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強
【摘 要】依據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區上覆巖層形成的“O”型圈理論,采空區下部采煤工作面回采時,經過上部“O”型圈的高位瓦斯鉆孔極易出現塌孔現象,基于對采空區“O”型圈范圍的分析研究與試驗,通過優化高位鉆孔參數,避免了鉆孔塌孔現象,取得了良好的瓦斯抽放效果,保證了采空區下部綜采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和高效高產。
【關鍵詞】采空區“O”型圈 瓦斯抽放 全部垮落法 高位鉆孔
1 采空區“O”型圈原理
根據礦壓理論,綜采工作面開采后,采空區應力發生變化,上覆巖層斷裂下沉,形成采空區“豎三帶”和“橫三區”,如圖1、2所示。
隨著回采推進,離層區從工作面開始逐漸增大,工作面中部區域的離層區裂隙最為發育,但隨著工作面繼續推進,該離層裂隙趨于壓實,主關鍵層與變形下沉的巖層之間形成較大的離層空間,而在靠近采空區入、回風巷側,離層裂隙仍在繼續發育,在采空區四周形成了一個連通的離層裂隙發育區域,即“O”型圈。
2 工作面概況
板石煤礦一采區12020工作面,為20#煤層綜采工作面,工作面長度150m,煤厚1.5m,設計最大日產量為2667t,上部119b06采空區與其上下重合,法向間距為5.4m-10m。工作面采用綜合機械化采煤工藝,走向長臂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工作面采用U型通風方法,設計風量為710m3/min。
3 瓦斯綜合治理方法確定
12020工作面煤的原始瓦斯含量為4.8337m3/t,可解析瓦斯含量為4.3071 m3/t,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為15.4m3/min。工作面瓦斯抽放工藝為鉆孔法,采用高位鉆孔抽放、上隅角浮抽管抽放、下賦煤層鉆孔抽放的瓦斯抽放方法。
由于119b06采空區“O”型圈的存在,12020工作面回采推進,形成的采空區“O”型圈與之重疊,形成新的“O”型圈,并且“O”型圈的邊緣向煤壁支撐保護區遷移,同時,壓實區也向四周擴大,經過壓實區的高位鉆孔極易塌孔,且鉆泥會堵塞離層區裂隙,導致鉆孔透氣性降低。
3.1 鉆場及高位鉆孔布置
12020工作面回風巷每隔18m施工1個鉆場,共計施工25個鉆場,鉆場規格:長5m×寬3米,與巷道同高,每個鉆場布置5個常規高位鉆孔、1個試驗高位鉆孔、4個下覆煤層抽放鉆孔,高位鉆孔按照走向70m、最大傾向長度40m布置,終孔高度10-15m,并在工作面每個鉆場施工1個試驗鉆孔,試驗孔走向長度70m,傾向長度45m-70m,終孔高度15m-20m,用于探測“O”型圈的內邊界及上邊界,高位鉆場以“3用1備”接續抽放。
3.2 鉆孔施工設備及抽放系統
高位鉆孔選用ZDY-3200S型鉆機、φ73mm螺紋鉆桿、φ113mm鉆頭。12020工作面高位鉆孔抽放管路規格為φ250mm,總長1100m,選用1臺2BE-C42型水環真空泵抽放,最大流量為160m3/min。
4 抽放效果分析及“O”型圈范圍界定
通過對各高位抽放鉆孔跟蹤寫實,及常規高位鉆孔與試驗高位鉆孔的瓦斯抽放參數進行比較,選取施工角度與設計角度相符,且具有代表性的2#鉆場5#孔、4#鉆場6#孔進行分析對比,得出鉆孔最佳終孔高度為12m-15m,“O”型圈的內邊界為45m,并將該數據用于后期施工的鉆孔參數設計。
5 結論
(1)12020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為15.4m3/min,是礦井瓦斯涌出量較小的采煤工作面,但上部為采空區,且間距較小,工作面頂板破碎,施工的高位鉆孔易發生漏氣現象,必須保證封孔長度和封孔質量。
(2)12020工作面高位鉆孔抽放期間,根據工作面推進度和瓦斯涌出情況,可采取間歇性抽放高位鉆孔的措施,同時對上部采空區進行注氮,補充氣體,防止自然發火。
(3)通過采用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區上覆巖層形成的“O”型圈抽放瓦斯管理方法,采空區下部采煤工作面回采時,上部“O”型圈的高位瓦斯鉆孔極易出現塌孔現象,通過優化鉆孔參數,取得了良好的瓦斯抽放效果,保證了采空區下部綜采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和高效高產。
參考文獻:
[1]洪允和.煤礦開采方法[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1.
[2]林柏泉,張建國.礦井瓦斯抽放理論與技術[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6年.
[3]馬維緒.煤礦通風與安全技術[M].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