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妮
中國首倡
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面對全球環境問題,在中國的大力倡議下,綠色金融首次被納入G20峰會議程。“我們應該讓二十國集團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在G20開幕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今年,我們在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提高能效、反腐敗等諸多領域制定了行動計劃,要把每一項行動落到實處。”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上有關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倡議引發廣泛贊譽。
綠色金融正是中國為G20貢獻的智慧結晶之一。2016年,G20設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英格蘭銀行共同主持,并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擔任秘書處。該小組的80多名參與者來自所有G20成員和6個國際組織。經過半年多深入調查研究,小組提交了《二十國集團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并在識別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機制和市場障礙、提高金融體系動員私人資本進行綠色投資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建設性建議。
隨著環境污染、生態惡化、資源緊缺、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峻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正迅速成為全球共識。
綠色金融
2016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進行如下定義: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包含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發展基金等金融工具。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中國的戰略重點,綠色金融則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柱。
世界響應
德國作為G20峰會2017年輪值主席國,決定繼續研討由中國發起的綠色金融議題,進一步加深了這一認識。2017年7月14日…聯合國環境署今日發布的最新研究表明,過去一年中,二十國集團成員國及其他國家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成功調動了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并抗擊氣候變化。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說“各國都專注于為人類和地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但如果不能在全球金融體系下充分利用資本促進轉型,我們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愿景。”
“環境署與G20綠色金融政策研究組發布的這份最新報告表明,各國已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從推出一系列綠色金融新舉措到計劃成立綠色金融中心,一系列跡象表明投資者們看好綠色金融發展前景,正逐漸尋求具備環境效益的投資項目,推動綠色投融資。”
自2016年6月至今,與綠色金融相關的諸多措施陸續出臺。具體國家行動案例:印度: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發布“綠色債券發行及上市的披露要求”:德國:黑森州聯邦政府宣布將法蘭克福發展為綠色金融中心;中國:2017年6月,中國國務院確定了五個綠色金融改革試點;法國:2017年1月,法國首次面向銀行等機構投資者發行總額70億歐元,22年期,用于增加環保投資的主權綠色債券,旨在促進最佳市場實踐(特別是評估和影響報告),支持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南非: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JSE)正在根據國際最佳實踐制定綠色債券上市要求;巴西:中央銀行于201 7年3月底發布了包括環境風險在內的綜合風險管理準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保險委員會于2017年1月啟動了氣候風險碳計劃在線數據庫,提供大型保險公司高碳投資相關信息。
中國五個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
從頂層設計出發,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部分省(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升級。會議認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金融對改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的支持,對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扎實履行中國政府對《巴黎協定》的承諾,應根據需要突出重點,有序探索推進。
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綠色金融和《巴黎協議》
2016年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在G20杭州峰會上提交的《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提出了一系列供G20和各國政府自主考慮的可選措施,包括提供支持綠色投資的政策信號;推廣綠色金融自愿原則;擴大能力建設網絡;支持本幣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推動環境風險問題的研討;完善綠色金融指標體系等。這個報告是《巴黎協定》的具體貫徹和落實。鑒于《巴黎協定》的落實難度之高,各國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尤其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后,全球綠色金融發展必定會面臨不少新的障礙和挑戰。
2016年9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批準了《巴黎協定》,向G20乃至全球表明了中國的態度。實際上,進入“十三五”以來,在政府推動、市場發揮主體作用下,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已邁入了綠色金融立體化發展的新階段。如今,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中國的戰略重點,綠色金融則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柱。將綠色金融列入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重點討論議題,不僅體現了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的決心,也體現了中國落實《巴黎協議》、與國際金融發展接軌的決心。
從杭州峰會始,G20將發揮積極領導作用,展現更長遠的戰略視野,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開拓路徑。
近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規范慈善信托,保護慈善信托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慈善事業發展,銀監會、民政部聯合印發《慈善信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標志著我國慈善信托規制體系基本建立。
慈善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鼓勵社會各界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守望相助,支持公益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慈善事業是惠及社會大眾的事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慈善事業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慈善法》專設“慈善信托”一章,充分體現了信托制度將在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制定《辦法》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堅持鼓勵發展,逐步將慈善信托打造成我國慈善事業的重要渠道;二是堅持比較優勢,充分發揮信托公司和慈善組織在慈善信托中的積極作用;三是堅持風險為本,確保慈善信托規范化、陽光化運行;四是堅持問題導向,切實解決慈善信托實踐中的瓶頸和障礙。
《辦法》共9章、65條,涵蓋了總則、慈善信托的設立、慈善信托的備案、慈善信托財產的管理和處分、慈善信托的變更和終止、促進措施、監督管理和信息公開、法律責任、附則等九個方面的內容。
據統計,自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施行以來,共成立慈善信托32筆,實收信托規模約1.24億元,涉及扶貧、教育、留守兒童等多個慈善公益領域。
下一步,民政部門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將建立經常性的監管協作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切實提高監管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