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蓓蓓
摘 要 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的完美契合,使得出版物種類得到豐富,出版物構成成分得到優化,將成品的精神文化內容更好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出版業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有力推動作用下具有流動性的傳播紐帶。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生產文化產品的同時也能推動終端消費,充分發揮了文創出版的力量。無論從消費端的實踐來看還是從“出版+文創”的產品布局來看,都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產業鏈拓展、轉化、延伸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文化;出版業;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3-0104-02
1 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已不再簡單地停留在藝術價值的制造層面,文化的生產組成了整個文化生產的生態鏈。而文化產業即以文化創意為核心表現,以文化內容資源為基礎奠定,以文化科技為生產力,充分發揮人的才智,創造財富與生態業的新興產業[1]。要真正實現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化,還必須經過內容的加工、創意的提升以及技術的實現這三大過程。創意產業它主要包括廣告設計、藝術品與古董市場、建筑藝術、電影與錄像、時尚設計、交互式互動軟件、出版業、音樂表演藝術、軟件及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等等[2]。
2 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共性探索
在知識經濟發達的今天,出版業不僅僅是在廣泛角度上屬于文化的范疇,也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的積累、傳播與傳承,出版業承載著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擔負著文化價值創新與實現的責任。包含著知識積累、傳播和發展功能的出版產業在社會信息系統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出版業與傳統的制造業有所不同。出版業在某種層面上屬于對人精神世界產生影響的內容服務產業。出版業所出版的物品除了具有物質屬性之外,其價值更多體現在產品所承載的內容層面[3]。在21世紀文化創意產業盛行的新時代,出版物的內容制作與生產更加需要創意的支撐,同時也要經過文化創意的深究與探索。綜合看來,筆者發現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的融合在以下各方面都具有共性體現。
2.1 提升精神文化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內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圖書出版業也擁有相應的文化屬性。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的互動融合,對于提升受眾精神文化層次,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藝術熏陶及精神文化價值的提升是整個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生生不息的動力,而出版業打造的出版物,也在不斷挖掘創新產品的內容表現形式,滿足人們的價值觀念與精神文化,心靈上得到文化的慰藉,豐富感官體驗。
2.2 以“創意與內容”為核心
“創意”作為一種文化標新立異與知識經濟增長的內在要素,于文化創意產業中展示了豐富的特定內涵。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的融合發展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轉變出版業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無論是文化創意產業,還是出版產業,均以“創意與內容”為核心,內容的價值決定了產業整體的發展模式。出版業為人們提供了物質與精神的文化內容,而創意與內容本身就是維持其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出版業缺少了內容與創意,將無法帶動出版消費,傳統守舊,終究會被歷史淘汰。
2.3 新興科技引領產業發展
伴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與內容信息拓展也在不斷完善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共同發展的強有力支撐,“文化+科技”的雙向交流、溝通與促進,推動了整個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共贏發展。出版業與科技的相互融合與促進已成為發展世界經濟的一項重要舉措,很多人也已經從傳統的出版業轉移到了新興“文化出版”上來,正所謂新興科技引領產業發展。在“文化+出版+科技”的大環境下,“文化出版”需不斷將科技與出版相融合,促使其豐富產業形態、創新產業發展。
2.4 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是圖書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穩步、安全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在對產業走向的把關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出版業中,版權保護對出版業發展有著制約性的重要作用;同樣,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知識產權保護也貫穿其有序發展的各個環節。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以下內容受到版權法的保護:音樂、圖書、電影、工藝品、藝術品、網游、動漫、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4]。
2.5 新媒體環境下的跨界融合
跨界(Crossover),日益成為新媒體信息時代的一種潮流,反復被提起,在不同的行業間也不斷被實踐。文化創意產業和出版業的發展都需要內容選擇與創作、科技創新制作、創意產業策劃等多個系統的運作,才能形成統一有機的產業鏈態式,從而帶動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展示在社會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為了順應當下的跨界趨勢,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彼此契合,實現產業共贏,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
3 文化創意產業助力出版消費端的實踐
在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圖書已然成為文化傳播與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圖書的出版離不開內容的策劃與創意。將創意結合圖書出版主題進行宣傳,于出版業來說不僅增添了靈魂色彩,也豐富了內容與形式。將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結合,發行文化產品的同時也能推動終端消費,也充分發揮了文創出版的力量。
3.1 實體書店的文創實踐——以臺灣誠品書店為例
閱讀是基礎養成,當閱讀風氣更為普遍,甚至成為熱衷、流行的活動時,對于內容提供商或創作者來說,或多或少是種鼓舞。書店為閱讀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及展示空間,讓這些活動發生,可以說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助力下,實體書店制造了更多的相會[5]。
以臺灣誠品書店為例,它運用企業運營的“核心知識”,它在一定程度上建構了一個具有“高品質美感”“深度文化體驗”的文創平臺,借助服務、場所、活動、產品等創意設計,將出版與文化相融合,于消費端進行“書店運營”實踐。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實體書店著實扮演了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成為推動知識經濟與文創發展的必要動力。從書店本身的角度出發,它既是出版物出版與讀者見面并啟動敘述力量、促進文化傳播交流的平臺,也是受眾日常精神消費、分享知識的場所。以誠品為代表的跨界融合模式,可簡單地把這個模式分為價值實現層和內容生成層兩個圈層。內容生成層包括文化、圖書、時尚、生活等要素,在此圈內圖書是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其中一個板塊,因此,它更具有多元融合的產品特征,而正是由于這種特征,使原來的書店有可能跨越單純圖書營銷產業鏈,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3.2 “文創+出版”的產業布局
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相結合,通過開發新市場,拓寬產品新渠道,使文化產品衍生出新的價值。文創產品與出版物的有機結合,有時會產生加倍的效果。不少圖書在做年度規劃時就會考慮搭配衍生創意產品,效果通常都很好。比如,企鵝蘭登書屋的“企鵝手繡系列”套裝、《小王子》有聲書套裝、“《牡丹亭》絲巾紀念套裝”等,都是將圖書出版與衍生產品相結合進行捆綁銷售,取得了較好成績。除了書包及絲巾等周邊產品外,日歷也成為文創產品中的“網紅”。
網絡資料顯示,《企鵝手賬》在網絡預售通道一經開啟,大約六小時內就售出1 000多套。由此看出,出版機構與文創產品的結合開發具有顯著地優勢。還有,由敦煌研究院主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一帶一路畫敦煌》,共3本涂色系列,書中國原創設計成為國際書展亮點。分別為《這盛世,如飛天所愿》《云想衣裳花想容》以及《愿做菩薩那朵蓮》。本套涂色書與《秘密花園》的內容設計存在差異,此書左頁是敦煌千年古老的壁畫原圖,右頁是運用科技由高清原圖制成的保真描線紙稿。真正做到了“左手歷史,右手當下;左手文化,右手傳承。”故宮出版社也開發了助力出版業發展的文創產品,經常利用經典的中國元素來表現和出產文藝創作,尤其針對某個文創產品項目或出版物,故宮出版社從文創產品、出版物、文物展覽等多種角度規劃。除了以上提到的相關出版社外,許多大學出版社也開始試水文創產品,可謂是“出版文創一家親”。
4 結論
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的完美契合,使得出版物種類得到豐富,出版物構成成分得到優化,將成品的精神文化內容更好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出版也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有力推動作用下具有流動性的傳播紐帶。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生產文化產品的同時也能推動終端消費,充分發揮了文創出版的力量。無論從消費端的實踐來看還是從“出版+文創”的產品布局來看,都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產業鏈拓展、轉化、延伸的重要途徑。他們均有提升精神文化價值、以“創意與內容”為核心、新興科技引領產業發展、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新媒體環境下的跨界融合等特性。文化創意產業和出版業的發展都需要內容選擇與創作、科技創新制作、創意產業策劃等多個系統的運作,才能形成統一的有機的產業鏈態式,從而帶動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展示在社會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為了順應當下的跨界趨勢,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彼此契合,實現產業共贏,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如何真正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與出版業融合(1+1>2)的創新效果,仍需要出版業繼續在實踐中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范軍.出版文化與產業專題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Richard Caves,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s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pril 30,2002.
[3]齊峰.書業觀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曲鴻亮.文化產業與文化競爭力[J].綜合競爭力,2012(2):102-106.
[5]王卓君.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以天津市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