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昌
摘要:畜牧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畜牧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促進畜牧業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優質高效”方向發展,提出了我縣發展節約生態型畜牧業的對策。
關鍵詞:發展 ;生態畜牧; 對策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6-0079-01
1 我縣畜牧業現狀
2016年底全縣存欄牛5.6萬頭、羊26.16萬只、豬5.47萬口;完成肉類9620噸;養殖場(小區)達135個、規模養殖戶2747戶、養殖重點村 52個;牧業總產值13756.6萬元,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878元,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并隨著國內外市場對畜產品需求的穩定提高,畜牧業的產業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
2 發展節約生態型畜牧業的措施
2.1 合理布局,規模養殖,推進畜牧生產方式轉變
根據地理位置、草場資源分布等的不同,把我縣畜牧業發展布局確定為“一線兩片”,即臨大公路一線集中育肥屠宰加工流通區;東部干旱山區和西部高寒陰濕山區兩片牛羊繁殖區。臨大公路一線農戶依托交通、信息、銷路等優勢,高效舍飼養殖為主,以“養殖小區+養殖場”的生產模式,把一家一戶的庭院畜牧經濟組織起來,進入養殖小區,集中飼養和生產畜產品。同時,引導發展經營靈活,市場應變能力強的家庭養殖場,補充養殖小區的不足。東部黃河沿岸干旱山區和西部積石山麓高寒陰濕區農戶依托草山草坡面積大,閑散地相對較多的優勢,放牧與舍飼養殖相結合,以“家庭養殖場(牧場)+適度規模戶”生產模式,承包草山草坡建立飼草料生產基地,實行專業化生產,形成畜產品優勢。
2.2 草場建設,循環利用,發展生態養殖
依據《草原法》“誰使用,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對全縣45萬畝草場推行承包制,按草地產草量規定合理的載畜量和投放時間,按“不少牧,不過牧”的原則實行封山育草,劃片輪放,推行草地平衡制度,科學合理地利用天然草場資源。同時引進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品種,建立高產優質人工草場,發展種草養畜。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應用節能降耗新技術,努力降低資源消耗,以“牛羊→沼氣→糧(果)”等循環生態模式為載體,以沼氣為紐帶,把養殖業與種植業、林果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畜多→肥多→糧(果)多→草(料)多→畜多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2.3 指導培訓,應用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走資源節約發展路子科技是關鍵。推廣黃牛凍配改良、綿羊常溫人工授精及牛羊的胚胎移植等新技術,繁育推廣耐粗飼、肉料比高的西門塔爾、荷斯坦奶牛、小尾寒羊、美利奴等國際著名品種。針對積石山麓、黃河沿岸草場海拔高、草坡陡的實際,引進一定數量的甘肅高山細毛羊、牦牛、藏羊等品種,發展有機肉品,供應東南沿海市場;推廣普及飼料生產、草場建設、疫病防治、暖棚養畜、科學飼管等關鍵技術;采取養殖小區建設節地、干濕分離技術節水、活性菌制劑等提高飼料秸稈利用率、定時定量良法節草料、建暖棚冬季保溫、建沼氣池處理糞便等節能技術,提高科技在畜牧業的貢獻率,讓養殖者獲得更多的收益。
2.4 健全機制,標準生產,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畜產品質量安全是WTO規則和畜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因此要依法開展動物疫病計劃免疫和強制免疫,全面實行產地檢疫和定點屠宰檢疫,健全動物疫病監測、動物及其產品的檢疫和動物防疫三大體系,及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和動物防疫儲備金制度,實行嚴格的防疫工作目標責任制,推行“行政、業務”雙軌制,形成運轉有效的疫病快速撲滅機制;科學規劃、設計、建設畜禽屠宰場開展定點屠宰,有效治理亂屠亂宰,污染嚴重,肉品衛生質量差的現狀。強化甘肅省大河家公路動物監督檢查站職能,嚴格執法,規范程序,認真檢疫消毒,確保疫病不通過我縣北大門傳入。加強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檢驗檢測,推行動物規范化用藥,查處違禁獸藥或飼料添加劑的銷售使用,實行畜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切實從源頭上保證畜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全縣畜產品在省內、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5 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增強畜牧業發展后勁
投入是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畜牧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縣亟待解決的問題,縣上要積極向國家申請支持畜牧業發展的國債資金和財政專項資金;縣財政在服務體系、良繁體系、防疫、污染防治、草場保護、養殖關鍵技術示范、飼料及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方面加強支持,安排專項資金;畜牧部門積極申報項目爭取資金;金融機構要調整信貸結構,重點支持牛羊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調整信貸管理期限、方式,放寬貸款期限;扶貧部門在扶貧項目中,資金向畜牧優勢產業傾斜,支持養殖場(小區)、適度規模戶的發展;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和調動本縣其它產業老板積極性,興辦畜牧民營實體,確保全縣節約生態型畜牧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