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曹俊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豐富精神世界日益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數字文化走入人們的視野。本文結合公共數字文化的影響因素,論述在圖書館中推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必要性和建議,提高閱讀者的閱讀質量,促進現代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圖書館;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2;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219-02
一、前言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的潮流,我們必須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在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加入現代科技的成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就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完善,并逐漸深入到各個領域,滿足不同層次民眾的需要,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
2011年12月,文化部、財政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提高對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和目標任務,實施重點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數字文化供給能力,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機制,加強領導,完善投入和保障機制。
其中,重點的惠民工程就包含數字圖書館的推廣,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互聯互通的數字圖書館系統平臺和海量分布式數字資源庫群,形成完整的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借助全媒體提供數字文化服務。我們應該在國家的指引下積極完善圖書館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以科技帶動文化的傳播,以創新促進文化的發展。
二、公共數字文化的影響因素
(一)信息或數字化資源
資源對于公共數字文化是最基礎的力量,內容和形式上的豐富才能帶給服務對象最大的滿足。信息或數字化資源包括報刊、雜志、多媒體、影像等形式所表現的內容,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真正完善這些資源,才能讓用戶根據自身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化活動。同時,要注意的是資源的適用性,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文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資源庫,吸引不同的適用人群,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當地的資源庫的完善,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二)技術水平
因為數字文化服務主要是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進行落實工作的,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要求和標準比較高,所以公共數字文化的技術水平是整個公共數字文化體系的決定因素。為了確保整個數字文化體系內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我們在使用現代技術時就要追求最大限度的高標準、高要求,以科技手段來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此外,還需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保障整個體系的安全性,及時監管,保護好用戶的隱私。
(三)現代專業人才
良好的體系需要優秀的人才來建立和維護,服務人員對于整個體系的建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質量,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高學歷的專業數字化人才,同時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技術能力,對信息的敏感性能夠快速、準確地篩選出適合于某一用戶的信息;一定量的專業知識,可以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面對客戶時,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戶,從而進一步滿足客戶的需求。
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必要性
(一)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過去傳統的溫飽程度的需求,而選擇追求更高層面的精神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在經濟政治領域發揮著作用,在文化領域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減少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層面的更高的追求,推動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我們要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來解決以前的遺留問題,滿足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的需要,讓人們可以用更多的形式來進行閱讀,加強知識文化力量,增加文化底蘊。
(二)有利于現代文明的傳播和發展
現代社會的文化體系是多元化的,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通過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來促進現代精神文明的發展。通過現代的數字化科技手段,向人民群眾宣傳優秀的先進的知識,可以提高我國整體的文化水平,參加到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當中來,吸收外來的先進經驗,改善自身不足。
在圖書館當中應用數字化手段,不僅可以傳播優秀先進的知識文化,也有利于讀者們了解過去,在過去和現在的潮流當中感悟自己的人生。知識的傳播離不開一定的載體,現在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我們要學會正確應用這種便利,創新發展圖書館的數字化應用。
(三)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精神層面的提高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就是和諧社會的進步,當人們滿足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后,會有更多的精神和動力來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目前,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就開始豐富自己的業余活動,滿足自身的文化精神追求,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這些都有利于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從而增強整體素質,改善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圖書館的數字化服務,滿足了隨時、隨地進行文化傳播的需要,不斷地豐富閱讀者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的思維正確的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建設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一)豐富圖書館數據中心
建立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第一步就是擴大數字化的整體工程,豐富的數據中心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使用我們的現代化的數字服務體系。現在的文化數字化呈現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資源內容比較簡單,分類也較單一。
簡單的內容就會產生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這一般會使讀者喪失閱讀的興趣,缺乏繼續閱讀的動力;而單一的分類會讓讀者在有明確的目標時找尋書目時比較困難,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此數字化的進展時并沒有展現出與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優勢。
一方面,我們應對有價值的文獻、影像等多媒體信息進行詳細的整理和分類。豐富數字化服務體系中的內容,對擴大化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類,提供多種分類的方法便于用戶的選擇,有利于讀者第一時間掌握所閱讀書目的所有信息,也使讀者在對書目的篩選時有明確的目標。通過現代科技將歷史與現代相結合,豐富人類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圖書館并不是只局限于圖書的收藏,我們還應該擴大收藏的范圍。為了保證文化的多元性,促進圖書館的整體豐富和提高,在進行數據中心的建立時,應引進其他的藏品,擴大收藏的范圍,促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加強文化間的交流和聯系,讓不同的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相互交融,推進文化多元性的發展,豐富讀者的知識層面。
(二)建立資源共享體系
資源共享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將不同的文化進行整合,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在一個共享平臺上實現文化的融合。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就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通過使用人工智能設備,實現在線資源的瀏覽和儲存,滿足自身對于信息的基本需求。
對于數據庫的資源共享體系的完善,首先,可以建立創新的特色數據中心,通過自身獨特的思維來豐富資源共享的形式和內容,有利于資源的快速傳播,吸引讀者的使用興趣,推動圖書館數字化的進程。
其次,開創微博、微信、門戶網站等公共平臺,將圖書館內的精品圖書和藏品作為每日推薦。這種即時、方便的網絡平臺,可以高速地實現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滿足人們足不出戶閱讀的需求,能夠在短時間內收獲集中處理的知識和文化,汲取書中精華。
有效利用媒體平臺,可以擴大文化的影響力,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以每日的微小力量集合成一個推進社會文明進程的力量,實現資源貢獻,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
(三)開展全民活動
保障人民的積極性才是使文化長久不衰的關鍵因素,重視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大眾的文化參與度。圖書館作為社會文明傳播的中心力量,應該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帶動全民的文化交流和傳播,提高民族整體的文化素質,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
一是可以舉辦“圖書日”活動,將數字化的共享方式進行傳播,引導民眾使用現代的數字化的閱讀模式,讓更多的人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實行便利的文化體驗活動。
二是可以舉辦社會公益活動,動員社會的全體力量,通過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支持實現偏遠地區的文化普及。公益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知識水平,縮小城鄉知識儲備的差距。服務的人群還應包括一些特殊人群,例如留守兒童或者是孤寡老人,參加這種文化活動,有利于豐富這些人群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擴充他們的知識面,通過文化活動來彌補內心的寂寞。
三是開設輔導課程,邀請社會各界成功人士來進行科學知識的講座,激勵人民群眾吸收知識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力量,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提高館內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
優秀的人才可以促進整個圖書館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這對館內的工作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的工作屬性繁雜并帶有技術性,館內的工作人員的個人能力、知識水平、文化素質等方面都有差異,所以我們需要對館內的工作人員進行集中的培訓,來縮小這些差距。
主要包括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加強心理、身體等各方面的素質能力,促進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館內人員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才能實現圖書館的整體發展,以自身帶動整個圖書館的大環境的知識氛圍的渲染。當我們在面對讀者時,我們也能夠以自信的狀態來解決他們的問題,提高自身業務能力,促進館內的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結語
圖書館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需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建設,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集社會全體之力來促進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以文化發展反作用與經濟的進步。圖書館作為重要的發展力量,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結合當地的文化環境來發展特色的文化事業,創新科技,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貢獻每一個人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文化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1年12月.
[2]許建業.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圖書館創新服務的探索與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
[3]圖林老姜.國家數字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新業態[J].中國文化報,2013(08).
[4]謝婧.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