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帥
摘 要: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擴大,經濟大國的強勢文化壓制了地域文化的發展,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逐漸消失殆盡。全球化對傳統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提出了挑戰,并影響到了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價值體系。在全球化、均質化的現代主義面前,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了它帶來的不利因素。環境藝術設計究竟何去何從,成為現代設計師們必須面對與思考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地域特征;民居建筑;經濟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160-01
地域特征是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具體來說,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綜合。從研究環境藝術設計與地域特征的角度出發,可以把地域特征分為自然屬性、人文屬性兩個大的方面。自然屬性包括氣候條件、地形條件、水文條件、植物資源、建筑材料的地方性等而人文屬性則包括歷史、文化資源、政治、宗教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組成部分。
地域特征的自然屬性包含幾個方面:(1)氣候條件因素。氣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和范圍。因此,氣候的差異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別的重要原因,由于要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從溫度、濕度、采光等方面考慮,常年累積產生的不同的建筑形象是對自然條件的最明顯的體現;(2)地形條件因素。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等。生活在這些不同地形地貌的人們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平原、高原、盆地、草原、山地等不同的地形帶來風格各異的農作方式、迥然不同的田野風光;(3)水文條件因素。大到孕育人類的地球,小到我們人類自身的身體,都與水息息相關。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更是依水而生。水的風景價值在于觀光者通過自己的觸覺、聽覺、視覺、味覺對水的感知,進而激發某種情感的興致;(4)建筑材料資源因素。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很強的個性特點和經濟性。正是利用了當地的材料才使得各地的建筑在質地和色彩上爭相斗艷、異彩紛呈;(5)植物資源因素。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生物圈,這些生物圈能有效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各種生物和諧相處,繁榮發展。植物是我們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造景元素,并且受氣候的影響最大,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著具有差異性的植物品種和植物群落,植物以其豐富的色彩、多樣的形態形成園林的主體景觀,也構成每一種園林類型的典型特色。
地域特征的人文屬性包含幾個方面:(1)地域環境與人的關系。環境與人互相影響,人對環境的感受分為三個階段:感覺、認知和體會。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喜悅、興奮、沮喪、這都是對環境的一種感覺心理的第一反映。當你在這個環境留下來慢慢體味,又會萌生出第二種反映。也許是好感,也許比以前更糟可當你在這個環境中生活了很久以后,你才會對這個環境有真正的了解。這個時候你對環境的認知度才是更加準確的,也是更加客觀的;(2)地域環境與文化的關系。文化,作為人類對自然認識和行為的總和,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早期文化的產生,是人類初期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物的樸素直觀反映,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感性體現。它的產生,在相當大程度上受制于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受制于自然環境和條件所決定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物。正因為如此,地球上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客觀上造就了人類早期文化的復雜多樣性,也造就了難以計數的群體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存在于地區的人文精神環境中,它所具有的意義與人們的民族精神和審美、風俗和信仰、生活習性、經濟政治形態等因素有著一定相互作用的關聯。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中,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形成了一種平和內向的民族氣質,體現出一種鮮明的群體意識、和合精神。
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講究人與自然協調和諧,強調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與映襯。人們追求虛實呼應,曲折盡致,以達到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境界。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化對環境藝術的影響可謂至深,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思想對環境藝術的影響最大。中國漢代的園、圃、囿等字由象形的甲骨文和鐘鼎文演變而來,字形外圍的方框表示范圍,是一定地段的界限,蕃、籬或墻垣、方框以內則是栽培的植物或養蓄的動物。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是一種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獨特文化資源,它與世界其它建筑傳統文化優勢互補,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環。民居作為一種建筑類型,它既受制于一定的自然環境,也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由于它分布廣,并且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而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中國民居所表現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特點,顯示出多種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由于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各地民居在材料、構造技術、與方法、環境的防御要求、經濟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別,宗教因素對建筑形式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文化特征。
尊重建筑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只有從特定的地域環境、文化條件出發,深化對建筑環境的深層本質與規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一建筑一自然三者的有機統一,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崔世昌.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2]黑川紀章.中國建筑應該有更多精神性的東西[J].南方周末,2004.
[3]黃漢民.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