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生
【摘要】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道路上的私家車輛逐漸增加,高速公路的車流壓力逐漸增大,相應的存在的交通安全隱患也提高了,現代化高速公路的運營需要配備更加先進的監控系統,原有的監控系統需要進行升級,這樣才能實現高速公路管理運營的不斷細化發展,本文主要對高速公路監控系統建設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在今后的建設中實現監控系統的不斷完善,提升高速公路整體運營水平。
【關鍵詞】 高速公路 監控系統 建設
高速公路監控系統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對公路運行狀況進行監視與控制,對公路上的車流量以及事故、車距等進行監視,同時按照規范標準對高速公路的運行狀態進行適當的調節,以便于讓高速公路能夠始終處于最佳的交通狀態。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是一種較大的威脅,注重對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建設與改進,是現代化高速公路建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基本要求
在高速公路的建設發展中其設置的監控點是比較分散的,尤其是前端監控裝置,通常會將其設置在高速公路長距離的沿線位置,實際的工作環境比較復雜[1]。所以,在對前端設備進行選擇時需要確保其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在惡劣的條件下仍然能夠正常工作運轉,同時監控視頻的傳輸距離并不近,所以設備的傳輸質量也需要滿足相應的要求。可見,高速公路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需要注重完善設備的技術條件及信號傳輸條件兩方面的內容,在眾多的傳輸與管理模式中,光纖可以說是監控系統中的最為常見也是首選的一種傳輸介質,根據不同的網絡環境特點,不同的站點之間進行信息的匯總,然后將其傳輸到總控中心。當前高速公路的建設規模持續擴大,監控設備的使用數量也在隨之增加,要想實現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現代化發展,就應該使其符合幾方面的要求,一個就是使用方便,也就是說在監控規模逐漸擴大的情況下,系統仍然可以非常順暢的運行。另一個就是符合可靠性的要求,在出現緊急事件的時候,監控系統可以穩定、可靠的進行圖像的呈現。最后,就是可擴展性,通過開放架構的應用,能夠讓監控系統實現按需擴展。
二、高速公路監控系統建設應用策略
2.1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硬件安裝
高速公路中的監控系統,其硬件安裝通常包括有外場設備防雷裝置、火災監控報警器、隧道照明、通風控制裝置、監控攝像頭以及車輛檢測器等內容[2]。根據相關的公路工程建設技術標準規定,公路所具備的實際服務水平可以劃分為幾個標準,分別用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去表示。還可以按照道路和交通因素的不同去對監控場外的設備規模和數量情況進行合理的歸類,對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規模進行統計則應該按照實際的公路數量與通車量去計算,觀察不同公路路段、道口設置的收費站其實際的收費能力狀況,然后就可以根據調查結果對其服務水平和監控設施規模進行科學的設計了。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對高速公路實行改造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高速公路中場外監控設備的及時更新。
2.2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軟件配置
在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建設過程中,不能忽視的一項內容就是監控系統的軟件配置的建設,這一內容發揮的作用是對外場的監控數據進行采集,觀察外場設備的工作狀態,呈現公路交通狀況等[3]。高速公路監控系統中應用的軟件通常都屬于實時工作軟件,對公路現場的路況和天氣情況等信息能夠及時的進行反饋,對高速公路上整體車輛的運行狀況和服務質量等的數據也可以實現實時的處理及傳輸。在公路運行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下,監控管理人員就可以根據計算機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到最有效的事故處理手段,然后根據相關規定進行事故信息的反饋,如果情節比較嚴重就需要交由權威管理機構去進行監管。
2.3高速公路監控系統的應用和維護
在高速公路監控系統建設結束之后,需要在真正使用之前對相關的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使其能夠在實際的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按照相關規范去對監控系統進行操作,提升其知識技能的專業水平,確保監控系統能夠始終處于一個正常、準確的運轉狀態,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準確、及時的存儲與匯總,對交通事故的潛在危險進行有效預防,對公路上實時的車流量進行監視。在監控系統的運作中還應該定期的開展排查工作,對系統中發生損壞或者老舊的機械設備進行檢修,必要的時候對一些不能修復的設備進行替換。
三、結束語
高速公路中應用監控系統能夠發揮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尤其是視頻監控的應用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建設現代化的監控系統能夠實現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管理,使得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獲得提升,這也能夠滿足社會對高速公路建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監控系統建設的不斷完善能夠促進道路交通運輸更加順暢,適應新時期的交通運行變革,為道路運行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
參 考 文 獻
[1]陳鵬遠. 高速公路交通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2014.
[2]曾憲付. 粵境北高速公路監控系統[D].西南交通大學,2003.
[3]莊啟成. 高速公路監控系統建設分析[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