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衡
提起韓天衡,篆刻、書法、國畫等藝術領域的人都不陌生。他從4歲起學寫字,6歲學刻印,十幾歲時學寫詩文,35歲再學畫,在鄭竹友、方介堪、馬公愚、謝稚柳、陸維釗、方去疾、陸儼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師輩的教誨下,他一直懷著很純粹的想法,就是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形成一個多領域的高端的藝術體系。
幼時與篆刻結緣,苦心鉆研。“19歲參軍,在部隊服役10年。”韓天衡說這十年是“鍛鐵成鋼”的經歷:“生于上海,沒吃過苦,那段相對艱苦的經歷,對我以后的創作道路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十年部隊生活一直堅持學習。這既是一個保家衛國的機會,又發揮了我寫字畫畫的特長。學習之路沒有一帆風順的,多虧了部隊的經歷,讓我戰勝了后來學藝之路上的挫折,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正如韓天衡所說,在這條充滿崎嶇的藝術道路上,他始終在孜孜以“學”。他在70歲時刻印自稱“老學生”,73歲時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勉,75歲再刻“老來多夢”……不覺間,已走過了70個春秋:“我現在也經常刻印,最快一次刻印只用了十分鐘呢!”提起這個,韓天衡的臉上布滿笑容。
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回顧自己的學藝之路,七十多歲的韓天衡在“不逾矩”這三字后加上了一個“不”字,即“不逾矩不”。
多維解讀
1.“不逾矩不”。對藝術的追求,窮盡一生的努力和探索,也難于接近至高目標,豈能從心所欲?但在這接近的過程中,往往又會人為地形成這樣或那樣的規矩,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撓的否定,才能在藝術上從心所欲,敢于越陳規,創新貌。
2.藝術與名利。在如今的商品大潮中,藝術上的成功,客觀上會帶來名利,但是要看淡它,它只是藝術的副產品,是藝術之外無足輕重的附庸。千萬不可本末倒置,追逐到了名利,毀了藝術,也毀了藝術工作者純凈的本真。
啟 功
啟功先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第五子,名弘晝,封和親王。至啟功曾祖時,家族已失去門蔭,要通過科舉找出路。曾祖溥良考中進士,清末曾任禮部尚書。祖父毓隆翰林出身,曾任學政、主考。
有人給啟功寫信,上書“愛新覺羅·啟功收”,因為眾人皆知啟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兒子、乾隆的弟弟。啟功開始只是一笑,不以為意。后來這種寫法的信件來得越來越多,啟功索性標明“查無此人,請退回”。還說:“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證、戶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檔案材料,從來沒有‘愛新覺羅·啟功那樣一個人。”
某日有一個專門假冒啟功書法的人去書畫店銷售贗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偽者尷尬恐慌,無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貴手。不料啟功只是寬厚地笑道:“你要真是為生計所迫,仿就仿吧,可千萬別寫反動標語啊!”
在啟功被任命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后,有人祝賀說,這是“部級”呢。啟功則利用諧音風趣地說:“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為幽默風趣的是啟功外出講學時,聽到會議主持人常說的“現在請啟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話便是:“指示不敢當。本人是滿族,祖先活動在東北,屬少數民族,歷史上通稱‘胡人。因此在下所講,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多維解讀
1.大師的“可愛”。啟功先生說話和發言時,那輕松的語句、自如的神態、幽默的表述,讓聽者如沐春風,不由使人想起“大象無形,大音稀聲”。他與人見面時笑容溫和、憨態可掬,還有雙手抱拳施禮的可愛形象,真應了他生前欣然認可的雅號“大熊貓”。
2.大師的“謙和”。 世人多以書畫家論先生,其實,他有著許多光輝的頭銜: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還擔任著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卻為人低調、謙和、禮讓,大家風范盡顯。
華君武
華君武的漫畫通常被認為是“筆墨簡約精練,風格拙樸雋永,體味世態人情深刻而醇厚,筆下人物形象逼真,力透紙背”,而華君武對自己的漫畫則有一句精確的定位,他說:“漫畫是用笑來戰斗的。”“戰斗”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從一開始起,華君武就沒少為自己的漫畫吃“苦頭”。
華君武回憶說,上中學的時候,他的數理化成績很糟糕,數學考試經常得負分。偏巧當時有一位數學助教對他們也很兇,他就在課堂上畫了幅漫畫嘲笑他。畫面上是一把大大的尿壺,這位助教的頭正插在尿壺的嘴上,標題叫作《清供》。他的表弟和他同班讀書,也討厭這位助教,竟偷偷拿了這幅畫,往這位助教的教桌上一放。這下可惹了大禍,華君武說,那位助教大發雷霆,向學校提出:“不開除華君武不再教課!”華君武為此就被迫停了學。
華君武在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杜甫檢討》等“內部漫畫”在當時也影響極大。畫中,唐代詩圣杜甫正在愁眉苦臉地寫檢討,題目是“兵車行乃和平主義思想”,揭示出了當時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偏頗性和片面性。這樣的“內部漫畫”在禁忌頗多的五六十年代實在顯得彌足珍貴。
多維解讀
1.漫畫也要成為匕首。有人形容華君武的漫畫是“刀刀見血,入木三分”,為此他得罪了太多人。對此,華君武認為,諷刺是永遠需要的,是天經地義的事,漫畫家就應該具備這種獨特的視角。
2.走自己的路。華君武說,他小的時候其實并沒有什么繪畫的“天分”,只是喜歡自己亂畫而已。初中時的圖畫課,他的成績總是勉強及格,因為他不喜歡畫工筆畫,覺得工筆畫不隨意、很呆板,不符合他的性格,總是用比較隨意的手法畫畫。正是這種率性的喜歡讓他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周汝昌
周汝昌本字禹言,號敏庵,后改字玉言,曾就學于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曾歷任燕京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等外文系講師、教授;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兼研究員;中國曹雪芹研究會榮譽會長等。
周汝昌一生有60多部學術著作問世,尚有幾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1953年版的《紅樓夢新證》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這部著作是紅學研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紅學研究的奠基之作,被評為“紅學方面一部劃時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頭記會真》是其歷經50余載潛心努力,對11種《紅樓夢》古抄本的匯校勘本,堪稱當今紅學版本研究之最。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萬言的《我與胡適先生》,書中首次詳細介紹了二人圍繞《紅樓夢》所進行的學術探討,評說了胡先生與紅學的淵源和貢獻。除紅學專著外,他還出版過《范成大詩選》、《白居易詩選》、《書法藝術問答》等著作。
多維解讀
1.一卷《紅樓》觸百思。“一介書生總性呆,也緣奇事見微懷。豈同春夢隨云散,彩線金針繡得來。”又詩曰:“聰明靈秀切吾師,一卷《紅樓》觸百思。此是中華真命脈,神明文哲史兼詩。”這兩首詩,道出了周汝昌一生與《紅樓夢》之緣。
2.因為愛,九死而未悔。周汝昌極愛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不被人為利用的真正的學術研究。他喜歡‘國貨,喜歡民族風俗……也許有些人覺得他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頑不化。不了解這一切,很難理解他為何后來走上了紅學道路,為何持有如此這般的學術觀點,為何又如此執著癡迷,甘受百般侮辱、誣陷、排擠、攻擊,而無悔意,也不怨尤。
侯寶林
當初,沒有相聲就沒有侯寶林;后來,沒有侯寶林就沒有如今的相聲。
在舊時代,藝人社會地位低下,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換取溫飽,侯寶林卻能出污泥而不染。侯寶林先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往臺上一站就能讓大家笑。他說相聲,同樣的段子每一次演出都不一樣。因為每一次演出都是他對本子的修訂和補充。相聲,這個發源于茶館酒肆的北方曲種,在低俗與高雅的交織混雜中發展了近百年之后,經過一代代大師們的去偽、取精、提升和創新,終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他從孩童始學相聲,一直在演相聲,一生都在鉆研相聲,直到有一天,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他就是相聲。舊時候,曲藝演出叫作“十樣雜耍”,每場十四個節目,誰的藝術水平高名氣大,誰就往后排,倒數第二叫“壓軸”,最后一個叫“大軸”。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天津的雜耍園子里,再好的相聲也只能排在“壓軸”。經過幾年艱苦奮斗,起初排在第六的侯寶林,終于把相聲推到了“大軸”的位置。
多維解讀
1.出淤泥而不染。在舊時代,藝人社會地位低下,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換取溫飽,所以舊相聲中含有許多糟粕。在那樣的環境中,侯寶林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堅持不“葷”、不貧、不打、不罵,以趣味雋永的文明相聲求生存、求發展,難能可貴。
2.創新不可無。侯寶林善于模仿各種方言、市聲、戲劇表演。他說相聲,語言清新,動作自然,神態灑脫,寓莊于諧,化雅為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他注重相聲的知識性、趣味性和評論性,對相聲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
任繼愈
1916年,任繼愈出生于山東平原,本名“又之”,后改為“繼愈”。關于這個名字,任繼愈曾對友人這樣解釋:年輕時因被韓愈忠君愛國之情打動,故改名“繼愈”。
大學時的一次經歷,更是將關注現實、憂國憂民深深注入其學術血脈之中。“七七事變”后,北大南遷,任繼愈隨校輾轉。時年21歲的他與數百北大師生組成湘滇旅行團,從湖南長沙到云南昆明,風餐露宿,跋涉1300多公里。
萬里山河,千里赤貧,親歷親見,頓悟尤深:最底層的人民承受著戰爭的苦難,卻依然堅貞不屈;中華民族有非常堅定的信仰,有很強的凝聚力,是什么樣的力量在支持她?
后來,任繼愈撰文回憶道:“我深信探究高深的學問,不能離開哺育我的這塊災難深重的中國土地。從此,我帶著一種沉重的心情來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
“如果沒有社會的培養,就沒有個人的成才。我從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勞記在我的名下。”
多維解讀
1.“沉重之心”。 這種“沉重之心”即是深深的責任感。作為一名傳統知識分子,任繼愈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20世紀。這種巨大的世紀動蕩促使他探尋人的價值、社會發展的方向以及中國現代化的軌跡。
2.率真豁達。“做學問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學者,義無反顧,富貴利祿不能動其心,艱難挫折不能亂其氣。”“我只說自己懂了的話,吃不透的話,不跟著亂嚷嚷,不跟著瞎說,免得自己后悔。”直白的話語,是任繼愈為人、為學的原則,曾與他共事治學的人無不感慨于他率真豁達的風范。
布萊恩·克蘭斯頓
1956年,布萊恩·克蘭斯頓出生在美國加州的一個貧苦家庭里。12歲生日的時候,爺爺帶他去鎮上的劇院看了一場電影。那是布萊恩第一次看電影,他立刻被電影里的英雄形象迷住了,他開始夢想自己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演員。
中學畢業后,布萊恩面臨著兩個就業選擇:一是去劇院打雜,沒有薪水,但可以經常見到自己喜愛的演員;二是去鋼鐵廠實習,周薪12美元。最后,布萊恩選擇了去劇院打雜。他并不希望能經常見到演員,而是希望能更好地學習表演。“你這個蠢蛋,你以為去劇院打雜就會成為演員嗎?”父親惱怒地罵他。
“請你不要污辱我的夢想!”布萊恩這樣回應父親。此后,布萊恩在劇院一邊認真工作,一邊觀摩演員們的表演。一天,布萊恩來得特別早,他看劇院里沒人,就登上舞臺,模仿著表演了一小段。萬萬沒想到,劇團導演在后門靜靜地看著布萊恩的表演,驚喜地鼓起了掌……
幾十年的努力,布萊恩厚積薄發。《危機顧問》的導演看中了他,《Loving》的劇組找上他,《宋飛傳》里出現了他,著名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里也出現了他的身影。在2016年初,也就是在他步入60歲的前一年,布萊恩終于把美國電視劇的最高獎項艾美獎收入囊中!
多維解讀
1.不要污辱任何人的夢想。布萊恩·克蘭斯頓獲艾美獎的當天,他那已經85歲高齡的老父親感嘆地說:“真的,我們千萬不要去污辱任何人的夢想,任何人的夢想都有可能是偉大的!”
2.機會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布萊恩出生在貧苦家庭。當他面臨兩個就業選擇時,他選擇了沒有薪水的劇院。在劇院中一次不經意的“表演”,成就了一代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