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東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艾思奇無疑是最具有標志意義的人物。20世紀30年代,一代杰出哲學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橫空出世,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中國化,并使之變成大眾的、現實的思想武器。“一卷書雄百萬兵”,“《大眾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沖垮了國民黨的思想防線”。
以此視角閱讀《哲學的力量:艾思奇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觸動和震撼非常強烈。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全書以在回歸本源中回應時代的方法、勇氣和品格,帶著讀者真正走近了艾思奇、走進了大眾哲學、走進了一個時代。其回歸本源也成為回應時代的最佳秘鑰。
還不止于此。在述評艾思奇思想中,該書作者任仲然先生思考的是艾思奇對現代中國的意義和價值,呼喚的是現實、未來的思想“供給”:“抓住”時代,“為當代找到表述”。“我不僅相信人民大眾的力量,我還相信哲學的力量”。呼喚殷殷,其理也真,其情也切。
回歸本源,回歸信仰,回歸大眾,這是艾思奇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穿過時空隧道,透過歷史迷霧,這樣的精神遺產光芒四射。“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這是歷史賦予哲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這是怎樣的精神遺產
寫人物不容易。
寫艾思奇尤不容易。因為艾思奇是一位有爭議的哲人,是評價很復雜的人,是政治烙印和歷史烙印很深的人。
寫得不好,或者說功夫不到,很容易失之偏頗,失之蕪雜,失之淺薄。
由此會驚嘆于此書的彌足珍貴:作者穿透時間迷霧,撥開歷史塵土,讓一筆“被無情的風月覆蓋上了厚厚灰塵”的思想終見天日。
作者以飽滿而真摯的感情,力圖告訴讀者,艾思奇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他對現代中國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他的哲學思想有哪些需要我們銘記,他的哲學到底屬于一種什么性質的力量。
作者總結了艾思奇五個方面的哲學貢獻,并緊緊圍繞這些方面展開:一是在千瘡百孔的舊中國,推出了催生進步革命的新哲學,二是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堅決批判和抵制了竭力干擾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反動哲學,三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和大眾化,四是助推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現實化,五是創造一種新與舊交替的哲學精神和范式。
還原艾思奇的哲學思想
在自序里,作者就已經表達了寫作這本書的“初心”和“雄心”:這本書并不是要為艾思奇樹碑立傳,“而是要盡心竭力為他作還原歷史真實的辯護”,“作哲學力量和精神遺產的辯護”。“對一位哲人的評價,根本在于掂量出他哲學思想的分量”。
全書的主體就是艾思奇的哲學思想。圍繞著艾思奇的哲學思想,從源流形成到特質特征,從批判唯心主義到艾思奇“知遇”毛澤東,從實踐唯物論到科學辯證法,全書是對艾思奇哲學思想的全面整體解讀和呈現。
以艾思奇實踐唯物論思想為例,作者以充分的證據和論證闡釋了艾思奇的特質表現:演繹中外哲學史;透徹的唯物史觀;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剖析偽哲學壞哲學;學者的真正實踐。僅讀完這一章,可以對艾思奇的實踐唯物論思想有透徹了解。
在詮釋魯迅一章里,作者通過逐篇解讀艾思奇寫過的懷念評介魯迅的文章,完整呈現了一個認識理解魯迅的角度和思想,“不但從文學角度,而且從哲學高度詮釋魯迅,并且從社會進步推動力的意義上,給魯迅勘定了歷史坐標”。
“一卷書雄百萬兵,攻心為上勝攻城。蔣軍一敗如山倒,哲學尤輸仰令名。”通過作者的還原和解析,讀者才會發現,艾思奇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亦有真誠付出,如同一座翡翠玉石的富礦,價值不可估量。
還原真實的艾思奇
由于哲學的學科特性,加上艾思奇曾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這位“哲學大眾化第一人”和“毛澤東哲學顧問”的形象在世人印象中是“斷篇”的,是不連貫的。而由于作者“深層挖掘”和“系統闡釋”的“雄心”,這本書還原了一個立體豐富、鮮為人知的艾思奇。
試舉幾例言之。
比如第一章作者就以詳細的“信史”評說艾思奇早期受的教育。艾思奇經歷了不同方式的早期教育,一是新興的中式幼稚園教育,二是傳統的私塾教育,三是不太成熟的國民小學教育,四是教會學校的教育。艾思奇在12年間節奏極強地接受了4種方式的基礎教育,無疑是不同教育理念的交融。
關于艾思奇的讀書與寫作。作者專門安排了一章寫艾思奇愛讀書、善讀書及文章寫作的內容,其間披露了艾思奇許多愛讀書的故事,自幼酷愛讀書,少年時“為了培養排除外界干擾的習慣,竟到火車站的候車室去讀書”。書中寫道,艾思奇是讀書的高手,“讀到后面就要聯系到前面是怎么講的,這樣才能把問題弄通搞透”。
比如專門一章敘說艾思奇“終身在講課”的內容,給讀者還原了一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誨人不倦、待人以真”的“艾教員”。“他講話有濃重的云南口音,緩慢而有條理,具有云南人樸實、厚重的風格,從不放聲大笑,有時也迸出一句幽默的話”,是“新中國廣播講課第一人”“名副其實是中國電化教育的第一人”。
掩卷回味,我認為作者已經實現了目的和效果的統一:“我要盡自己所能,重塑真實真誠真萃的艾思奇”,“從史實著手來梳理他的思想歷程,準確把握他哲學理念脈搏跳動的旋律”。
“以思想抓住它的時代”
“哲學的任務在于以思想抓住它的時代,為當代找到表述”,能看出來,作者對黑格爾的這句話是十分認同的,認為是“一句十分閃光的話”。這本書的書名就叫《哲學的力量:艾思奇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書名已經透露了作者寫作的取向:通過對艾思奇的還原“觀照”時代的借鑒意義。
捧讀全書能看到,作者以其穿透力、洞察力和熾熱情感時時處處在做著時代解讀、現實比照,胸懷全局,把握大勢,深邃深刻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的呼喚和要求,完整全面闡釋了哲學發展的緊迫性、重要性,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啟發良多。
比如第五章在完整還原、評述艾思奇對胡適有力批判和重大貢獻后,作者緊接著就對時代的重大關切發表了意見: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能走彎路,中國的思想政治和哲學發展同樣不能走彎路。我們決不能在不知不覺中被西化,成為敵對勢力“顏色革命”最大的試驗場和犧牲品。
在第七章通過“以更深刻的書”對艾思奇《哲學與生活》評述后,作者以一節的篇幅表達了現實“不缺新生活,但缺新哲學”的憂慮。“生活的形式一天比一天變新,哲學的內容與生活形式嚴重地不匹配”,“新生活需要新哲學,舊哲學也應有詮釋和新發揮”。
在全書的最后一章,作者更是系統闡釋了向艾思奇學習、“新時代呼喚著新哲學”的“吶喊”:我們的實踐早就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嚴重的問題是物質和精神有很大的游離,哲學的步伐有些躊躇蹣跚。時代呼喚著哲學,呼喚著哲學的力量,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獲得新的哲學力量。
讀完本書,我們會對作者這樣的話語感受深刻:一個民族只是少數人有哲學思維還不行,民族振興和大國崛起的希望在于多數人都具備正確的哲學思維,否則就會在思想上患貧血癥,在理論上患淺薄癥。
時代是哲學的血液,時代是哲學的脈絡,時代是哲學的筋骨。作者最后說道:“哲學的力量也是真理的力量,真理往往是通過哲學的形式來表達的。我們擁有了哲學的力量,就等于擁有了真理的力量,就等于擁有了意識形態的支柱,就意味著擁有了美好的未來。”
功夫成就這部“誠意之作”
作為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思想有著巨大的穿透力:“一卷書雄百萬兵”,《大眾哲學》凝聚、動員了推倒“三座大山”的磅礴力量。
讀完全書,我感嘆的是作者思想的穿透力:由于思想的穿透力,所以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讓我們看到艾思奇思想的內核。
我的判斷是,《哲學的力量:艾思奇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一部真正還原艾思奇思想的大書,是一部真正能與艾思奇思想高度、厚度匹配的大書,是一部思想性、資料性、時代性兼備的“誠意之作”。
至少,這部“誠意之作”凝聚著作者三個方面的功夫:
一是真功夫。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認識和理解艾思奇無疑有一定門檻,由此要真正把握理解艾思奇這樣一位哲學大師還需要真功夫。作者任仲然先生是一位熱愛哲學(年輕時曾立志當哲學家)并有很高造詣的大家,對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哲學歷史熟稔于心,從而實現了對艾思奇思想的本質還原和精到評述,包括對歷史上各種恩怨、論戰及是非的點評。
二是深功夫。艾思奇留下了七八百萬字的著述和講稿,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歷史、文化、藝術及生物學、電子學、天文學等多門學科,作者對這些著述進行了深入研讀。作者還按圖索驥,利用春節及其他時間深入到云南省圖書館查找研讀各種湮沒已久的資料。作者為完成這部著作下了深功夫。
三是“心”功夫。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表達的:“我一點也不回避,我確實是艾思奇的崇拜者,非常愿意表達對艾思奇的一份特殊的感情。”“對艾思奇的熱愛和敬重,即是我寫這本書的內在動力之一。”從字里行間能看到,作者對艾思奇非常認同、非常欽敬,寫得用心用情。因其用心用情,艾思奇得以被寫深寫透,感人肺腑。
由于是真功夫、深功夫和“心”功夫,全書的表達頗可一說。雖然說的是“高大上”的哲人、哲事,但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內化于心的思想。作者文筆清新,語言優美,以通俗的表達,緊貼生活和現實,深入淺出地闡述哲學問題,拉近了哲學與生活的距離。
2016年,艾思奇逝世50周年,其傳世之作《大眾哲學》出版發行80周年。這一年年底,這本真正說清楚艾思奇和艾思奇思想的著作《哲學的力量:艾思奇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出版了。
如前所述,這是還原:還原艾思奇這個人和他的思想;這是呼喚:順應時代需求的思想呼喚和哲學呼喚。我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是對艾思奇最好的紀念。
對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啟示
感謝作者。通過“還原”“穿透”與“直面”,通過回望、觀察、梳理,一段被歷史、被歲月覆蓋的灰塵終于得以拂去,一個真實、豐滿、立體的艾思奇正向讀者走來。這是一筆殊為珍貴的精神遺產,是思想的財富,是哲學的財富。艾思奇的精神遺產為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鏡鑒、參照和遵循。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道路上,艾思奇留下的這筆“哲學財富”“精神遺產”至少給了我們三方面的“力量”啟示:
本源的力量。艾思奇的思想內核是什么?艾思奇的哲學思想為什么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本書還原艾思奇思想的努力給出了答案。這是思想的力量,也是本源、本真、本質的力量,這是回到真正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呼喚。正是:“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
信仰的力量。哲學黨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力量所在。艾思奇本來就是一個原則性很強、很求真較真的學者,同時他還是一個斗爭精神很足的革命戰士。他的哲學雖然很“大眾”,但自如至終都充滿著強烈的哲學黨性。
大眾的力量。艾思奇偉大的實質,就在于他哲學的時代化、通俗化、大眾化。這是哲學的力量之源。哲學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這樣的理論才能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表達的:我們作為后人的責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保值增值,把艾思奇那深厚而強大的哲學力量發揮光大,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代一代傳承發展下去。
(作者系媒體人,作品有《鬼的現場調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