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佟敏
【摘要】 隨著我國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時代的網絡系統越來越完善,傳統的核心網技術的可靠性已經面臨著挑戰,阻滯了運營商的網絡發展,新時代的SDN技術能夠完美的解決核心網所帶來的難題,SDN技術正在向未來網絡的融合創新方向發展。
【關鍵詞】 SDN 信息 技術應用 融合創新
一、數據庫的可靠性面臨挑戰
網絡數據庫保存著眾多用戶的數據,在人們的通信服務中至關重要,但是近年來出現一些問題。一些通信運營商遭遇了大面積斷網的現象,不僅使用戶的通信受到嚴重的阻礙,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網絡服務系統出現大面積的斷網甚至是全面癱瘓現象,導致了大量用戶退網,用戶對網絡數據庫的可靠性產生了質疑。因此,為了解決傳統網絡技術中的數據同步信息差,可靠性低、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差的情況,SDN技術應時而生,能夠有效完美的解決傳統網絡技術所帶來的難題。
二、SDN技術在通訊服務中的重要性的分析
2.1空間數據的有效挖掘
SDN是軟件定義網絡的英文縮寫,軟件定義網絡技術對空間數據進行有效的挖掘,能夠根據用戶感興趣的空間模式和特征進行空間信息的提取,SDN技術不僅能夠發現空間和非空間數據之間的普遍關系,還能夠發現隱藏在空間數據庫之間的數據特征。SDN技術的運用,能夠讓用戶更加有效的使用通訊技術,也能夠加快網絡通訊技術發展的進程。
2.2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組成的完善
交通已經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時每刻都離不開交通,而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是交通系統中的重要之處,沒有完善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人們就沒有辦法正確獲知交通信息,也不能順利的進行出行和信息交流。在交通信息發布系統中,在數據的處理中空間信息的分析占據著90%的比重,因此SDN技術的運用是交通信息服務發布的核心技術。
三、運營商SDN技術運用的研究
3.1打造無憂網絡時代
當今社會人們的通信已經離不開網絡的連接了,沒有網絡人們的通信就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但是以往的網絡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人們談網色變,而SDN技術的運用就是要解決以往的難題,以打造無憂網絡時代為目的。
SDN技術有多級可靠性保障,SDN技術具有集中式控制和開放式編程接口的特點,在對業務進行過程中能夠迅速的進行網絡故障和網絡監控力度,能夠自動化的將數據進行同步,保證校驗數據的一致性,能夠對龐大的數據信息進行壓縮,能夠讓用戶的業務有條不紊的進行運行。
3.2業務的融合和創新
網絡時代的業務數不勝數,一個物理單板會支持多個不同應用的使用,在進行業務處理的時候,需要將多種業務進行融合。業務的融合能夠將業務和數據進行分離,從而提升節點的容量,能夠有效簡化網絡的部署和對接復雜度,用戶在進行通信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快捷的進行。
時代的進步離不開創新的思維,SDN技術的運用也需要適應時代需求進行不斷的創新。SDN技術中為了能夠提高平臺的移植性和切換平臺的速度,無論是在移動網路還是在聯通網絡上都有著獨特的創新技術。在中國聯通網絡上推用了SDNIPRAN商業部署,不用對原有的路由器進行改動只需要把流量分析器和網絡控制器引入到匯聚層上,就可以使網絡的進程變得更加順利。在對移動網絡中,則是采用了全業務經營的模式,能夠讓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得到及時的回復和滿足,也能夠提高客戶快速開通和便捷申請的優質體驗,新的創新技術,能夠讓用戶很好的利用網絡進行通信,也能夠加快網絡的快速發展的進程。
3.3提升網絡價值
網絡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項通信技術,提升網絡的使用價值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網絡中的數據多種多樣,來自各個領域,在進行多種數據的融合的時候,進行數據的挖掘和深入分析,找出它們的關聯之處,提供有效的建議,并且借此消除數據的孤島現象。SDN技術是統一策略的中心,對多種不同數據進行靈活的管理,能夠大大提升網路的使用價值。
3.4業務統一發放
SDN技術是為全世界進行通信信息服務的技術,能夠在各個地方經受嚴格的商用考驗,SDN技術能夠存儲海量的數據,滿足時代物聯網的需求,SDN也提供了統一開戶指令,能夠簡化業務自動分發開通的指令,業務的統一發放,能夠讓各個地區的通信用戶接收到到同樣的信息,能夠加快城市的發展和人們通信的便捷。
四、結語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SDN技術應時而生,它的存在能夠在交通和通信等網絡信息服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SDN技術能夠完美的解決傳統網絡技術所帶來的難題,相信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SDN技術將會越來越純熟,向未來網絡的融合創新發展的進程越來越快。
參 考 文 獻
[1]徐萌,徐建閩. SDN技術在交通信息服務系統中的應用[J]. 微計算機信息,2009,(09):131-132+289.
[2]賈澤露,張彤. 基于GIS與SDN技術的可視化空間數據分類研究[J]. 測繪科學,2007,(01):115-118+165.
[3]賈澤露,劉耀林,張彤. GIS與可視化SDN技術集成問題探討[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2004,(04):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