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這是一本談家庭教育的書,跟我平常的文藝“本行”有點距離,好在我是中學生的母親,好在作者是認識了近20年的朋友,好在作者從事的工作也跟文藝有關,何況在此我也是重點聊聊作者李春利其人。當然,把文章標題改為“為母親的女性”似乎更恰切。
若干年前看過一篇雞湯文,大意是中國女性和外國女性的差別云云,文章論證了這些差別對于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以及西方文化、西方社會的影響,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女性比中國男性出色,因此中華文明才是這樣的形態,才有今天綿延有序的發展。文章自帶強烈的文化自豪感,但我視為雞湯文,是因為該文的論證邏輯不能說服人,還停留在想當然和自慰階段。不過,文章關于母親對于家庭教育起主導作用這一觀點,我倒是完全贊同,因為不僅中國家庭如此,在西方社會,母親這個角色在家庭教育中起的作用也大體如此,這是由女性的性別傾向和行動特征所決定的。
我們都知道,人區別于低等動物的一個重要表征是,人具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復雜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情感表達有本能,更有情感教育的痕跡,情感表達能力成長是人格建設的重要組成。與理性思考、邏輯能力這部分的訓練責任往往被指派給父親相對,情感教育責任被指派給家庭中的母親,因為大家認為,在生理學和倫理學層面女性群體都應該比男性群體更擅長交流和表達。總而言之,在一個正常家庭里,由父親和母親共同努力,通過情感教育、理性教育等各種教育形式,最后形成家教和家風。這個情況在中國社會有點例外。因為長期存在“女主內,男主外”這一家庭分工傳統,男性因為工作忙等各種主客觀情況,往往放棄家庭教育責任。這樣一來,家庭教育幾乎全部具體事宜都落在女性也就是母親身上。母親不僅擔負情感教育責任,還要代替父親行使理性、邏輯各種知識教育責任,母親的責任顯得格外重要。母親的素質,決定性地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教育品質,也是這個家庭的未來。所以,自古以來,詩文傳說中對于母親的頌揚,要遠遠多于父親。同時,人們也充分認識到母親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子不教,母之過”,比如,岳母刺字是家風好的正面典型,逆子法場咬食母乳則是溺愛導致嚴重后果的負面教訓,等等。整個社會輿論對“母親”的要求很高,作為母親的女人也在壓力中成長。
《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這本書,是李春利的家教經驗的書寫。看書名,“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似乎飽蘸自信,卻是滿紙舔犢之情。我把這個書名理解為兩層意思:一層談的是愛的體驗和伙伴教育——這是人格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通過父母的陪伴和導引,孩子獲得了解和把握世界、“由此及彼”的成長經驗;另一層談的是語言教育——這是具象的知識教育,通過邀請互惠生到家,讓孩子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獲得知識,獲得更多層面的成長。因為之前交流過很多類似話題,說實話,書中許多人和人,包括理念、傾向,甚至語言方式,即便不讀書,我也能想象出一個八九不離十,但我還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并且被李春利那種爽利、篤定、無怨無悔的敘事氣息打動了。
1998年夏天,8部重大題材國產電影座談會上,第一次見到李春利——李春利當時還是一個時髦、漂亮、驕傲的姑娘,之后,關于她的傳說,每一次都出乎意外。最吃驚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的歌詞,竟然是李春利中學時代的作品。最意外的是,時髦傲氣的李春利踏踏實實地嫁給了一個優秀的農家子弟——作為教授的丈夫不僅桃李滿天下,自己擔綱導演的作品也很出色。最讓我感慨不已的是,李春利不僅在事業上輔佐丈夫,還在將近40歲之際生了一個美妙的小姑娘,并教養成人。
仔細想來,對李春利的這些“傳說”,我也不應該感到奇怪。事實上,李春利生長在一個傳統家庭,她的父親是我剛參加工作時的老領導。這些年,逐年看著李春利對父親盡孝,照顧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貼切和關愛妹妹,看著這么一個孝順友悌的姑娘成長為一個賢惠的妻子、出色的母親。記得有段時間,我跟中青報的朋友一碰面就感嘆:“春利真是愛操心!”那個朋友也是李春利多年的朋友。愛操心是個通俗的說法,它體現了李春利主動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傳統價值觀的一面。我贊成李春利這樣的價值表達:有是非感,有責任心,有所為有所不為。
比如,她像一只老母雞,張開自己的雙翼,圈出一個地塊,讓女兒在其間獲得春利心目中最好的教育,快樂、健康、完美地成長。這塊雙翼圈出的地兒,是李春利奉獻給女兒的世界,為此,她要付出各種心力包括精力、時間、金錢,等等,她甚至一度幾乎放棄自己的很多個人喜好,節衣縮食,辛苦地工作,全力培養女兒。 時間上,做了母親的春利一度除了基本工作之外,早晚和周末從不外出。做了母親的女人,是這樣地犧牲自己,包括心力的付出、經濟的奔波。委屈不委屈?值不值當?這是許多女人一邊付出一邊嘀咕的心事。犧牲是母性的一種本能,但不是每個做母親的女人都會無怨無悔。有人或許會反駁說女性可以保留自己的自由,不一定要為孩子犧牲自己。這是生命價值標準問題,我們不去爭辯。我也不贊成做了母親的女人完全把自己的存在價值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應該是不安全的,這樣的寄托對孩子也不公平。但看到李春利這樣快快樂樂地享受“付出”和“回報”,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奉獻。奉獻應該就是沒有一絲委屈,高高興興地付出。某種程度上,對于包括親人在內的他人的體貼和關愛,是李春利的一種習慣。一個漂亮時髦的姑娘成為另一個漂亮時髦的小姑娘的媽媽,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養成使一個女性的生命價值獲得了新的創造力。盡管歲月不可抵擋地逝去,柴米油鹽和婆婆媽媽不僅沒有消耗掉李春利的激情,成熟大氣、依舊漂亮的李春利反而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種自然、合理的出口。舔犢之情人皆有之,是人的本能,但并非每一個做了母親的女人都具有家庭教育的能力。面對李春利的“成功轉型”,我沒有感到意外。一個女人自身受到的家教,往往決定了她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從李春利身上我再次看到了這個規律。
做了母親的女人從飄浮的云端墜落到地上,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開始。我和李春利的交往也從這個時候密切起來。3年前,一次出差途中,李春利說以女兒皮皮成長為素材編劇的電影馬上公映,導演是老公,女兒皮皮是主演。這就是后來獲得第九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喜劇片獎等4個大獎、第六屆英國倫敦萬像國際電影節4個大獎、第十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最佳兒童獎的《洋妞到我家》。在這部影片里,扮演媽媽的徐帆、扮演爸爸的陳建斌和扮演女兒的皮皮(陳一諾)“并列”主角,近乎完美地詮釋了中國中產階級家庭面臨的頭等大事——下一代的成長教育問題。影片上映后在許多家長群里產生了強烈共鳴,還在國內獲得了包括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內的各種榮譽。 電影《洋妞到我家》是編劇李春利把自己的生活狀態,包括自己的困擾、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做法,用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說實話,我看到的不是困擾,而是對于篤定的價值觀的表達。這個“洋妞”,是李春利從女兒皮皮4歲半以后陸續請回家幫助孩子學習語言的來自哥倫比亞、德國、瑞典、英國、芬蘭等國家的留學生,也是通過這部影片的還原,我清晰地看到了李春利的日常生活和她心血澆灌下的女兒的成長歷程。特別是女兒皮皮,簡直是中國版的秀蘭·鄧波兒:歡暢、健康、伶俐、讓人愛不釋手。看到了李春利的家庭教育結出了珍貴的果實,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會改變此前的看法,比如早教的必要性,比如生活經驗的教育,比如一個新的生命完成,不是在出生,而是在其后的教育,等等。
文如其人,這本書的爽利的語言也是李春利的日常語言風格,看到李春利的日常生活又由影像語言變成了文字,真為李春利這些年的付出和收獲感慨。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評論家,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