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玉秀
摘 要:工會新聞宣傳肩負著維護職工權益、構筑和諧勞動關系等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是全面開展工會工作的有力武器。針對當前工會新聞內容相似、語言程式化、遠離職工生活等頑疾,必須積極踐行新聞“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生活和群眾,讓工會新聞更具權威性、新聞性和社會性,真正走進廣大職工的心中,才能有效發揮國家賦予工會的參與社會事務管理、保護勞動者權益、建設和教育等基本職能,彰顯工會組織的政治敏感和文明自覺。
關鍵詞:工會 新聞宣傳 “三貼近” 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a)-0240-02
“三貼近”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黨的十六大以后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一項具體要求。工會新聞的受眾是廣大職工,只有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在新聞報道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和貼近群眾,宣傳國家的各項政策和法規,占領新聞宣傳的高地,才能切實服務和教育職工,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他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從而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中去。
1 工會新聞宣傳工作肩負的時代使命
1.1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筑和諧勞動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明確規定,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新聞宣傳工作作為工會組織的喉舌,理當為廣大職工的權益發聲。只有當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的具體利益得到維護,黨和群眾才能建立起深厚情感和血肉聯系,廣大職工才能在和諧的勞動關系中,以更大的工作熱情,為國家的建設努力拼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者在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安全衛生等方面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在工會新聞報道中更多的關注這些社會問題和現象,能夠為勞動者答疑解惑,敦促企業更加關愛員工,引起全社會的反響和共鳴,進而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更加完善。工會新聞宣傳作為工會的重要資源和手段,是開展工會工作的有力助手和行動指南,肩負著維護職工權益,協調勞動關系等重要時代使命,是中國共產黨與廣大勞動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促進社會發展、穩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
1.2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期,人們在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上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同時在社會發展和變革中,企業改革和職工維權等方面也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很多勞動者在思想上產生了動搖和波動,對職工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安定團結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就成為工會新聞工作必須擔當的義務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提出了“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字箴言,其目的就是要求新聞輿論工作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因此工會新聞作為工會組織和廣大職工的宣傳平臺,必須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新聞報道中弘揚正氣、凝聚人心,將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樹立在廣大職工心中,以提高職工素質為己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為廣大勞動者營造和諧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引導他們樹立起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
2 工會新聞宣傳所面臨的困難與瓶頸
2.1 有效傳播率低,編讀距離大
我國的工會新聞報道多以期刊、報紙的形式出版,周期長時效低,新聞往往等同于“舊聞”;同時內容多以勞動表彰、扶貧助困、關愛農民工為主,內容近似,寫作程式化已經成為各個工會新聞報道的通病。很多編輯單位對工會新聞的重視程度不夠,采編人員較少深入基層,往往閉門造車,無法捕捉工會工作的新動態、新實踐和新事件,新聞的可讀性差,封閉的思維和思路,無法滿足廣大職工的希望和要求。長此以往,面對眾多的媒體競爭和傳播技術手段的多樣化,工會新聞的讀者受眾不斷縮水,社會各界對工會新聞普遍關注度不高,傳播效果自然難以理想。當前我國工會傳統媒體辦報辦刊質量和數量堪憂,在頂層設計、制度建設和財力投入上明顯不足,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工會新聞的閱讀量、讀者群和影響力有所下降,工會新聞為工會發聲、服務職工的成效不足。
2.2 新聞缺乏深度厚度,輿論影響不大
特色是新聞的立身之本,工會新聞理當體現當下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勞動者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他們不再滿足于就事論事般的“匯報式”新聞報道,渴望了解涉及自身的每一個事件的更深層次原因。而現在多數的工會新聞仍然停留在僅僅交代時間、地點和簡要介紹的淺層寫作角度,新聞的深度和厚度不足,缺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行業特色和人物特色的新聞報道,工會新聞的觸角延伸的不夠。作為代表職工利益的專業性媒體,我們的工會新聞大多仍在“閉環”中傳播和報道,對社會上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并未及時跟進,新聞報道的題材單一。其實很多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存在著群體利益沖突、分配不公和侵害勞動者利益的行為,這些都與職工的利益息息相關,工會新聞只有從多視角、深層次對事件進行分析和挖掘,并以此為廣大職工表明立場、伸張正義,才能吸引更廣泛的公眾和整個社會對工會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履行工會新聞的真正職責和義務。
3 堅持“三貼近”為工會新聞宣傳謀篇布局
3.1 新聞選題貼近職工生活
工會新聞報道在選題過程中,需要面對海量的社會事件進行預判,并從中選擇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進行宣傳和報道,這其中就體現出工會新聞媒體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工會新聞在選題上應當堅持以“三貼近”為指導原則,更加貼近企業基層和廣大普通職工的工作和生活,只有接地氣的新聞,才能夠被百姓所接受和認可,從而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道德弘揚、愛崗敬業和社會問題是當下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廣大職工通過閱讀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和貼近生活的新聞題材,才能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樹立起積極向上和健康的價值觀,工會新聞才能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實現新聞的宣傳價值。例如將農民工討薪的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聯系起來,不僅能引起用人企業和相關部門的重視,還能讓職工掌握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了解如何才能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使新聞的時政性和職工的關注度得到有效地結合,實現新聞的黨政喉舌性。
3.2 新聞寫作大興求真務實
工會新聞應改變以往語言僵化、寫作程式化的通病,立足我國國情,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關注廣大民生和熱點問題,不斷拓寬新聞報道的空間和角度。工會新聞采編人員應當深刻認識和體會新聞報道的本質特征和實現形式,捕捉具有鮮明特色的工會新聞和社會熱點,站在廣大職工的立場上,準確把握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客觀真實的敘述和探討每一個新聞事件,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礎上,讓公眾和社會更加支持和理解工會的工作,也彰顯出工會這個政治組織的政治敏感和文明自覺。
3.3 新聞報道貼近時代脈搏
無論社會怎么發展,改革怎樣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不會改變。因此在工會新聞報道中,一定要充分體現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在政治導向、權益維護、輿論宣傳等方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原則和立場,不斷創新新聞報道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新媒體和新技術,將更多的好故事、新典型和正能量通過工會新聞傳遞給廣大職工群眾,將政治方向放在工會新聞輿論工作的首要位置,通過更多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聞報道,團結職工、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工會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完成黨和政府賦予工會的責任和使命,為工會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龐慧敏.工會新聞不能“閉環”傳播[J].工會信息,2015(17):24-26.
[2] 邱志,鐘曉華.四舉措推進工會工作見成效[J].中國職工教育,2010(11):54.
[3] 黃茜.增強工會新聞實效提升輿論引導能力[N].貴州民族報,2016-09-12(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