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觀賞植物往往會被打上不同的階層烙印,比如梅、蘭、竹、菊是文人們的心頭肉,普通百姓家則喜好美艷的月季,而牡丹算得上是跨階層的一種花卉了。文人崇敬它們不為強權,被武則天燒成枯枝的氣節;而普通百姓則更愿意欣賞它們雍容華貴的花朵,大家各取所需,倒也自得其樂。
說來好笑,我對牡丹的最初印象,是來自一種香煙的包裝。這個外包裝特別有視覺沖擊力,大大的紅色底色上,有一朵鮮艷的牡丹花。雖然我對抽煙一向不感冒,但是這朵花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第一次到洛陽看牡丹,確實被那種花海的陣勢征服了,或紫或紅,或綠或白的花朵層層疊疊,真的是有王者之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牡丹并非自古以來都是名貴花卉,它們最初進入我們的生活,竟然是從藥房開始的。
藥鋪里鉆出的牡丹花
如果我們穿越到漢朝,跟一位洛陽人討論牡丹知識,對方肯定會處于茫然的狀態。因為在這個時間點,牡丹還是混跡山野的野花而已,而它的兄弟芍藥已經成為花卉的中間力量了。
早在3000~4000年前,芍藥就已經作為花卉進入國人的視野。在春秋時期成文的《詩經》中,就有很多關于芍藥的記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芍藥就開始在花園中綻放了;到唐朝的時候,芍藥已經有很多品種。但是人們大規模邀請牡丹進駐花園,則是唐朝之后的事情了。
牡丹雖是后世的花中之王,但在最初,它只是芍藥的附庸而已。古人經常把芍藥和牡丹混為一談,甚至給牡丹安上一個“木芍藥”的名字。這兩種植物的地位,很容易就能判別出來。
更有意思的是,牡丹最初進入我們的生活,并不是因為它們漂亮的花朵,而是因為它們的根皮。對牡丹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東漢時期的醫書上,牡丹根上的皮—“丹皮”被認為有“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的作用,于是牡丹就成了藥房的常客。也許人們正是在采藥種藥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牡丹的美麗。
在唐朝之后,牡丹栽培才逐漸興盛起來,洛陽成為第一個牡丹栽培中心。牡丹的栽培場所也從皇宮內院,逐漸擴展到市井之地。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各種牡丹栽培和嫁接技術。牡丹“花之王者”的頭銜也是在這一時期獲得的。劉禹錫的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充分反映了當時牡丹的地位。到了宋朝,牡丹觀賞進入鼎盛時期,不僅在陜西、山東、浙江等地形成了多個新的栽培中心,還涌現出大量關于牡丹的園藝圖譜和詩詞歌賦,最著名的當屬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而作為花相的芍藥,幾乎被牡丹蓋過了風頭。
牡丹有一個復雜的大家族,中國牡丹屬的植物就有8個種,3個變種。單說公園里常見的栽培牡丹就有5種,它們分別是紫斑牡丹、矮牡丹、鳳丹、四川牡丹和卵葉牡,這5種野生牡丹通過不斷的雜交,貢獻了自己的特點,才讓我們看到了美麗的牡丹。通常來說,野生牡丹的花瓣都是單薄的,那為什么我們看到的牡丹卻有層層疊疊的花瓣呢?
給牡丹扎上更多的花瓣
同大多數花朵一樣,牡丹花瓣的首要使命也是保護花朵中央幼嫩的花蕊,同時招攬蜜蜂和其他昆蟲來幫助傳播花粉。在這個過程中,并不需要特別多、特別奇異的花瓣。因為在昆蟲的眼中,花瓣只是一個信號牌,漂亮不漂亮,豐滿與否,其實完全沒關系。
所以對牡丹來說,與其把營養放在不久之后就會凋零的花瓣上,還不如給幼嫩的種子多留一些劃算。這樣算下來,那些花瓣少而精、種子多而強的精明個體就會有更多的后代,這就是野生牡丹花瓣單薄的終極原因了。
但是,我們人類的審美畢竟跟昆蟲不一樣,我們就希望看到更多的花瓣。這花瓣是怎么變出來的呢?簡單來說,就是控制花朵的基因出了問題。問題出在兩個地方:一是花瓣長多了,二是雄蕊變形了。
花瓣長多了,這個好理解。本來是一輪5片花瓣,通過變異,增加到兩輪或者三輪,我們最終看到的花朵就有十幾片甚至二十幾片花瓣了。我們在公園里看到的很多牡丹品種,都是這種狀態的。
要想讓花朵更顯富貴,還需要更多的花瓣,那么由雄蕊變形而來的花瓣就成了有力的補充。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一些理解上的障礙,即為什么雄蕊能變花瓣,這不就好像耳朵變鼻子嗎?實際上,雄蕊變花瓣要比耳朵變鼻子容易得多,那是因為雄蕊和花瓣都來自一種叫作花原基的結構,只是在生長過程中,不同細胞被分配做了不同的工作。那些專門生產花粉的細胞就構成了雄蕊,而那些專門招蜂引蝶的細胞就集合成了花瓣。通常來說,細胞們都會認認真真地干好本職工作,但是保不齊也會有開小差的。當調控基因出問題的時候,雄蕊就會變成花瓣的模樣。從外形上看,這些牡丹花朵就顯得更漂亮了。
但是,人類并不滿足于牡丹和芍藥各有千秋的花朵,已經著手將牡丹和芍藥進行雜交,將兩個親本的優點融合在一起。
牡丹芍藥一家親
牡丹和芍藥本來是非常親密的表兄弟,無奈一個是木本,一個是草本,互相雜交存在很大困難。但是,園藝工作者并沒有放棄任何希望,仍然孜孜不倦地尋求雜交結果。
1948年,日本育種家伊藤用花香殿芍藥和金閣牡丹雜交,得到了種子。只是,伊藤先生并沒有等到這些種子長出的植株開花,就去世了。獨具慧眼的美國園藝學家劉易斯(Louis Smirnow)將這些植株引入美國,最終發展成著名的芍藥牡丹雜交種—黃金天堂、黃金王冠和黃金夢等。這些品種黃色純正、植株秀美,既有牡丹的葉形和花形,又保持了芍藥在冬季地上部分完全枯死的特征。在花卉界,牡丹和芍藥的界限正逐漸被打破。
牡丹花好,亦可榨油
長久以來,牡丹都是觀花和藥用的明星,跟餐桌很少發生交集。但是如今,牡丹以油料作物的身份出現在餐桌之上。對,沒錯,牡丹的種子可以用來榨油。研究分析表明,牡丹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3%,而對血管大有好處的亞麻酸更是占到了50%以上(大豆油中含6.7%,葵花籽油中含4.5%)。在加工提純之后,牡丹籽油口感與我們平常吃的食用油無異。與此同時,牡丹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種植就可以貢獻多年的油料,產量不遜于油菜,還可以解決山坡綠化的問題。形成景觀之后,簡直是觀賞榨油兩不誤,這是再合適不過的油料作物了。
除了給人們提供炒菜油,牡丹還有個本領,就是可以大量地吸收土壤里的重金屬,因而也被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不過這點也同時讓人頭疼,牡丹多少會把吸收的重金屬存在種子里一些,這無疑增加了牡丹食品的風險。如何平衡這個關系,還需要研究人員的智慧和努力。
從藥物到花卉,再從花卉到油料,牡丹身份的變化,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歷史的縮影。在未來,這種植物還能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知識鏈接
為什么這些變異的牡丹能活下來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人類喜歡它們!雖然這些栽培品種在自然界競爭不過正常的野生種,但是在人類的花園里,有園丁精心地除草施肥,并為其遮風避雨。如果人類消失之后,這樣的物種也不會存在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