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俏雯+安琪+侯開婧+張鵬
摘 要:從幼兒園的孩子為出發點,通過實地授課方式。利用環保無毒的超輕粘土、軟陶、哈哈尼等材料研究教導小朋友去設計和制作人偶的過程。豐富小朋友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關鍵詞:弘揚陶瓷文化;從娃娃抓起的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29-01
一、陶瓷文化的背景
陶瓷制作工藝經過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彩繪,釉色變化等多個步驟,從這神奇的燒窯技藝中可以領略到景德鎮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
1.哈哈尼是一種高科技無毒無害的天然環保瓷土,色彩豐富,可塑性強,經手工自由創作制作。通過后期燒制即可成為色彩亮麗,千變萬化充滿個性的陶瓷藝術品。哈哈尼將制瓷變得像玩傻瓜相機一樣簡單,讓小朋友有機會接觸,了解景德鎮陶瓷文化。
2.軟陶,又叫“彩陶”,是一種聚合黏土,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是啟發創造思考、培養藝術氣質的最好教材。不同顏色的軟陶可以聚合,塑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和形狀。
3.超輕粘土是紙粘土里的一種,又簡稱超輕土,其柔軟的質地深受孩子的喜愛。捏塑起來更容易更舒適,更適合造型,且作品很可愛,在日本比較盛行,是一種興起于日本的新型環保、無毒、自然風干的手工造型材料。
二、從娃娃抓起的原因
現代家庭,孩子非常寶貝,不讓做這,不讓做那。所以將失去兒童關鍵的動手與大腦開發的好時機。在兒童時期內的教育將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幼兒的行為、思想正在形成之中,易于接受外界的影響,并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且,超輕粘土色彩鮮艷,可以配出任何你想要的顏色,還具有無毒無味易于塑性易保存的特點,所以適合小朋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她們的色彩感知力。這樣會潛移默化的對他們造成很多影響,所以,黏土教學應該被重視起來,并且應該從小抓起。
三、預期的課程形式和已達到的目的
我們通過帶一些自己做的人偶給小朋友展示,使孩子們對這些人偶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借此給他們講一些陶瓷的小知識,然后讓他們根據他們自己的喜好選擇粘土的顏色。最后,我們進行一步一步講解與示范,從揉一個圓球,叫他們左搓一搓右搓一搓,然后頭發、眼睛、鼻子等。
最后我們已達到的目的:基本每一個孩子都做出了屬于自己的偶,其中有幾個小朋友你會發現他們很有天賦,手工能力很強想象力也很豐富,其實像這些孩子一旦這么小培養起來到后面他們的能力也會出乎意料,因為幼兒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是記憶力還是智力都是開發的最佳時間,他們會學習的很快而且不容易忘掉。也更是提高他們對陶瓷造型方面的認識,培養小朋友三維造型能力,帶領幼兒園小學的小朋友制作人偶,小型雕塑等從中學習陶瓷文化并且可以產生興趣,讓小朋友從玩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四、在此課題中的心得
(1)在教學的每個過程中,都會記錄小朋友的重要語錄,這是他們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很有效的體現孩子的授課情況與興致。(2)數據統計,在授課中會穿插一些關于陶瓷文化的簡單問題,并在課程當中與孩子們共同分享與討論。(3)照片集,將授課中孩子們不同表情,不同反映及時拍照下來,這都是代表他們最真實的感受。(4)個人感受,在授課中,隊員們就其,所聽,所見,所聞,所想等通過文字的方式總結出來。希望通過這些方法使小朋友對陶瓷造型產生興趣,也使景德鎮陶瓷文化以一種輕松,歡樂的方式得到弘揚。而我們將成為通過這個課題項目提升我們自己。
五、在此課題項目中的問題
在制作過程中,我們遇到的問題是比如有的小朋友不能理解該拿多少粘土;為什么不能和老師搓的一樣圓;還有的甚至不能理解你說的話。在這些問題上我發現對小孩子你要用他們能理解的物體去解釋你要做的這個東西或者問他們覺得這個東西像我們生活中的什么東西。對他們進行提問,這樣效果更好,并且會集中他們的視點和他們互動。但是在互動過程中,肯定會有吵、喊、亂跑的現象。我們要有方法的維持紀律,比如現在誰表現好會給予獎勵這個是最有效的,在他們發生爭執的適合也可以用到。因此這個授課過程是比較慢的并且不是那么容易。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安全的保障下,這就要注意不要選擇有尖銳的工具或者其他危險的。也有的小朋友會一直都搓不圓,但是這都沒有關系,剛開始只要做出來就行,要給予鼓勵,等大體的形出來,我就會讓他們自由發揮。比如可以給人偶加個帽子帶個小花等。小朋友的想象力是超乎想象的,他們可以想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我是基本他們有想法都會同意。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有自己個性的作品。在這個過程我們有攝影人員進行記錄,為了就是記錄他們的語錄和他們對這些小陶瓷做出的反映。可以看出小朋友對其喜愛的程度。最后我們評出幾個做的有趣的給予獎勵,也是為了鼓勵他們,讓他們更加喜愛這些人偶。
孩子才是弘揚陶瓷文化的主力軍,所以應該從小就開始對其進行陶瓷文化的熏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通過不斷的學習來了解更多的制瓷工藝與陶瓷文化,讓傳統的陶瓷文化得以繼承下去,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再尋求創新,得到進步。這樣才能將陶瓷文化得到傳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穎瑜.彩泥創意實驗室[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王杰,軟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