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寧+馬鑫軍
【摘要】 在當前的社會中,能耗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在節能減排的發展趨勢下,數據中心能耗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于數據中心能耗來說,IT設備電源供應器的性能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基于此,本文著重分析了IT設備電源供應器性能對數據中心能好的影響,并對高性能電源供應器的實現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IT設備 電源供應器 性能 數據中心 能耗
前言:
通信行業是我國的一個重要行業,在通信行業當中,每年的耗電量均超過了300億kWh。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在運營商數據中心,耗電量占比正在逐漸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數據中心能耗問題將會更加嚴峻。因此,數據中心的節能減排問題就具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對于數據中心能耗來說,IT設備電源供應器的性能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應當致力于研究和實現高性能電源供應器,從而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實現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一、數據中心能耗分析
在數據中心當中,能耗主要來自于存儲器、服務器等IT設備,以及辦公照明、空調系統、供配電系統等物理基礎設施。其中,兩個部分的能耗大約各占50%,對于IT設備來說,電源供應器大約找到20%的能耗。而基礎物理設備中,供配電系統、空調系統等能耗較大。對于基礎物理設備,主要采用新型節能技術,例如高壓直流供電技術、空調變頻技術、精確制冷技術、自然冷卻技術等。而對于IT設備來說,能耗控制主要在于主功能單元的節能運行[1]。不過,在IT設備電源供應器方面,因為其主要是原始設計商的產品,因而用戶通常會對IT設備電源供應器的能耗控制有所忽視。
二、IT設備供電分析
2.1效率模型分析
通過對IT設備供電效率模型的建立,分析IT設備能耗問題。在當前很多數據中心IT設備中,都應用了UPS供電技術。在傳統供電中,變壓器對市電進行降壓,在諧波治理、低壓配電的基礎上,為UPS提供不間斷電源,通過PDU向IT設備分配。在以上各個環節中,都會造成電能損耗。其中能耗最大的在UPS環節,其運行效率通常為90%左右,而如果UPS系統冗余配置較高,負載率較低,則運行效率還會更低[2]。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當IT設備電源供應器提高1%的效率,能夠降低1.18%的能量損耗。同時,以3.2的空調能效比計算,空調系統耗電量可下降0.37%,因此數據中心能耗可降低1.55%左右。
2.2輸入功率因數影響
IT設備電源供應器的輸入功率因數,也會對數據中心能耗產生影響。因此,如果電源供應器輸入功率因數較高,中性線電流、相電流就會相對較低,在電流傳輸當中,能耗也可得到降低。同時,能夠對供配電系統電源質量進行提升,對系統設備運行環境、設備可靠性等進行改善。80 PLUS認證是國際上較為認可的認證標準。經過80 PLUS認證的電源供應器,能夠降低80%左右的中性線電流和40%左右的相電流。同時,均具有典型正弦波形的電流波形,在波形畸變率、峰值電流等方面,也要小于常規的電源供應器。
三、高性能電源供應器實現
3.1電源供應器轉換效率提升
IT設備電源供應器從以往的線性電源轉變為開關電源,轉換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過由于開關電源功率傳輸及電源管理過程損耗的影響,因此轉換效率再次提升的難度較大。對此,通過應用新的元器件和技術手段,能夠繼續提升高性能電源供應器的效率,最高可達95%左右[3]。輸入交流電源經EMI濾波,由DC-DC、PFC等轉換功率,形成電壓等級不同的低壓直流電元,對IT設備各個功能元件進行供電,能夠實現能耗的進一步降低。因此,為了使電源供應器的效率得到提升,應當從各個功能單元或元器件著手。
3.2電源供應器功率因數提升
在當前的實際應用中,很多功率因數校正電路,仍然應用了升壓拓撲結構,對有源功率因數校正技術進行應用,從而能夠提升電源供應器功率因數,使其達到0.99以上。此外,在行業內,正在研究和應用無橋PFC、交錯式PFC、降壓拓撲結構PFC等技術,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能量損耗,實現功率因數的進一步提升。
四、結論:
在當前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在倡導節能減排的發展趨勢,對于通信行業來說,由于數據中心的高能耗問題,使得節能減排效果并不理想。在數據中心當中,IT設備電源供應器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部分,而其具有較大的節能減排潛力。因此,基于研究IT設備電源供應器性能對數據中心能好的影響,對高性能IT設備電源供應器進行應用,能夠實現更為理想的節能降耗目標。
參 考 文 獻
[1]高凱亮, 周荔丹. 數據中心UPS系統與HVDC系統的效率比較[J]. 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 2015(15):57-61.
[2]孫發強, 鄢貴海, 李華偉,等. 基于資源配置等效性的數據中心能耗優化[J]. 高技術通訊, 2016, 26(4):323-332.
[3]馬勇, 李敏, 于仕,等. 數據中心IT設備可視化建模與監控平臺技術研究[J]. 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 2015, 13(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