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瑋琪
摘 要:該文以探討新媒體技術宏觀架構下的社會文化工業發展方向為主要邏輯脈絡,對新媒體概念以及新媒體技術發展進程做出概念性的線性梳理,總結出新媒體技術的更迭對社會文化體系產生的相關影響,以批判主義立場探討新媒體技術場域下的文化工業模式,并對深藏其中的潛在蟻穴做思辨和反省。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 批判主義 文化工業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a)-0243-02
1 研究前言
尼爾波茲曼認為:一切技術變革都是雙刃劍,利弊同在,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新技術的利弊使有些人獲利有些人受害。每一種技術都帶有一種哲學理念,都會對人產生影響。尼爾波茲曼作為媒介環境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媒介技術方面的論斷大大影響媒體領域的發展和進步。該文嘗試從他的個人著作及相關技術類、哲學類著作的觀點出發,結合當前新媒體行業依托新技術條件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對新媒體技術影響下的文化工業給以批判主義立場的現實呈現。
從辯證法角度講,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且其進程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新媒體技術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變革。在大幅推動媒體領域不斷革新的同時,也使得我們對于技術更迭與人類意識進化關系概括更加深刻,因此可以說技術的催化對媒體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而從唯物論角度講,物質決定意識,要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同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遵循當前媒介發展現狀的前提下,媒體必須認清技術發展對媒體發展所產生的相應障礙,同時也需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結合當前各行業和媒體之間的勾連,整合技術、資本、人才等各方資源,系統全面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發展策略,完成數字化轉型。
1.1 基本概念闡述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就是:新媒體是一種環境。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是一種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的新媒體具有先天的技術優勢與作為媒體的信息服務功能,是網絡經濟與傳媒產業實現對接的最佳選擇。而從純粹的科學觀角度來說,技術則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法原理,是人們通過思考理念對現存事物的改良和突破性創造,往往通過可觸的現實性載體蘊含一定的自然科學原理,是能夠對時代變革和社會改造給以爆炸性建設和推動力量的現實元素。對于以上兩個基礎性、原始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將為我們接下來針對新媒體發端后的社會文化工業變革問題的認識和批判提供更加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也為筆者嘗試性提出現實主義批判提供理論依據。
1.2 新媒體技術發展脈絡概覽
基于文獻梳理,發現新媒體技術最早出現于20世紀中后期,以計算機的發明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為科技基礎和最主要標志。新媒體發展中有三件重要的事:一是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內容建設,三是消費者需求建設。近年來,科學技術是新媒體技術發展的主導力和推動力,新的技術和概念目前還在不斷改變和影響著新媒體。如云計算、物聯網、三網融合等。
2 新媒體技術場域下發展的社會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和馬克斯·霍克海姆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這個概念是阿多諾哲學理論的中心,它首次出現于他的《啟蒙辯證法》。以下將結合批判學派的部分觀點對當前新媒體場域的文化工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首先,當前傳媒文化市場內信息同質化現象嚴重,侵犯版權、新聞拼湊現象嚴重。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搜索引擎助力新媒體采編人員匯編新聞素材,使得媒體競爭出現了抄襲和拼湊新聞的現象,拉低了文化工業體系下模式化新聞產品的質量。新媒體的絕大部分關注點鎖定在了通過搶占移動入口以及具有眼球效應的標題來吸引文化工業背景下習慣淺閱讀的普通大眾,也即勒龐觀念中的烏合之眾。
其次,文化工業在對技術論的盲目篤信中喪失了原本文化生產方式的堅持。不可否認,新媒體技術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新聞產品的呈現形式。突破性地融入了vr、html、無人機航拍等技術的新聞報道,能夠使得新聞產品形式更加多樣,受眾在閱讀時也會有全新和真切的閱讀體驗。但數據顯示,技術論驅動下的廣大受眾對動態感官的依賴已使其獨立閱讀思考能力極大退步,人們往往滿足于視覺上的華麗體驗,追求新技術對感官的刺激,而意識流里對于文化產品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內涵理解有限,甚至不會主動進行多角度思考和探索。人們普遍淪為技術的接受者而非轉化者。
最后,UGC成為新聞生產的重要方式,但文化市場尚未形成。PGC與UG共振力度較小,尚未形成互利共贏的格局。當前社會輿論場內公民的新聞意識仍然僅僅限于發覺而未進入發掘的轉型階段,多數輿論的討論呈現出眾聲喧嘩而有見地和思考度的觀點依然有限。傳統媒體的報道體系和架構被徹底解構的同時,新的傳媒生態尚未構建完成。公民的媒介素養一方面得不到自我鍛煉與修養,另一方面也缺少有公信力的權威媒體進行有效引導和塑造。
3 批判視角看新媒體衍生出的技術問題
傳播學中批判學派旨在對當前不合理以及異化的傳播現象進行批判性揭露和分析,對商業化、理論化的固化理論加以客觀性的批判。批判學派認為:大眾文化不僅使發達社會的異化狀況永恒化、合理化,而且本身也是壓抑欺騙人的社會鐐銬,它越是讓人自由地擁有,人就越是喪失自由。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技術的確是推動媒體實現轉型的重要動力,如同蒸汽機推動工業時代高速運行、電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推動電氣時代的變革,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的哲學定論。但是,當代的媒體格局受到商業利益的驅使,已經陷入了迷戀技術和平臺的怪圈。
技術的更迭給予每個人使用技術的機會,但技術同時也成為綁架人的鐐銬。新媒體技術使得文化工業進入全面融合的格局之下,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理念卻逐漸被稀釋。傳媒文化產業的轉型將主要精力投放在了搭建技術平臺而不是通過合理的內容定位贏得核心競爭力。長此以往,沉默的大多數也會越來越習慣于接受文化產業所傳遞的社會價值觀以及社會思考方式,認為存在即合理。媒介融合、機器人新聞才是新聞業發展和運轉的命門。如同蒸汽時代的轟鳴不僅帶來了創造輝煌的工業發展也帶來了滾滾漫天的工業濃煙,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創造性變革歷程必定是痛苦與喜悅相伴相隨的。
胡舒立認為,當今時代各行各業的重塑和整合,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這個過程會非常輝煌也非常痛苦,最后的結果可能是難以想象的。技術沖擊下的媒體建設,注定是曲折的和充滿創造性的。然而,歷史會證明,對于社會責任的堅守,將是新聞媒體最終的生命力和價值所在。該文從批判主義立場出發,對技術變革催生下畸形發展的傳媒業呈現幾點較有建設性的批判,望中國的傳媒文化產業能夠堅持初心看清技術演化的本質規律,打造真正自由有公信力的傳媒格局。
參考文獻
[1]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133-217.
[2] 馮友蘭.新原道(中國哲學之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5-149.
[3] 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33-210.
[4] 相德寶.新媒體問題與管理——2011中國新媒體研究綜述[J].新聞界,2012(2):130-131.
[5] 高海青.技術批判理論的內在邏輯[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03-105.
[6] 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182-183.
[7] 李建偉,李夢龍.我國新媒體研究現狀及展望[J].出版廣角,2013(Z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