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雅靜

【摘要】 目的 觀察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鼻竇炎的圍術期護理效果。方法 70例行鼻內鏡手術治療的真菌性鼻-鼻竇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 各3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研究組采取圍術期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6%, 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1.4%, 高于對照組的6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圍術期護理可顯著降低真菌性鼻-鼻竇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 對于改善緊張的醫患對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鼻內鏡手術;真菌性鼻-鼻竇炎;圍術期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97
真菌性鼻-鼻竇炎(fungal rhino-sinusitis, FRS)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特異性感染性疾病, 其致病菌以曲霉菌以及毛霉菌為主, 常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器官移植術后、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抗腫瘤藥物或廣譜抗生素、放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并且在近些年呈現出顯著上升態勢, 給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隨著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 鼻內鏡手術成為治療該病癥的主要手段, 深受患者及臨床的青睞。然而, 可以預見的是, 手術治療效果與良好的臨床護理息息相關。鑒于此, 本次研究針對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鼻竇炎的圍術期護理效果予以觀察,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行鼻內鏡手術治療的真菌性鼻-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真菌性鼻-鼻竇炎者;②無鼻內鏡手術禁忌者;③臨床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③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在確定所有患者均已經如實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 各35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22~65歲, 平均年齡(43.25±7.29)歲;病癥類型:變應性真菌性鼻-鼻竇炎14例、急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12例、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9例;病程3個月~2.5年, 平均病程(16.50±4.50)個月;臨床表現:鼻塞15例、頭痛12例、流膿涕或血涕8例。研究組中男23例、女12例;年齡24~64歲, 平均年齡(43.33±7.01)歲;病癥類型:變應性真菌性鼻-鼻竇炎15例、急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12例、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8例;病程3個月~2.2年, 平均病程(16.35±4.45)個月;臨床表現:鼻塞16例、頭痛12例、流膿涕或血涕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內容包括常規健康宣教、心理干預、飲食指導、個人衛生指導、生命體征指標監測、并發癥預防及護理等。研究組接受圍術期護理, 內容如下:①術前護理。術前6 h常規禁食禁水, 同時采用2%氯化鈉溶液反復沖洗鼻腔。②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協助其取舒適體位, 密切監測血壓、心律、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變化情況, 在不影響手術進行下采用床被對其裸露皮膚進行保暖[2]。③術后護理。術后第2天給予患者氟康唑、2.5%碳酸氫鈉溶液清洗竇腔, 每隔6~8 h清洗1次, 在鼻內鏡下將鼻腔內分泌物進行清除[3]。在護理人員引導下正確掌握恒溫沖洗儀操作方法, 指導其自行開展鼻腔沖洗工作。對于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應及時根據患者需求實施預見性用藥護理或者是采取冰敷、冷敷等處理[4]。在臨床醫師準許出院前對其開展出院指導, 督促其定期回院隨訪, 日常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衛生習慣, 保持鼻腔的清潔。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包括:①并發癥發生率, 包括眼眶周圍瘀血、鼻腔出血、鼻腔粘連。②護理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進行測定, 滿分共100分, >85分為非常滿意、70~85分為滿意、60~69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5]。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6%, 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1.4%, 高于對照組的6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真菌性鼻-鼻竇炎臨床較為常見且隨著人們機體免疫能力的下降, 其發病率隨之提升, 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鼻內鏡手術是目前臨床主流治療方案, 旨在清除鼻腔病變組織, 促使鼻腔與鼻竇黏膜生理功能得到恢復, 最終實現治愈的目的。但是, 由于個體因素差異, 術后往往面臨著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 使得患者治療時間進一步延長并大幅增加患者經濟負擔, 如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成為臨床工作內容的重中之重。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經圍術期護理, 并發癥得到了有效控制, 僅為8.6%, 而同期常規護理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8.6%, 隨著并發癥發生率的降低, 研究組患者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達到91.4%, 同樣高于對照組的68.6%,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結果可見, 圍術期護理取得的效果更優于常規護理, 可顯著提高患者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無論是對于真菌性鼻-鼻竇炎患者還是臨床治療工作開展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圍術期護理可顯著降低真菌性鼻-鼻竇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 對于改善緊張的醫患對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邱翠云. 真菌性鼻-鼻竇炎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32):237-238.
[2] 李美麗. 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圍術期護理干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46(32):6653-6656.
[3] 黃沙沙, 張素平. 鼻內鏡手術對真菌性鼻-鼻竇炎圍手術期臨床護理療效觀察.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 8(2):354-355.
[4] 楊伶俐. 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 中國處方藥, 2014, 12(6):142-144.
[5] 董麗艷. 100例真菌性鼻(鼻竇)炎的鼻內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2, 44(S4):68-69.
[收稿日期: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