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汪曾祺先生作品的語言一切出于自然,幾乎接近口語,平淡悠然,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但讀起來卻有滋有味。下面以《端午的鴨蛋》為例來具體品析:
一、短句和口語詞完美結合
《端午的鴨蛋》,通篇多用短句,多口語詞,幾乎不見夸飾的修辭手法,敘事多用聊天口吻,就像一個溫和的老人輕松閑適地敘說家常。但如此平淡語氣之中,親切自然卻力透紙背,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讀之,胸懷皆平順暢快。例如開篇一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不作故態,平淡而自然。還有“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這兩句話,話語真切,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就好像作者正在與你促膝長談!這也許就是平淡語言所包含的神奇魅力吧。
二、古漢語與口語自然糅合
作者引用袁枚《隨園食單·小菜單》中有關“腌蛋”的記載,在內容上,表明食咸鴨蛋之風俗由來已久;在語言上,與作者的平淡文風形成鮮明對照。還有作者所寫“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質細而油多”“入口”“尤為別處所不及”屬古漢語語言,而“發干、發粉”“嚼石灰”又極通俗,兩者巧妙結合,倍增韻味。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不由得佩服作者那高超的語言藝術。文白的交錯運用,使此文的語言平淡與典雅相間,搖曳多姿,蘊意豐富,形成別具一格的閑適自由、淳樸典雅的文風。極雅和極俗自然糅合,堪稱一絕。
三、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汪曾祺作為著名的語言大師,他善于運用語言“造型”。其作品中時常只用一兩個字,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這方面在《端午的鴨蛋》里也有體現。例如,他寫吃咸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感動,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體現。
四、于平淡敘述中透出幽默
作者的行文風格一貫閑適自由,善于于自然而然中抒寫獨特的感受,在平淡而有味的敘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作者在文中大談端午的種種風俗,宛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別具情趣。例如,在談及掛“鴨蛋絡子”挑選鴨蛋時,“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定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這些細節是一般人不會注意的,但在作者筆下居然被寫得別具一格。仔細一想,這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和秀氣之別,可見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又如,“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短短幾句平淡的敘述,卻蘊含著情感變化,皆因作者對家鄉特產高郵咸蛋情有獨鐘,而那“與有榮焉”,不僅恰當地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更使行文平添情趣,詼諧幽默。
即學即練
1.品讀語句,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1)敢稱東北第一名菜者,非殺豬菜莫屬。先不論好吃或如何吃好,單是一個名字,南方人也好,外國人也罷,一聽就 (顯示著、透著、體現著)東北人的厚道、實在和大氣。
(2)農村的火又快又硬,豬肉下鍋不久,肉香就滿院子 (飄香、飄揚、飄蕩)。
2.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品味下面語段。
殺豬菜里最好吃的就是老湯燉酸菜豬肉和血腸,肉不膩,菜不酸,湯不肥,血不硬,喝小燒就它一個菜,平時喝半斤的量,現在八兩還得吵吵再來二兩。
3.試簡要分析下面語段中的語言特色。
下過大雨,你來看看葡萄園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瑪瑙,紅的像紅寶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飽滿、磁棒、挺括,璀璨琳瑯。你就把《說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來吧,那也不夠用呀!
——汪曾祺《葡萄月令》
4.通過對《端午的雞蛋》語言的品味,我們了解了在寫作中運用口語,可使文章讀來親切自然,平淡中流露出對生活的至味深情。請你也運用口語,寫一段話來介紹家鄉的一種小吃吧!比如烤紅薯、冰糖葫蘆、攤煎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