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紅
摘 要:隨著近代工業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污染和人們生產活動范圍的日益擴大,導致河水污染、河水枯竭,致使生態環境嚴重受損。如何在生活居住周邊留住一條清澈的河流和一潭凈水,如何構建和營造具有魅力的濱水景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留給每個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水 景觀 環境 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a)-0129-02
1 濱水景觀構成分析
(1)水體是構成水岸濱水景觀最主要元素,沒有水的存在就談不上濱水景觀的營造,一切濱水景觀的存在。
(2)都是依托水體而建。水是濱水景觀營造的主體。所謂水體包括:大海、河川、湖泊、溪流、中水等。景觀體現為如:利用自然形成水位高差而形成的流動水景觀;利用水利設施(水泵、水車等)通過電能(人力)提升水位從而產生水循環流動、噴涌景觀;通過人工開挖、防滲、橡膠壩等措施蓄水、保水、留水形成的濱水景觀。
(3)駁岸、護坡是濱水景觀的主要功能組成元素,所有濱水景觀的營造首先要考慮的是行洪、泄洪的功能,所以駁岸、護坡的建設首先要以功能為主,其次考慮景觀。駁岸、護坡的景觀形式有:以自然植被覆蓋的自然原始型護岸景觀,主要表現在鄉村水岸、溪流水岸和風景區水岸景觀上。用土基草坪、土工格室、水生(半濕生)植物種植、大木(竹)莊、卵石散置等形成的自然生態駁岸景觀,公園、庭院應用較為廣泛。用自然山石、石籠、混凝土預制品(構建)堆砌、塊石漿砌等硬質人工駁岸景觀,通常應用在公園水岸、庭院水岸、城市水岸、居住區水岸。重力直立(或斜坡)式人工駁岸和沿海重力式抗浪人工提岸景觀是用山石、大鵝卵石、石籠、混凝土預制塊(構建)、條石、鋼筋混凝土澆筑等工藝運用形成的景觀駁岸,常應用在城市水岸、沿海提岸上。
(4)水岸綠地園林設施元素景觀:包括構筑物、景觀小品、雕塑、休閑設施等等。
(5)夜景燈光景觀元素:包括水體燈光、欄桿燈光、水岸路燈、建筑物燈光、植物反射燈光、橋梁籠廓燈等等。
2 濱水景觀營造趨勢
2.1 營造水岸生態環境,創造水岸濱水景觀趨勢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大,經濟大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礦企業蔓延,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在水岸環境污染上,沿河的私搭亂建、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入河現象更是愈演愈烈,致使水岸原生態環境和城市,鄉鎮的整體環境嚴重受損,乃至環境面貌不堪入目,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人們開始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來提高自己的生存環境質量,并且提出了整治水岸環境,恢復水岸自然生態性等目標和要求。
2.2 挖掘水岸景觀,弘揚民族文化,讓水岸濱水景觀富有文化底蘊的趨勢
由于水的存在,從而產生了水文化、水岸濱水景觀文化。水岸濱水景觀文化的營造就是以水為載體,以民族文化核心的一種景觀營造方式,她始終代表著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空間的人類文明。這些文明現象往往會通過人們的建造集中地反映在水岸上,形成固有的區域民族文化。比如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伏爾加河流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國的七大江河流域及眾多河流水系,湖泊沿岸都分布著眾多重要城市,有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的水岸濱水景觀。
2.3 保護、適度開發建設水岸,構建人類宜居環境趨勢
保護水岸特色,傳承歷史文化,建設水岸景觀環境,對構建人類宜居環境至關重要。每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積淀,只有傳承和發揚它,才能顯現個地方區域的地方活力。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地方特征和形象,彰顯地方濱水文化的同時,以水為載體打造地方特色,樹立水岸景觀文化品牌,提高“水城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加深“水城品牌“給人們的印象,顯現水城活力。
3 濱水景觀營造的規劃設計原則與方法
3.1 水的循環原則
從營造生態環境,創造水岸景觀,讓環境更加生態化的趨勢來講,不管是城鄉河道和城市河道,水的循環流動,水質的凈化提高是營造濱水景觀生態環境的重中之重。我們在營造濱水景觀時,應充分考慮水體的水質安全,河流的流動能量,生態調水和水的循環等方面因素,改善水質,實現活水不腐。
營造方法一:建立安全、清潔的水質。具體措施如下。
(1)利用自然江河和上游水庫、生物凈水技術及污水廠凈化處理給水,確保河道水質清潔,水質指標應達到景觀用水標準以上(包括景觀用水或四類水標準)。
(2)健全城市管網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雨污分流,確保無污染源和污染物排入水體。
(3)保持水體常態的清潔,要加大后期和日常管理力度。
營造方法二:確定河流流向和水流能量。具體措施如下。
尊重自然規律,明確河流流向,減少水體障礙物,保障水體暢通。形成正常水位差,使水有足夠的流動能量,改善水環境質量,提高濱水景觀品質。
3.2 岸的生態原則
岸順河暢,岸低水親,駁岸自然則生態。我們在營造水岸濱水生態景觀時,應因地制宜地考慮河流水岸整體線型的平面布局,駁岸的親水性和護岸的砌筑處理,應突出區域的水岸生態與文化特色。在岸的平面構圖設計上,岸線應順暢平緩,宜彎則彎,避免出現大急硬彎,形成弧線和曲線平面,使水流暢通;在岸的親水性上,岸的標高應根據水位情況,岸高盡量接近水面,形成人水互動;在駁岸的工藝采取方式上,應力求自然生態化,以求整體生態景觀性。
營造方法一:水岸的平面合理布局,岸線順暢平緩,曲直生動;
措施方法:水岸的現的走勢應遵循自然規律,宜彎則彎,宜直則直,曲直結合。
營造方法二:護岸(駁岸)設計和建設時,應注重人水互動,適當降低護岸(駁岸)高度(但應注重安全性),與水面臨近,增加親水性。
3.3 生物多樣性原則
水岸自然生態取決于生物多樣化和植被多元化。我們在營造水岸生態景觀時,應充分考慮生物、動物、植物的多樣性在水體中發揮的生態作用,從而恢復和改善河道(湖泊)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體生態功能得到整體提高,凈化能力得以提升。
營造方法:水體生物的多樣性,為增加水體的生物活性能力,采用微生物技術和措施,對水體和底泥污染物進行分解,還原水生物凈化水質功能。
應用技術:生物浮島、生物格柵、生物浮床、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栽植應用等。
3.4 植物的層次性、季相性、多彩性(色相性)原則
植物群落構成水岸多層、多彩的生態景觀。營造水岸生態景觀時,應考慮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的配置各種喬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來創造層次性、季相性、多彩性(色相性)具有季相變化的水岸植物群落,使水岸景觀更趨生態性,色彩性及藝術性。
營造方法:植物配置的層次性;采取喬木、灌木、地被、藤本、水生等植物的有機搭配和組合,形成錯落有致的水岸植物群落,使水岸更具有層次感和藝術美。
4 結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有人的地方必有水,水與人密切聯系,相互交融。以水為題,以水造景,因水而樂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項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吳偉.城市特色:歷史風貌與濱水景觀(歷史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2] 上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上林國際文化公司.濱水區域景觀規劃[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 河川治理中心.濱水地區親水設施規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 朱文一,張弘,范路.外灘映像:上海外灘濱水區概念性城市設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