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仙
摘 要: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精華,其中所蘊含著的獨特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形成了具有中華文化韻味的獨具一格的雕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古代雕塑;文化特點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38-01
中國古代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文字產生之前它就已經存在,在中國美術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客觀、形象地記載了中國文明史的演變過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心理情結和審美意識,也彰顯著中國古代雕塑文化的獨特價值。
一、原始時期的意象性特點
原始時期雕塑文化的最初形態是陶制品,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雕塑作品可以根據其外形特征進行分類,有以動物外形為造型的器皿,有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還有裝飾用的雕塑配件。不管何種造型,原始人都把對象歸納為簡單、不規則的幾何形,例如在人物眼睛的塑造上,或是兩個凸球,或是陰刻線紋,或是凹洞,這種意象反映了原始人對事物的模糊直覺,它是后世盛行的寫意風與抽象風的基礎。原始時期的這種意象性特征是原始人生命自然狀態的發散表現,是直覺感受的表達,其形成基于原始人主客未分的混沌心理狀態,泛神論與空間恐懼在此演化為造型手法的稚拙與樸野。
二、商周時期的抽象性特點
商周時期雕塑文化的形態是青銅器,作品以傳統祭祀禮器為主。與原始時期的意象風不同,這一時期大行其道的是抽象風——東方的抽象,帶著神秘主義色彩,它是萬物有靈與抽象本能的結合,它追求表現人物特征,通過信仰神力而達到美,把對自然的感受通過宗教的觀念轉化為形象。所以,其神秘——富于圖騰意味,其抽象——視復雜事物為簡單之概念。例如三星堆的青銅雕塑,特征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雕塑作品的抽象性特點,運用夸張手法表現的巨大青銅面具,用簡練的線條勾出五官,再以突出的圓柱狀眼珠,鷹鉤狀的鼻子,前傾的下巴和兩只招風大耳,塑造出異常神奇詭譎的形象,這與當時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對神秘自然界的敬畏密不可分。
三、秦代的寫實性特點
秦代在雕塑方面的重大成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作品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樸實特點,趨于寫實性。例如秦始皇兵馬俑坑所展現的軍隊陣容是完全按照當時秦軍的實況制成的。秦以前的雕塑以裝飾性為主,而秦俑采用了寫實的刻畫方式,帶有明顯的肖像性和寫生性的特征,秦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達2米,以頭部的刻畫最為精致,通過對面部的精心刻畫將秦軍的各種人物表現得生動形象。陶馬一般身長2米,通高1.7米,與真馬大小相等,形體比例正確,栩栩如生。這種寫實性是區別于西方寫實主義的中國式寫實,體現了東方人善于將形體平面化的傾向。
四、漢代的寫意性特點
漢代雕塑文化的主要形態是石雕群藝術,漢代的寫意性是中國雕塑最強烈、最鮮明的藝術語言。例如霍去病墓前的代表性石刻——《馬踏匈奴》,作品長190厘米,高168厘米,藝人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雕塑的外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整件作品富有詩意的想象力和生命力,彰顯了中國人重“意”的藝術表現思維方式。
五、隋唐時期的造型性特點
隋唐時期雕塑文化的主要形態是石窟、佛教造像,呈現的是佛教理想化的造型風。莊嚴與慈悲是超越現實造型的精神基礎,工匠藝人們把它外化為形式,并綜合了嚴謹的法度與理想的形態,彌漫著普渡眾生的慈光。從形式上看,漢代雕塑重“體”,而隋唐時期的雕塑則發展了中國雕塑藝術中線的元素。例如唐代著名的敦煌石窟,其所塑造的菩薩造像,不管是形象,還是裝扮,基本上都是依據那一時期典型的美人形象來塑造,其造型性特點明顯,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真實地體現了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思想和藝術水平。
六、宋代的寫真性特點
宋代雕塑文化的主要形態是佛教雕塑,宋代的雕塑作品在樣式及手法上都有新的發展、創造,其題材明顯世俗化了,以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主要特征;在表現手法上,也具有明顯的寫真風格,比較注重局部、細節的刻畫。例如南宋紹興年間的大足石窟,其菩薩像除外形上表現為世俗的寫真外,用于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特征的身體姿態手勢、瞬間表情的捕捉與刻畫等也接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總而言之,宋代寫真性特點可歸納為:題材的世俗化、形象的生活化、心理人情化、手法逼真化,內容及形式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形成表現生活的畫卷。
七、明清時期的程式化特點
明清時期雕塑文化的主要形態是皇家儀衛藝術------陵墓雕刻與宗教雕塑,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受到當時封建典章禮儀的規制,大多數的雕塑都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顯現出定型化、程式化傾向。例如明十三陵,陵前神道長1200米,神道的兩側設有左右相對的人物、動物雕刻,皆用巨大的整石雕成,風格寫實,崇尚簡樸,不追求華麗。為守護帝陵,神化了的人物、動物立于天地之間,它的體量、神氣要鎮住一個廣闊的空間、悠遠的時間,所以,造型“夸張”是其必然選擇,同時,程式也與“盡忠職守”并存,放眼當時的陵墓雕刻,程式化是其雕刻藝術的一大明顯特征。
參考文獻:
[1]王家斌,王鶴.中國雕塑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