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章
摘 要:2011年,是我國物聯網支付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其安全性問題越來越突出,本文的重點就是根據物聯網本質的特點,分析國內發展的現狀,從產業鏈分析出發,找到其最本質存在的問題,從根源處解決問題,堅決禁止安全性問題的發生。物聯網支付目前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其安全技術是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強安全技術更新,應用最新的網絡技術,建設最堅固的安全防護。用戶隱私與安全性問題應加強重視,確保物聯網穩定發展。
關鍵詞:物聯網;安全;移動支付;標準化
1 物聯網中的移動支付體系
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其便捷性,方便性,在傳統支付越來越不方便便捷的同時,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應用方便快捷的網絡支付,移動終端的便捷性越來越突出,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認可,于是發展的異常迅速,它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主要支付方式。移動支付就是一個比較突出,比較有特點的應用,在物聯網行業來說。物聯網最主要的系統是支付系統,其支付系統分為三大類。第一類,以賬戶系統為核心。每個用戶的賬戶,它具有錢包的功能特質,賬戶系統中賬戶賬號是此系統的核心部分。除去核心系統外,還具有清算結算系統,支付管理全平臺,還具有支付支撐系統。第二類,遠程移動支付。遠程支付的特點是要針對數據傳輸。利用各種網絡技術,對系統進行搭建,將網絡傳輸在移動客戶端進行傳輸。第三類,安全子系統。利用NC和RFID等網絡技術,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為網絡傳輸。
2 物聯網支付的安全性和標準化
2.1 物聯網移動支付現狀
在國內,三大通信公司和銀聯,目前都已經建立起各自移動支付的基本體系。聯通,移動,電信先后都投入了巨資進行支付體系的建立。在2010年,中國移動公司在上海浦發銀行斥資投入398.01億人民幣,在中國移動巨資入股力推物聯網移動支付的情況下,在2011年,移動支付在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其發展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就特別重要。在2009年05月,電信就曾正式推出四的業務的移動網絡支付,可以通過移動支付方式進行手機繳費和移動支付手機購買等業務。聯通手機支付業務在2008年推出辦理,一些業務的繳費和業務辦理都可以通過網絡移動支付方式進行辦理。中國銀聯的網絡移動支付經歷了幾代的發展,在2002年,推出的第一代移動支付,可以進行網上航空訂票等一些業務辦理,后來的幾代發展,增加買彩票,在家繳納水電費等業務的增值辦理服務。
2.2 國外移動支付的發展經驗
銀聯和三大電信的開始移動網絡支付標準不統一。移動在2.4GZ中RF-SIM技術應用的比較多,銀聯選擇的是13.56MHZ的SIMPass技術,聯通則主要應用的是其中的NFC,SIIMPass,電信選用的技術與中國銀聯類似,但電信在其他個別點也選用了中國移動所應用的技術。各大巨頭企業都想先進一步占有主導優勢地位,搶占先機。在國外,日本所營運的是運營商,主導地位的是運營商,運營商對移動支付進行操控,日本此種運營方式主要的資金都流向運營商,主要的賺錢方就是它。而在韓國,跟我國比較類似,他們也分別是各個巨頭各個掙錢,運營商與銀行各自運轉,各自賺錢。但是根據日本與韓國發展的經驗的知,只有運營商和銀行相互合作,共同采用一套標準和一套體系才是最終的出路。
2.3 網絡移動支付的關鍵問題
在國內阻礙移動支付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整,信用體系的不完整導致安全性成為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在中國遍地的山寨機,首先導致安全的問題就是移動支付設備的安全性,這將是最難解決的隱患。因為設備的不安全,無法保證后續安全保障。在中國,幾乎每個手機用戶都收到過惡意垃圾短信。在這種情況下,較之于傳統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的弊端體現在產業鏈的過長。對于有互聯網衍生的物聯網,其具有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其開放的環境會讓用戶產生安全性缺失的心理。因此,物聯網移動支付有必要在此信用和開放的安全性心理的逆轉。
3 移動支付安全策略
移動支付的安全路徑是從產業鏈的各個方向進行安全保障。在用戶客戶端方面,可為用戶設立一定的賬戶限度。當有不安全事故發生時,可以將損失相對降低。用戶根據自己的消費情況設定限額,在另一方面,設定限額具有它的弊端。其靈活性較差,在面對突發情況下,設定限額會帶來極大的不方便。在銀聯方面,可以給用戶設定動態驗證等方式。當有支付行為時,可以給信息發送給用戶,但是,這必須是建立在用戶手機不欠費,不停機,不關機的前提下。在三大通信方向,也必須保證保障用戶SIM卡的安全,在部分地區,已經發生過盜用用戶信息,進行遺失補辦,從而獲得用戶SIM卡信息。
4 總結
由于物聯網的開放性、匿名性特點,其開發空間具有無限性。任何的安全隱患與安全保障都是暫時的,任何不安全因素都是由人文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強國民素質教育,在道德和法律方向進行約束,這將是提高安全的一大策略。
參考文獻
[1]劉寧.移動支付系統安全架構及其安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
[2]張志強.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瓶頸與對策--基于手機支付的探討[J].數字化用戶,2013,(15):127.
(作者單位: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