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必耀
前不久,國務院就2016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及研究處理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報告。這是國務院依法第二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年度環境報告。
去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聽取審議國務院的年度環境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就此強調,今后要形成制度化安排,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也要依照法律規定,向本級人大或者人大常委會報告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自覺接受人大和人民群眾的監督。
然而,新環保法實施兩年多來,年度環境報告制度的實施情況卻不容樂觀,一些地方政府“爽約”。
據統計,2016年有20個省(區、市)人大常委會依法聽取和審議了本級政府關于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還有11個省份未按照新環保法要求報告。一些省份,近半數的縣級人民政府未向本級人大或常委會報告。更有甚者,仍有少數市、縣級人大常委會尚未將聽取審議年度環境報告列入2017年度計劃。
據報道,未作年度環境報告的省份存在對法律規定不知情、對報告具體形式以及內容理解存在偏差等問題。有的以為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對環保工作進行了報告,有的以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專項報告替代年度環境報告。有的地方敷衍了事,用某項環境重點工作事項報告代替環境保護年度報告,對本區域年度環境狀況和主要環境保護目標任務等重要事項沒有報告。
我國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嚴重,多年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集中爆發的嚴峻形勢下,如何消除大氣污染的“心肺之患”和水污染的“心腹之患”,社會關切,民望殷殷,正是人大立法和監督的指向。
新環保法規定年度環境報告制度和重大環境事件及時報告制度,報告的時間、主體和報告的內容都十分明確,其中,每年報告環境質量狀況和環保目標、及時報告重大環境事件是關鍵內容。這是人大依法監督政府履行環保職責的約束條款。
全國人大常委會集中監督資源,自2014年以來重點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執法檢查、跟蹤監督,并開展專題詢問,體現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
年度環境報告寫進法律規定和列入監督議題,正是國家審視環境保護嚴峻形勢,落實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用立法和監督等法治方式全面推進環保工作、積極改善環境質量的決意。正如環境保護部原部長陳吉寧所說,“地方政府守法了,企業才能更好地守法”。
落實年度環境報告制度,需要地方人大聯動的“下文”。環保立法和監督需要全國一盤棋,做到上下聯動、橫向行動、內外互動,才能打好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的攻堅戰。這需要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對接和聯動,依法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
落實年度環境報告制度,更需要的“下文”,無疑是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保護規劃、環境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依法綜合運用執法檢查、專題詢問、跟蹤落實審議意見、質詢等監督方式方法,督促有關方面全面貫徹實施環境保護法律制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