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君 陳文娟 肖芬球 李麗琴 吳翠儀

【摘要】 目的 探討經腹、腹腔鏡輔助陰式及腹腔鏡三種手術方法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196例子宮肌瘤患者, 按不同術式分為A組(56例)、B組(71例)、C組(69例), 分別采用開腹、腹腔鏡輔助陰式以及腹腔鏡三種手術方法, 對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B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優于A組和C組(P<0.05);B、C組在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方面優于A組(P<0.05)。A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長于B、C組(P<0.05)。A組患者術后鎮痛藥使用率(62.5%)高于B、C組(7.0%、7.2%)(P<0.05), A組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高于B組(P<0.05), 但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A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水平高于B、C組(P<0.05), C組CRP水平高于B組(P<0.05)。結論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具備傳統手術、腹腔鏡及陰式手術的所有優點, 術后復發率低、并發癥少, 住院時間短,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輔助陰式;微創手術;開腹;子宮肌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24
近年來, 女性生殖器官疾病較為多發, 其中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就是子宮肌瘤疾病。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 在育齡婦女中, 其發病率可達20%~30%[1]。以往臨床處理子宮肌瘤主要采取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切除術, 因開腹剔除肌瘤, 創傷大、易粘連、術后病率高、恢復慢及腹壁瘢痕等因素, 現逐漸不被患者接受而減少。而剔除肌瘤不僅保留了女性生殖器官的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維持了女性正常的生理及生殖功能, 因此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例日益增加。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96例子宮肌瘤疾病患者, 利用磁共振成像(MIR)檢查或者B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疾病, 經分段診刮以及細胞學診斷確診患者未出現子宮內膜、宮頸病變等疾病。根據不同術式分為A組(56例)、B組(71例)、C組(69例)。A組年齡最小23歲, 最大40歲, 平均年齡(32.2±6.1)歲;肌瘤部位:漿膜下27例, 肌壁間29例;肌瘤個數:單發38例, 多發18例。B組年齡最小22歲, 最大39歲, 平均年齡(31.5±7.3)歲;肌瘤部位:漿膜下44例, 肌壁間27例;肌瘤個數:單發45例, 多發26例。C組年齡最小23歲, 最大39歲, 平均年齡(30.2±5.2)歲;肌瘤部位:漿膜下32例, 肌壁間37例;肌瘤個數:單發37例, 多發32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開腹患者取平臥位, 行腹腔鏡患者需要保持膀胱截石位+頭低臀高位, 對患者會陰部、腹部皮膚以及陰道位置進行常規消毒, 將無菌手術巾鋪于手術臺上。
1. 2. 1 A組采用開腹手術, 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 于患者下腹正中位置選擇直切口切開, 將子宮完全暴露后, 行肌瘤切除手術, 手術后采用常規方式對瘤腔止血, 并縫合腹壁切口。
1. 2. 2 B組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手術, 術前患者常規陰道灌洗及上藥2~3 d, 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 膀胱截石位, 于患者臍孔上緣位置將氣腹針穿刺入腹, 將二氧化碳氣體注入, 使之形成人工氣腹, 維持1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的氣壓, 置入鏡頭, 對患者子宮肌瘤位置、數量、大小、是否粘連等癥狀進行觀察。借助鏡頭直視選擇麥氏點對應左側取1個10 mm的操作孔, 將操作鉗、舉宮杯等器械置入, 對腹腔臟器進行重新檢查, 若發現有粘連現象需要直接轉陰道手術。借助宮頸鉗將宮頸口向下牽拉, 在其暴露, 查看肌瘤位置對陰道穹窿切口部位進行選擇, 將0.2%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注入到宮頸交接處、切開陰道前壁、后壁以及宮頸兩側黏膜處, 避免術后有大量出血現象。
1. 2. 3 C組采用腹腔鏡手術, 術前準備及麻醉等與輔助陰道手術相同。選擇臍孔上緣部位、麥氏點對應左側各取10 mm操作孔, 置入操作鉗、舉宮杯等器械, 選擇抓鉗抓住漿膜下肌瘤, 從肌瘤蒂部借助單極電凝溝徹底將其切除, 利用創面電凝做好止血, 當基底部大、止血較為困難時可以選擇1號薇喬可吸收線縫合;壁間肌瘤, 選擇肌瘤最突出處, 采用單極電凝鉤將肌瘤表面肌層達肌瘤包膜切開, 使用抓鉗鉗夾肌瘤向外牽拉, 鈍性分離肌瘤包膜, 將肌瘤完整剝出。于創面位置用1號薇喬可吸收線褥式全層縫合, 做到徹底止血, 觀察無活動性出血。
1. 3 觀察指標 ①對三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等進行監測記錄。②對三組患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鎮痛藥的使用情況、復發率進行觀察。③三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抽取靜脈血化驗血清炎癥指標(指標為CRP), CRP檢測采用韓國BODITECH公司i-CHROMATM Reader免疫熒光分析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B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優于A組和C組(P<0.05);B、C組在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方面優于A組(P<0.05)。見表1。A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長于B、C組(P<0.05)。A組患者術后鎮痛藥使用率高于B、C組(P<0.05), A組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高于B組(P<0.05), 但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術后A組患者CRP水平高于B、C組(P<0.05), C組CRP水平高于B組(P<0.05)。見表3。
3 討論
3. 1 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特點 具有直觀、暴露清晰、操作方便、手感細膩、肌瘤挖出干凈、縫合快捷的優點, 但又因手術切口大、疼痛高、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術后容易粘連及腹部瘢痕大等缺點。
3. 2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特點 經陰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就是借助陰道完成治療的過程, 以免患者經腹部切開治療留下瘢痕, 影響美觀, 相比于開腹手術, 具有較多優勢, 術后恢復時間快, 疼痛感不強, 創傷不大, 與微創觀念相符, 是目前為止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最為傳統的方式。
3. 3 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特點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不斷進步, 不會受到肌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制約, 同時腹腔鏡下手術視野較好, 不會對腸管造成較大干擾, 手術創口小, 術中出血量較少, 遺漏病變現象較少, 且手術后患者恢復較快。
綜上所述,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因手術切口大、疼痛明顯、術后住院時間長、容易粘連及腹部瘢痕大等缺點現逐年下降[2, 3]。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出血多, 瘤腔縫合困難、小肌瘤易遺留, 深部肌瘤難以發現處理, 粉碎肌瘤易種植及技術要求高等因素[4, 5], 其開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經陰道剔除肌瘤, 因受盆腔粘連、合并附件病變者、手術者陰式手術經驗等因素也受到很多限制, 而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 克服了以上困難且取得兼顧了與開腹手術相同的療效, 該術式具備傳統手術、腹腔鏡及陰式手術的所有優點, 腹壁遺留瘢痕少且小, 術后疼痛輕, 對腹腔干擾少, 發生粘連機會少, 恢復快, 術后復發率低、并發癥少, 住院時間短, 患者易于接受, 綜合了上述術式的優點,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 1802-1829.
[2] 黃荷鳳, 胡林姿. 子宮內分泌.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1994(5): 263-267.
[3] 李青華, 周永來, 張玲艷, 等.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56例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6, 15(11):1459-1460.
[4] 劉彥.實用婦科腹腔鏡手術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201.
[5] 朱益靜.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100例臨床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16(14):491.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