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源
摘 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提法近年來在大陸博物館界一直方興未艾,但一直無法突破發展的瓶頸。雖然國家出臺一些政策,但是實踐中對地方博物館仍然是困難重重,本文試著從文化立法、博物館改革、市場機制等角度來論述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機制
中圖分類號:G269.2-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221-02
一、博物館文化創新產業的分析角度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提法近年來在大陸博物館界一直方興未艾,但一直無法突破發展的瓶頸。雖然國家出臺一些政策,但是實踐中對地方博物館仍然是困難重重,本文試著從文化立法、博物館改革、市場機制等角度來論述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關于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論述者一般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從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人力資源角度來論述。如黃俊夫提出如何以創意的思維和創新的作為,透過專業人才培育的方法,養成博物館具有“產出、研發與產制”、“產業化機制”、以及“品牌與行銷”的能力,進而將博物館豐沛的文化資產做為投注文創產業價值鏈中的重要元素。①黃美賢提出人才培育與進用是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極為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②
第二,從經營營銷角度來分析,彭映淳透過Robinette等提出感性營銷理論,并歸納感性營銷的相關文獻,提出故事性、關聯性、體驗性、創意性、價值性等因素較容易獲得消費者內心的共鳴。③
第三,從文創產品本身來論述,如李如菁剖析與厘清和博物館文化商品相關的基本議題,包括:文化商品的崛起與定義,臺灣博物館文化商品的現狀觀察,文化商品在博物館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以及文化商品的本質。④林伯綸提出不同的博物館類型會影響商品的發展與選擇,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與科學博物館的商品發展趨勢有其質性上的顯著差異,這三類博物館的定位與收藏構成相異的對象符號、質感、故事與機能等設計轉換的元素。⑤
第四,對于大陸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問題,單霽翔分別從博物館從事經營活動的依據模糊不清,存在政策缺位。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管理與激勵機制滯后。缺少足夠資金投入和相關扶持政策等方面來論述。⑥
當然,也有從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及城市發展角度來論述。如張子康等著《文化造城:當代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及城市發展 》。但是對于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從立法及從博物館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文化創意產品等角度來論述,目前尚少涉及。
本文論述博物館范圍限于純公益事業單位博物館。關于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各國各地區大同小異,皆強調經濟效益,提供創造財富與提供就業。如臺灣地區“本法所稱文化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并促進全民美學素養”。⑦
但是文化部等《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指導思想是“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種指導思想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首要考慮是社會效益。但在后結構主義思想影響下,強調去中心化,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始終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其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二、如何更好地促進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良性發展?
(一)盡早出臺相應法律法規,保障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有法可依
目前國家有出臺文化產業政策,但對公益性博物館相關性不是很大,如《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目前出臺《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針對是文化創意產品。但在實踐中,沒有政策出臺,各博物館很難重視推進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但即使有政策出臺,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撐,在運作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法律風險。同時沒有法律法規也很難協調各個部門關系。從現實角度看,單單為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立法可能性不大,但可參考將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涵蓋在文化發展法規中或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如臺灣地區出臺《文化創意發展法》,將博物館涵蓋在文化資產運用類別中,極大促進臺灣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那么出臺相應法律法規要注意哪些事項?
1.擴大知識產權保護范圍與方式
如博物館知識產權保護往往是通過注冊商標來保護,但是因為事業單位性質等原因,使得博物館注冊商標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正常使用,《商標法》對于商標使用的管理:“注冊商標成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稱或者沒有正當理由連續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這使得博物館商標注冊保護也面臨被申請撤銷風險。
2.財政方面問題
雖然目前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對文化產業進行扶持。但是根據財政部《關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若干規定》和《關于加強事業單位收入財務管理的規定》,對于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博物館完全不適用。同時事業單位經營性收入必須全額上繳財政,即使有按比例返還。但是在績效方面,財政政策缺少支持,使得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即使做出突出貢獻,也很難獲得相應獎勵報酬。
3.必須正視博物館去行政化所要面臨資源問題
客觀地說行政部門掌握大量資源,一旦博物館去行政化,加上取消行政級別。如果沒有法律法規保障,會使其更加邊緣化。
(二)通過對公辦博物館改革促進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目前,由于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程度比較緩慢,公益性博物館基本上是全額撥款,很多博物館擔心一旦其文創產業做好,財政上變為差額撥款,甚至自收自支。但公益性博物館改革是一個歷史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薄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基本服務優先、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服務公平公正的中國特色公益服務體系?!?
因此,博物館在去行政化過程中,其實是組織身份重新構建,即“我是誰”。 博物館謀求發展必然會轉變思路,從而重視文創產業。
因此,在公辦博物館改革中,一是在職稱評聘改革中,要考慮文創產品等涉及知識產權作品,可以作為申報評聘條件。但是目前如《福建省文物博物、群眾文化專業職務經?;u聘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申報群眾文化高級專業職務任職資格,任職以來須在省以上報刊或省級群眾文化專業理論刊物上發表過三至五篇有相當水平的群文專業學術論文?!蔽膭摦a品很難作為參評條件。
二是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公益性事業單位發放績效工資必須有政策支持才能發放。但目前機制下,博物館在編人員對文創產品即使做出巨大貢獻,也很難獲得相應績效獎勵。因此,在政策上必須給予明確。
三是在博物館理事會的章程中對文化創意產業應明文規定。博物館建立理事會,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目前博物館理事會作為決策監督機構在定位上還沒有完善,因此在章程明文規范文化創意產業,將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考慮因素。
(三)必須強化市場競爭機制
文化部等《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鼓勵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創新創意為動力,以文化創意設計企業為主體,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研發、生產、經營等活動提供便利條件。鼓勵企業通過限量復制、加盟制造、委托代理等形式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睘榇四壳拔膭摦a品見效最快基本采用品牌授權機制,委托社會力量研發產品。
但是,在目前機制下,有些省份僅要求各博物館每年上交兩件文創產品,至于產品如何推出市場則是沒有硬性要求。即便如此,很多博物館對此動力仍然不足,認為這是“苦差事”。但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在城市文化發展扮演關鍵角色,有這樣義務為社會提供服務。畢竟“文化反映了生活的方式,而創意則是推動文化演化的動力。
因此,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工作便在于培育創意,將其內化為城市生活的主軸,以從生活中萌發源源不斷的創意生命力。而城市于其中可以獲得的不只是經濟的利益,也保存了具備自身特性的文化,塑造居民對城市的認同,建立獨特的城市形象與品牌?!?⑧如古根海姆博物館最早引進“文化產業”概念,市場化運作帶來巨大成功。
三、結語
因此,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導入具有經濟產值的產業模式,提供且創造在地新的工作機會,促進地方性的產業結構轉型;另一方面,在這個中介的過程,具反思性的社會行動者主體得以挪用這些歷史文化與美學資源,重新建立自身和在地時間、空間認同與關系的建構?!雹徇@大概就是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價值所在。
當然,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博物館人力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也有重大關系。但是,公辦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在公辦博物館改革中有相應配套措施,為其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更好促進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注釋:
①黃俊夫.博物館從事文化創意產業之可行性初探[J].科技博物,2015(19):77-98.
②黃美賢.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J].藝術教育研究,2015(29):77 - 110.
③彭映淳.文化創意產業感性營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D].臺北:臺灣中央大學,2007.
④李如菁.溝通的“物”與“物”的溝通:談博物館文化商品的本質、角色與可能性[J].科技博物,2007(11):53-69.
⑤林伯綸.文化意涵、經驗轉換與設計思考:以博物館商品為例[D].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2.
⑥單霽翔.什么阻礙了博物館文創的發展[J].光明日報,2016-05-06.
⑦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Z].2010-01-07,https://wenku.baidu.com/view/f88c968302d276a200292ec4.html.
⑧周德禎等著.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122.
⑨殷寶寧.古跡活化、文創產業與美學反身性[J].博物館學季刊,2016(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