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波
創新是事物向前發展的源動力,不斷的創新就能不斷的發展,在知識層面上也遵循這個規律,創新能夠讓本來存在已久的知識產生新的光芒和魅力,讓新的學習者對知識產生新的需求意愿。在我們的小學的數學課堂上同樣的也需要進行創新,它能夠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光彩,產生良好的效果,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創新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通過興趣達到學生創新意識的需求
小學生的年齡決定小學生都有活潑好動穩定性差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現有的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真正的變成我要學數學,這樣便能在產生了興趣之后,展開更多的創造性思維。數學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學科,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如果只是理論的講解,往往枯燥無味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漸漸很多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從而跟著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反之如果教師注意教學方式多以各種新鮮樣式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利用多媒體、實物教具等形式,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本學科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
二、利用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
數學雖然是一門理論邏輯性很強的一門課,但越是這樣的課程越需要更多的加入實踐內容,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數學知識一樣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在實踐中創造并感知,從而激發小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實踐能夠讓學生認知的內容更加形象化,形成的知識更加穩固。例如,“長方形周長”這節課,我們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到自己見過的長方形,實際動手量一量,通過這種方式發現數學是和生活緊密想聯系的,達到加深知識認識的目的。同時如果再配合上這樣實踐作業,讓學生用上課學過的知識去實踐,通過量長和寬的方法再次去量課前量過的長方形,會對已有的知識形成鞏固,并且獲得成功感,這樣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讓學生多發掘,發散思維盡量一題多解
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尋找一切的機會,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做出自己應做的行為,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課堂的主體是學生這一觀點,發揮他們的發散思維,鼓勵和指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思考和觀察問題,發揮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都很清楚,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一定從生活中來,并且還要去知道生活,和在生活中進行應用實踐,所以教會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必將成為我們的重要的教學目標。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始終提倡對學生進行“舉一反三”的能力的培養,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學以致用。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當鼓勵和提倡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從而針對相同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從而對題找到不同的解題思路,達到一題多解的目標,同時學生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教師還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加以正確方向的引導,這時我們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對自己的教學情境設置一些問題和懸念,利用懸念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激發創新思維,真正的達到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實現創新。
四、老師要從自身做起徹底的根除老舊觀念
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真正的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深入貫徹課標要求,努力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目標,尤其是在小學打基礎的階段。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我們老師更應該精細研讀課標,從新課標要求出發,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定位一定要拿捏準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教材的實踐踐行者,只有教師不斷的去除舊觀念,接受新觀念,知識才能有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新課標的理念,在自己的工作中才能收放自如,才能真正做到行云流水,灑脫不羈。但是在我們執行過程中,往往新觀念只是停留在嘴上和書上,一旦拿到課堂上我們的教師受老觀念影響,依舊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自己的講述占用了大量的時間,沒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學生的作用就不能發揮,我們的課堂就又回到了老路,這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是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時刻保持最佳狀態,學習的興趣必然是越來越濃厚。
五、改變課堂形式發掘潛能
新的課堂就是需要改變傳統的方式,變成新現在課堂的要求,在課堂形成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自己通過學生和學生的合作交流產生不一樣的觀點,讓學生逐步的發掘問題的深度,從而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通過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在學生之間能夠對現有問題進行討論深入,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法。例如,講述梯形面積的問題時,首先針對在實際生活中的梯形提出假設,如果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能不能求出面積,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時拋出問題你能把梯形變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嗎,讓學生們可以討論,學生們通過動手,然后相互合作,把梯形變成平行四邊形后,在討論怎么變成長方形,通過對梯形的裁剪補割等各種形式的變換,都達到了目的,這樣學生們之間通過相互協作,使問題達到了多種解決方法的目的,對思維進行了發散,對知識進行那個了創新,真正的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意識對于學生的以后的發展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能夠讓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巧,所以教師要從現在開始,從小學開始注重創新發散意識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個觀點正好也是現在新課改的理念,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是教學改革的重點發展方向,因此教師在此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參與,徹底更新自己的觀念,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努力提高創新意識的培養,為學生順利成長為國家棟梁奠定良好的根基。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