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元文
重慶市第五次黨代會報告要求,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完善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人大代表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如何依法行使職權、發揮好作用,如何當好人大代表、做好人大工作,以更好地聯系群眾,從而長期堅持、全面貫徹、不斷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個需要重視研究的現實問題。在此,略述己見,供參考。
熟悉和了解人大的基本知識
和原理
人大代表要履好職,首先需要認識人大、了解人大、熱愛人大。這就是對人大是什么、怎么來的,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一)不忘走過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經歷了一個比較長期的形成過程。一百多年來,各個階級、各種社會勢力圍繞著在中國建立什么樣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力主實行君主立憲制,既不被封建王朝中的頑固派所容,也遭到人民大眾的唾棄。孫中山領導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及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很快就被袁世凱的總統獨裁制和封建帝制所取代。蔣介石所建立的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看恢復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實際上卻是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大地主的統治。
中國究竟向何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重擔歷史地落到中國共產黨人身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我國具體情況相結合,對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的組織形式進行了長期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但各國的民主道路、實現民主的形式不同。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民主道路,受到這個國家歷史的深刻影響,是一個國家特定歷史的產物。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選擇。
(二)充分認識人大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制度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反復適用性。否則,就不是制度。同時,制度是以執行力為保障的。執行不了,也不是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據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原則,經過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并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組織形式。
人大、政府、法院、檢察院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的,相互之間雖然職責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標一致。這種國家權力的統一行使與合理分工,與西方國家的“三權鼎立”制度相比,兼取民主和效率兩者之所長,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這種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
有的同志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人大及其常委會等同起來,認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僅僅是有關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制度。這種看法是不夠全面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包括國家的權力機關系統,還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的規定,包括整個國家機關組成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包括人民同國家機關的關系等。
如果從事黨的工作的同志不了解這一制度,如何運用這一制度把黨的主張變成國家意志,實現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如果從事政府、法院、檢察院工作的同志不了解這一制度,他們對于自己的權力是從哪里來的都不清楚,對工作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缺乏了解,怎么能正確地行使人民代表大會委托給他們的職權?如果公民不了解這一制度,如何行使自己管理國家的權力?因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黨的工作,與政府、法院、檢察院的工作,與每個公民都有直接關系,大家都應了解這一制度,從而把堅持好、貫徹好、發展好這一制度作為共同的任務。
(三)熟悉人大運行的基本原理
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就是其中的一個細胞,沒有人大代表就沒有國家權力機關。對此,人大代表履職,就必須了解人大運行的基本原理,并按照這些原理去行使職權。
一是人大會議會次的原理。人大是集體行使職權,會議決定問題。開會,是人大活動的重要內容。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全國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均為五年,其中:全國人大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地方人大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鄉鎮人大一般每年舉行兩次會議,如有必要,也可按規定程序,臨時召開會議。人大常委會每兩個月至少舉行一次,委員長會議和主任會議的召開時間,法律沒作明確規定,可根據工作需要舉行。
二是人大會議的法定人數原理。全國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舉行。全國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進行選舉和通過決議,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贊成通過,其中: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贊成通過。人大常委會會議必須有全體組成人員過半數出席,始得舉行,人大常委會決議決定和任免,表決結果由人大常委會以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贊成通過。也就是常說的“雙過半”。
三是職權法定的原理。人大的職權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由人大代表行使的,不是人大代表的人大機關工作人員,并不行使人大職權,只是作為人大代表的服務人員,協助工作而已。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沒有人大就沒有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所以,人大代表責任重大。全國人大的職權有:制憲和立法權;人事選舉、決定和罷免權;監督權;重大問題決定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有:立法權;人事決定任免權;監督權;重大問題決定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歸納起來,主要有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四權,其中,縣鄉人大沒有立法權(自治縣人大有立法權)。
掌握人大代表履職的
方法和技巧
這就是人大代表履職“橋”和“路”的問題。具體講,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明確人大代表的地位作用。全國及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共有260多萬人。他們工作在各個地方、各條戰線、各個方面,同人民群眾保持著廣泛的聯系。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對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此,人大代表要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積極履職,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是要明確人大代表的權利和義務。人大代表履職,主要在大會中和閉會后兩個階段。明確了權利義務,才好正確有效地行使職權,履行代表職務。人代會期間,主要有10項權利,如,參會權,審議發言權,議案權,選舉權(包括聯名提名權、提出意見權、投票選擇權),詢問權,質詢權,罷免權,特定問題調查提議權,表決權,建議權。人代會期間,主要有4項義務,如,按時出席會議,為出席會議做好準備,遵守議事規則,建議應當具體明確、注重反映實際情況和問題等。閉會期間代表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有8項:參與代表小組活動權;聽取和反映意見權;視察權,包括約見權、持證視察權、提出建議權;專題調研權;提議召開人代會權;應邀列席會議和參加活動權;參與特定問題調查權;書面建議權。
三是要正確行使好權力。審議發言是人大代表履職的經常形式之一,也是代表議事決策能力的重要體現。對此,要提高對審議發言的認識,對審議的議案和報告要提前閱讀,對審議的問題要作必要的調查研究,知情知政,切實增強審議發言的針對性、實效性。人大代表提出議案,需要重點把握提出的議案必須是人大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從以往的情況看,有的人大代表對代表議案的性質和作用不太了解,以為不管什么事,只要以議案的形式提出來,就會受到重視。因此,每年的人代會上,有不少議案都轉為了建議、批評和意見。這說明代表履職還有差距。選舉權是人大代表的一項重要職權,是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的重要體現。人大代表要以對黨、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負責地提名、投票,嚴肅慎重地行使好選舉權和決定權。
四是要密切聯系群眾。人大代表有各自的工作崗位,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憲法法律的貫徹實施情況體會深刻,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了解豐富、深入,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社情民意。如果人大代表不聯系群眾,不知民間疾苦,不反映群眾呼聲,就脫離了群眾,代表不了人民利益。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為民代言,要堅持原則,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問題,對于明顯不正確的意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