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心怡 陳乃香
“文以載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則。
應考作文亦需“載道”,摒棄迷戀外在形式的思維方式,真正從思想層面去評價。
一、由“小我”到“大我”
優秀的作文總是跳動著時代脈搏,傳遞時代信息,表現時代精神的。把現實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能就事論事,要盡量用世界的、長遠的目光去審視生活,善待生命。
在現實中,我們切身感受的是“小我”。我們只關注“小我”,則最終得到的也就是“小我”。每個時代都會有這么一批不滿足于“小我”的人,他們跳出“小我”看“小我”,最終看到的是“大我”。“大我”有兩種,一種是“大同”,一種是“大異”。所謂“大同”,就是說發現了整個社會或者說每個人最本質的共同點,找到了人類心靈的共通之處。這種“大我”其實為實現和諧與共融打下了基礎,既然我們有這樣的共同之處,就沒有理由互相殺戮。而“大異”,則是找到了不同類別之間本質的不同,包括物種與物種間,時代與時代間,階級與階級間。它告訴我們什么是進步,什么是發展,什么是歷史趨勢。
在文章立意的境界上,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到深的大致順序是:自我→家庭→集體、階級→民族、國家→人類宇宙。雖為匹夫,心憂天下;雖為平民,心為圣人。從“小我”到“大我”,改變的不只是心靈的高度。
例: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后,這個世界才能屬于他。
解析:這道材料作文應該是從以下兩個大方面展開:即個人與國家、民族。個人的角度可以稱為“小我”,個人努力、奮斗,實現自我的價值,就會獲得自己的成功,擁有自己的幸福,實現自我對于社會的意義。國家、民族可看作“大我”,學生可以從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文化的崛起等角度立意。
二、由“陰暗”到“陽光”
那些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已經上升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正能量充盈的人,讓周圍的人如沐春風。生活中的陰暗面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不是不能寫,但應以批判的視角去寫,以期引起民眾警醒。如《那微笑》中的片段:
“你認得這些花嗎?”我低頭一看,“嗯,您和我說過,寶石蘭。”“看看這滿園的花草,唯有寶石蘭最多、最旺盛,知道為什么嗎?”……我搖了搖頭,疑惑地望著他。他又呵呵地笑了:“寶石蘭的葉子是最脆弱的,風一吹,手一碰就掉了,按理說,它應該是最少的。可是它的葉子掉到土里,就會深深地扎根于泥土,汲取養分,重新繁殖。生活的確拋棄了它,可如果它也拋棄了生活,如何生生不息呢?”
解析:通過對話,表現了面對不幸要有積極樂觀心態的主旨,讓讀者受到感染,引領讀者做一個人格健全、積極向上的人。
三、由“單一”到“發散”
發散思考的實質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多角度思考。“縱”就是縱向思考,按時間順序,古往今來地聯想。它由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組成。“橫”就是橫向思考,空間聯想。運用發散思維,可以想到三個層面——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如此,視野則會豁然開朗。
例: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在這些神圣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強烈的愛,像激流一般飛涌出來。甚至無須傾聽他們的聲音,在他們的眼里,他們的事跡里,就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于憂患時那么偉大,那么豐滿,那么幸福。(羅曼·羅蘭)
請以“憂與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解析:作文題“憂與愛”,憂什么?愛什么?①內在的自我:關乎心靈的成長,乃當下教育之一大缺失。②外在的自然:關注我們生存的環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外在環境越來越糟糕,怎么不讓人憂慮呢?③外在的社會,愛與憂攪拌在一起,學生有更多的感慨,愛我們的社會、民族;愛得越深沉,自然就憂得越真切。
作文不僅僅是語言表達的事,它首先是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思維方式的事,它是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價值取向、創造能力的綜合體現。作文要“文以載道”,要重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