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新
【摘要】 我國移動通信網絡正處于3G向4G網轉變的階段,并且發展迅速。毫無疑問,4G網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4G網安全隱患主要來自于移動終端設備和上下行鏈路,文章將重點分析4G通信技術的無線網絡安全通信問題,分析4G移動通信的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
【關鍵詞】 4G通信技術 網絡安全 探討
4G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基于4G網的移動通信業快速發展。但是設計上、技術上的問題導致4G網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或影響運行速度。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4G的特點以及4G安全隱患的來源
一、4G移動通信的安全隱患
1、移動終端安全問題頻出。移動終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手機和電腦等設備,終端設備用來接收信息。目前市場上的終端設備多種多樣,一些設備的性能不能滿足安全需求。在4G網信息傳輸過程總存儲能力不足,甚至存在漏洞。隨著我國計算機和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這一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4G為使用者提供了豐富的服務,包括視頻、音頻、轉賬等功能。科技的發展同時也衍生了大量惡意程序,錯誤的操作導致系統被攻擊。而移動終端設備的性能偏低則會影響其對病毒和木馬的抵抗能力。4G網處于完善階段,相關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性能不佳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2、上下行鏈路的安全問題。4G網在使用中,往往與2G、3G、無線WLAN公用,網絡制式復雜,網絡切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速。4G網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細節上的技術尚不完善,如無線鏈路干擾問題、鏈路數據保護措施差,導致數據傳輸過程存在安全隱患。網絡容量不高,導致數據傳輸錯誤。基站的建立也影響了網絡覆蓋,信號不強一定程度上將影響鏈路的運行效率和運行安全。4G網容錯的提升明顯滯后于核心技術的發展,因此不能同時滿足多個客戶的需求。一旦某一區域的客戶數量超過要求,則會導致運行速度大大降低。網絡鏈路運行期間的安全隱患自然存在。另外,在我國移動通信網絡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上行鏈路過于擁堵的問題,影響網絡的運行。
3、實體認證安全問題。網絡實體認證是國家公安機關提出的一種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犯罪的手段,但是這一技術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很多地區,移動通信網絡實名制尚未完善,甚至并未實施。這給不法分子提供了機會。4G網的實名認證更是存在較大 阻礙,我國網絡發展迅速,4G網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并且用戶查找信息的方式具有多樣性特征,很難采取網絡實名制制度。我國互聯網技術還存在一定的技術缺陷,安全問題依然存在,網絡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還不固定,攻擊者通過身份偽裝獲得用戶信息的現象屢見不鮮,4G網通信安全隱患依然存在。
二、基于4G網的移動通信安全防護
2.1加強移動終端防護
移動終端作為信息接收者,只有保證終端的性能才能確保通信安全。首先要做好硬件防護,從設計上進行更新,完善4G網操作系統。可靠的系統需要技術的更新,技術人員要不斷的進行研發,將有效的技術應用于移動終端設備中。由于4G網處于混合使用中,設計可靠的系統可以提供混合式的訪問功能。其次,要致力于提高物理系統的集成度。很多病毒是通過系統的物理接口進攻擊,正確的設計可以減少物理接口遭受攻擊的可能性。最后,還要對終端設備進行合理的電路檢測,確保移動通信信息的完整性。
2.2建立完善的通信網絡安全體系
要有效解決4G網的安全通信問題,建立無線網安全機制十分必要。基于系統的擴展性和兼容性特征,出臺相應的安全措施。制定多元化的無線網絡通信措施,解決多信道不同場景的網通信安全隱患。如設置無線網安全登錄模式,密碼登錄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減少一部分攻擊。此外,還可以建立有效的配置機制,在計算機參數不變的情況下首先合理的資源分配可以保證移動終端的信息安全。也就是說,要制定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并且設置一定的用戶權限,建立可行的移動無線網絡協商制度,建立網絡安全體系。建立混合型的網絡保護體系,目前較為常用的公鑰、私鑰防護機制,就可以減少移動通信網絡攻擊。
2.3更新4G網相關技術
4G網在發展過程中,技術缺陷是導致其被攻擊的重要原因。因此保證移動通信業務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不斷的完善4G網移動通信技術。目前,我國4G網正在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應不斷的更新4G網技術,完善設計過程,并且從基站的設計、安裝以及網絡天線夾角的設計上出發,減少4G網的設計缺陷,降低其被攻擊的可能。
三、總結
4G網發展迅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4G的高效化和智能化是其未來發展的目標,現階段,我國4G移動通信的主要任務是確保運行安全,要求運營商不斷的更新技術,并在移動終端設備的支持下提高4G網的安全性。另外,還應認真分析4G網安全隱患原因,并及時解決。
參 考 文 獻
[1]田庭娟.基于4G通信技術的無線網絡安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6(14).
[2]周侃.基于4G通信技術的無線網絡安全通信[J].信息通信,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