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輝
【摘要】 目的 對比活動與固定義齒修復牙周病伴牙列缺損中的治療效果。方法 8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損患者, 按照數學隨機法分為A、B兩組, 每組43例。A組患者采用圓錐型套筒冠活動義齒修復, B組患者采用常規固定義齒修復。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出血情況以及術后基牙的健康狀況和咀嚼功能。結果 修復后兩組患者出血指數均有所下降, 且A組下降程度明顯優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術后基牙健康狀況優良率90.7%以及咀嚼功能總有效率93.0%明顯高于A組74.4%、76.7%,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活動義齒修復用于治療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出血情況優于固定義齒修復, 但術后基牙的健康狀況和咀嚼功能不如固定義齒修復, 兩種修復方法各有優勢, 具體選擇哪種修復方法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
【關鍵詞】 固定義齒;活動義齒;牙周病;牙列缺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55
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常用治療方法有固定義齒修復和活動義齒修復, 兩種方法各有特點。本研究將2014年6月~ 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活動與固定義齒修復牙周病伴牙列缺損中的治療效果。相關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損患者, 按照數學隨機法分為A組和B組, 每組43例。A組患者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齡最小35歲, 最大70歲, 平均年齡(52.4±8.5)歲, 患牙55顆(上頜26顆, 下頜29顆), 缺損29例, 缺失14例;B組患者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齡最小37歲, 最大72歲, 平均年齡(53.4±9.3)歲, 患牙58顆(上頜27顆, 下頜31顆), 缺損31例, 缺失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炎相關診斷標準, 排除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結構、患牙類型、嚴重程度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前均行牙體、牙周等全面檢查, A組患者采用圓錐型套筒冠活動義齒修復, 基牙預備按照鑄造支架設計原則實施, 在最大程度保留基牙活髓的情況對患牙進行根管治療。B組患者采用傳統固定義齒修復[1]。A、B兩組患者義齒戴入后均進行咀嚼練習以及口腔衛生護理。具體修復方法可參照賈素俠等[2]相關文獻中方法。比較兩組患者修復前后出血情況以及術后基牙健康狀況和咀嚼功能。
1. 3 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基牙健康狀況分為差、良、優3個等級, 差:患者修復后牙齒松動以及牙槽骨吸收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良:患者修復后牙齒松動以及牙槽骨吸收癥狀有所緩解;優:患者修復后牙齒松動以及牙槽骨吸收癥狀明顯好轉;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術后牙齒的咀嚼功能分為無效、有效、顯效3個等級, 無效:修復后基牙和義齒未松動, 無咀嚼功能;有效:修復后義齒和余留牙未松動, 可行使一般咀嚼功能;顯效:修復后義齒和余留牙未松動、移位, 咀嚼功能正常;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出血情況 A組修復前出血指數(3.35±0.70), B組修復前出血指數(3.28±0.64), 兩組患者修復前出血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修復后出血指數(1.01±0.52), B組修復后出血指數(1.62±0.73), 修復后兩組出血指數均有所下降, 且A組下降程度明顯優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術后基牙健康狀況以及咀嚼功能 A組患者術后基牙健康狀況表現為優22例, 良10例, 差11例, 優良率74.4%(32/43);B組患者術后基牙健康狀況表現為優28例, 良11例, 差4例, 優良率90.7%(39/43), B組患者基牙健康狀況優良率明顯優于A組(P<0.05)。A組患者術后牙齒咀嚼功能顯效18例, 有效15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76.7%(33/43);B組患者術后牙齒咀嚼功能顯效24例, 有效16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93.0%(40/43), B組患者牙齒咀嚼功能總有效率明顯優于A組(P<0.05)。
3 討論
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治療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固定義齒修復以及活動義齒修復。固定義齒修復方法主要作用是恢復缺失牙的生理功能和自然形態, 其參照橋梁的力學原理, 在修復缺失牙的同時也達到使牙齒舒適美觀的目的[2]。在活動義齒修復方法中, 利用卡環將義齒固定在剩余天然牙上, 依靠剩余天然牙和黏膜發揮修復缺失牙、恢復咀嚼功能的作用。固定義齒修復以及活動義齒修復作為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常用治療方法在臨床效果上存在一定爭論。部分學者認為固定義齒相比活動義齒對基牙健康狀況以及咀嚼功能的療效明顯較優, 也有研究顯示活動義齒修復出血指數低, 修復效果較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修復后A組患者的出血指數明顯低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術后基牙的健康狀況以及咀嚼功能恢復的比較中, B組患者均明顯優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臨床治療中, 采用活動義齒修復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出血情況, 效果明顯優于固定義齒;而固定義齒治療牙周病伴牙列缺損基牙的健康狀況以及咀嚼功能恢復效果相比活動義齒明顯較好, 兩種治療方法均各有優勢。活動義齒使用起來比較靈活、自由, 適用性較強, 對出血情況改善明顯, 該方法適用于所有適應固定義齒的患者, 而且活動義齒修復費用相對固定義齒較低。固定義齒雖然修復費用較高, 對牙齒的磨除程度大, 但該方法的修復效果較好, 這是相對于一般活動義齒修復表現出來的絕對優勢。
總之, 活動義齒和固定義齒兩種方法各有優勢, 具體選擇哪種修復方法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
參考文獻
[1] 張霞玲. 2種不同修復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遠期療效觀察.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30):3371-3372.
[2] 賈素俠, 李國賓, 張志偉.圓錐形套筒冠義齒修復老年人牙周病伴牙列缺損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5):3320-3321.
[收稿日期: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