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疆
摘 要 現階段,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文旨在分析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3-0106-02
現階段,在大學出版社的出版任務中,學術著作的出版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學術市場上的大部分著作,都來自于大學出版社。雖然近些年來,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工作,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迅猛發展,勢頭良好,學術著作的出版對于各類學術的傳承、互動交流、創新研究等,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但是,分析一下目前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出,仍然存在很多亟需解決的問題,比如說有的學術著作質量堪憂且魚龍混雜,大學出版社著作出版工作的整體效益低下,出版評價缺失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但要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要嚴把質量關,在保證學術著作出版數量的同時,也要更加關注書籍質量,從而打造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金字招牌,力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繁榮。
1 關于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現狀探究
雖然目前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工作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具體工作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本篇論文特意對幾項重點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具體如下。
1.1 大學出版社身處內憂外患之境,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
1)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面對市場化的要求,順應大形勢,出版社由“事轉企”進行了改制,參與股份制上市等等。很多中央級別的大型出版社,本身就具有突出優勢,它們完全可以對接到大量的學術著作出版的優質資源。而大學出版社就不一樣了,它們中的大多數往往都是中小型的出版社,面對外部環境的巨大壓力,大學出版社可以選擇的出版資源已經被瓜分掉了不少,大學出版社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也就越來越小,生存越來越艱難。
2)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很多大學為了努力躋身世界或國內一流大學,或者能夠排名進入一流學科,都在不懈努力著。他們對于學術的研究成果越來越重視,相應提出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樣的形勢逼迫之下,一些大學出版社所在的母體大學,對于本校出版社自己出版的學術著作,反而不認可了,更傾向于較知名的大型出版單位。于是,很多本校所擁有的較高水平的學術資源,也被很多知名的大型出版社所壟斷。
總之,大學出版社目前身處于內憂外患與競爭激烈的形勢之中,發展前景較為嚴峻。
1.2 出版著作的數量多,但質量堪憂,經不起檢驗
現階段,國家越來越重視科學研究,對于學術項目經費上的投資撥款,也是成倍地增長。出版學術著作有諸多的優點,比如可以申請課題經費,把出版的著作當作課題研究成果的見證性材料;出版學術著作,對于教師自己評職稱,在單位里拿獎金有不少益處。這種形勢之下,不乏有一些中小型的大學出版社,為了幫老師評職稱或者完成課題成果的見證性材料,而出版一些水平比較低且魚龍混雜的所謂“學術著作”。雖然這些中小型出版社很難接觸到較高水平的學術著作的資源,但是這種中低質量的出版任務,卻是非常多,甚至到了無視學術價值,只要你想出版就可以出版的地步。
個中緣由不言自明,那就是出版這些低質量的學術著作,大學出版社在利益上并不虧本,甚至能賺錢。因為,出版這類著作需要使用的經費,如果不是個人的經費,就是由國家分撥的課題研究經費。即便印刷出版之后的成書一本都賣不出去,大學出版社在經濟上也并不虧本。所以,大學出版社對于這類學術著作,審核的要求不高,很多低質量的、偽原創的、內容毫無意義的所謂的“研究成果”,在學術書的市場上經常都可以看到,這些基本可以判斷是大學出版社純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接的“活兒”。
1.3 圖書結構比例失調,學術著作產生的利益低
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在最初成立的時候,主要任務就是出版高校教材,而學術著作出版任務,基本也就占據總體出版任務的三成左右。客觀來說,這樣的一個圖書結構的分配比例其實是非常安全可靠的。它既可以保證大學出版社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收入,又能夠保質保量地出版各類學術著作的精品,但是對于很多中小型的大學出版社而言,占據大量出版任務的是教材和教輔類的圖書,比例甚至高達50%,有的甚至達到80%以上,出版社的經濟收益基本全靠教材和教輔類的圖書,那么學術著作出版占據的比例本身就少,精品更是少之又少,由此類項目而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就相對低下。
1.4 學術機制和出版評價機制不完善
現階段,論文和著作的數量是學術評價體制和出版評價機制的重要考核標準。大學出版社也往往考核的是出版著作的數量而非質量。質量不好判定,數量一目了然。目標之下必然引領發展方向,所以,很多的大學出版社對于著作數量的考核大于對質量的考核。
2 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對策
2.1 提高全體出版人員的把關意識
目前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學術著作的圖書質量,都經不起檢查。想要提高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質量,要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作者本身就要對自己的作品質量負責。“文責自負”不能僅僅是說說而已,還應該落實到實處。
第二,出版社要提高自身的把關意識,樹立“以質量為本,質量高于數量的金字招牌”。要求全體員工都要提高把關意識,作為學術著作面世的最后一道關卡,要對學術著作的政治立場、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印刷質量、學術專業水準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把控,重視著作的質量而非數量,這也直接關乎大學出版社的未來發展路途是否順利。
2.2 遵循出版規范工作相關制度
1)嚴格遵守相關規章制度的要求,可以參考2012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范圍規范的通知》。
2)根據出版規范工作制度的要求,對于學術著作的立場、形式、內容以及書稿的整體水平、專業水準等方面要不厭其煩、逐一進行嚴格審查。
3)根據出版規范工作制度的要求,對審核的編輯團隊,可以進行學科上的細致劃分,不同專業的編輯單獨審核該專業的作品,以保證學術著作出版的專業水平。
4)可以嘗試實施專家匿名審稿,同時也要對學術著作能夠參與出版的資格嚴格審查,加大調查力度,避免出現重復性的、同質化的文稿作品,擾亂學術市場的正常發展走向。
2.3 關注大學出版社的人才培養儲備
對于大學出版社而言,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的關鍵。高素質的編輯團隊可以對學術著作的水平進行專業的審核,修正選題重復、內容同質化等錯誤,可以說,能夠擁有一支負責任的、有專業水平的編輯團隊,是大學出版社工作能夠得以高效、順利進行的保障。這也就要求出版社在人才的引進上要加大力度,并且要加強對員工的業務水平能力的培訓,切實建立起一套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進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績效考核指揮棒要體現激勵多出版學術質量高、編校質量高的優秀圖書,以此提高編輯團隊的責任心、工作積極性和整體業務水平。同時也要加強學術著作出版之前各個環節的審查,比如,編校、設計、印制等等,盡量將質量管理的責任細致地劃分清楚,落實到個人,對于那些有失學術水準、低質量的學術作品,一定要加以拒絕。
2.4 出好書,出精品
學術著作的出版,主要依賴于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市場上,精品學術著作是否能夠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也很大程度上由大學出版社來決定。所以,大學出版社一定要秉持著專業的原則,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精品的學術,承擔著文化交流、思想創新、知識傳承的使命,只有權威的學術著作,才能代表我國學術市場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紀慶芳.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問題與思路[J].出版廣角,2015(10):3O-31.
[2]焦貴萍.淺談我國學術出版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編輯,2013(6):52-55.
[3]劉永紅.學術評價不應忽視出版環節[N].光明日報,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