的第一次被放逐地)期間、死亡當天和死后第一天。此外,科學家還研究了拿破侖的兒子和皇后約瑟芬的頭發。科學家運用中子激活方法證明,所有這些樣本(包括對照組樣本,即同時期其他人的樣本)都包含砷。盡管這些砷含量都很高,但在當時并沒有高得離譜:所有提取自200年前拿破侖時期頭發樣本中的砷含量,都是今天人們頭發中砷含量的大約100倍。拿破侖死前的頭發中砷含量并無明顯上升,這就證明他并非被砷毒殺,否則他頭發中的砷含量會飆升。
因此,無論是看守拿破侖的獄警還是大天文學家開普勒,都已由當代科學開脫了罪責。不過,至少有一個疑似砷中毒的歷史案例被證明是真實的:法醫科學家證實,名氣很大的賽馬拉普是在攝入大劑量砷之后死的(請參見相關鏈接:《賽馬拉普之死》)。下一步,他們可能會告訴我們第谷的寵物駝鹿究竟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