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最近看了“三和大神”的新聞報道,說深圳市一個叫三和的地方,那里有很多黑網吧,消費低廉,聚集了無數打零工者。這些人的日常主要生活狀態就是網吧游戲,干一天工作玩三天,我們通常稱之為“網癮”。“為什么喜歡玩游戲?”“玩游戲的時候就把現實中的不快都忘了”—采訪中的人物這么說。“三和大神”們為了忘記自己的心酸故事,選擇了游戲,選擇了三和。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常干些什么排遣呢?
1 打游戲,在虛擬空間中彌補現實中受創的自我需求。
很多人都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打游戲,在游戲中我們可以“胖揍”一個人,可以成為超級英雄。游戲里甚至可以組團、交友、結婚,在虛擬世界里滿足我們的各種需求。在游戲里可以不用自己的真實面貌見人,可以一遍遍重新開始,可以擁有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的東西。
2 看小說,認同超級英雄替代補償現實的無能感。
很多人喜歡看小說,尤其是網絡小說。這種小說可以避開現實的局限,完全滿足人的“自戀”,比如穿越類、玄幻類,在一個虛擬的場景中,人人變成了無所不能的神。這種小說在網上泛濫,備受追捧。我也是其忠實粉絲,經常追一部小說不休不眠,用來彌補我在現實中受創的“小心肝”。
3 和朋友一起喝酒,在關系中忘卻寂寞。
很多人喜歡和朋友一起喝酒唱歌,一人獨醉不如眾人舉杯,心情不好時邀一二好友一醉解千愁,也是人生一美事。在關系中排解自己的寂寞,比一個人在幻想中滿足自己,可能更受性格外向的朋友喜歡。夜夜笙歌,燈紅酒綠,千金買一醉。
4 購物,在物質中恢復自己的控制感。
購物,是女人的最愛。心情不好時刷爆信用卡的女人,為數不少。平時不舍得買的那些美好物品終于屬于我了,就像我渴望得到的愛。店員們如親人般的熱情笑臉,讓我覺得人生如此美好。愛和價值感可以被買來的錯覺,讓很多人不惜刷爆十張卡。
5 吃,美食如愛,幸福來的如此簡單。
人都說胃是人的第二顆心,主情緒,所以當我們內心抑郁無助空虛的時候,常會因為一頓美餐而釋懷。《老友記》中心理師對莫妮卡說:“那只是食物,不是愛。”可美食比愛靠譜多了,因為美食從不背棄我們。
上面談到的幾種活動,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同一個目的:在另外一個地方修復我們在現實世界里被損傷的自戀,讓我們的無助、羞辱、傷心、嫌惡通過一個自己可控的方式發泄出來,讓自己覺得自己還是有價值的,等恢復得差不多了,就繼續回到現實世界里,該干啥干啥。
但是,我們可能會上癮。比如我,經常看網絡小說上癮;比如“三和大神”們,就是玩游戲上癮。有人說,關閉網吧,封殺網絡,看他們還怎么上癮?但是除了網絡,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還經常“自殘”。
6 關門放“狗”,把關心自己的人都“咬”走。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還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找身邊人的麻煩,跟你關系越好,越看著不順眼。因為自己不開心,一定得讓身邊的人都不開心。“壞脾氣”像條“瘋狗”,得誰咬誰。關心自己的人都被氣走了—我終于實現了自己最心底的自我設定—我不值得被愛,沒有人會愛我。
7 沙袋,或者刀片,要說愛你不容易。
更嚴重的,我不開心了,就拼命跑步、捶沙袋,用刀片劃自己的身體,只有身體的痛才能緩解心里的苦。當一個人不會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痛苦時,就很容易上演自毀的節目。如果連網吧也不能收留我,讓我忘記痛苦,是不是應該殺了我自己?
嚴格地說,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做的事情,都有些“自毀”的味道,因為不開心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憤怒、羞恥都會產生自我攻擊,沉迷網吧只是自毀前途,傷殘自己的身體就是自毀生命了。
上癮是為了逃避現實,因為這些活動只能替代性的滿足我們的“自戀”,而并沒有真正解決打擊我們自戀的那些問題。比如說,我失戀了,覺得自己被巨大的否定,感覺萬念俱灰、痛不欲生,于是我玩游戲,在游戲中打怪砍人,一時忘了失戀這回事。但是等我打玩游戲回家睡覺時,還是覺得止不住心痛,還是玩游戲吧……于是這游戲一玩就停不下來了,有了網癮。
單純的消極情緒,比如憤怒、恐懼和悲傷,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命。憤怒保護我們的利益,讓我們在受到侵害時奮起反抗;恐懼保護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在遇到危險時趕緊逃命;悲傷哀悼喪失,使我們能接納失去的事物。這些情緒是流動的,如果我們不采取上面的種種排遣不開心的方式,什么都不做,只是和不開心待在一起。這些純粹的情緒感受會很快地自己流走,我們又能恢復到平靜愉悅的狀態。
讓我們成癮的是對情緒的對抗和掩蓋,最常見的被掩蓋的是自我價值感低和自我憎惡。“我是不值得愛的!”“我是不配得到的!”“我是被嫌棄的!”這實在太痛苦了,痛苦到我愿意做任何事來忘記這個痛苦。
沒有掩蓋和逃避,成癮就成了空中樓閣。假如你不開心,請不要急于用我們習慣的活動來逃避,試著和不開心的感覺待在一起,看看它想告訴你什么。如果發現了自己心底的自我厭棄時,請溫柔地對待它,輕輕地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