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璐
摘 要:喀臘達坂西鉛鋅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緣阿爾金山山脈東段,屬紅柳溝—拉配泉奧陶紀裂谷帶。鉛鋅礦化帶產于拉配泉組中酸性海相火山巖中,礦帶長約2km,寬20~180m。礦體形態為似層狀、脈狀、復雜透鏡狀等,走向NEE,傾向北為主,傾角40°~75°,南帶傾角較緩、北帶高角度傾向北.礦體平均品位Pb+Zn 1.5%~4.2%。圍巖蝕變主要為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硅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礦床成因分析初步認為,喀臘達坂西鉛鋅礦與海相火山活動密切相關,受期后斷裂控制的海相火山塊狀硫化物型鉛鋅礦床。找礦標志是發育黃鉀鐵礬化、磁鐵礦化、黃鐵礦化等含鐵的高硅質巖石。
關鍵詞:達坂西鉛鋅礦;海相火山;高硅質;中酸性火山巖
1 區域成礦條件
工作區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緣阿爾金山山脈東段,南鄰柴達木盆地,處于紅柳溝—拉配泉奧陶紀裂谷帶(圖1—I12)。大地構造演化十分復雜,具有多旋回的地質作用,構成多樣化巖石序列。
目前該地區相同層位已發現有喀臘達坂鉛鋅礦、喀臘大灣西鉛鋅礦、窮塔格鉛鋅礦、更新溝鉛鋅礦等銅鉛鋅銀礦床達5個以上。
該區賦礦巖系為一套與海相火山噴發有關的雙峰式火山巖夾正常沉積巖建造。多旋回火山噴發為本區提供了有利的成礦條件。
1-新生代逆沖斷層;2-中生代走滑斷層;3-北阿爾金古陸塊;4-紅柳溝-拉配泉奧陶紀裂谷帶;5-中阿爾金中元古代裂陷槽;6-南阿爾金地塊;7-柴達木盆地;8-祁曼塔格早古生代弧溝系;9-工作區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礦區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寒武-奧陶系拉配泉組(∈Olp),分布于研究區中部,是區內鉛鋅礦床的主要賦礦層位。巖性以深灰-灰綠色變質玄武巖、英安巖、安山巖、凝灰巖、流紋巖夾少量硅質巖、灰巖、粉砂巖為代表的海相火山噴發有關的雙峰式火山巖夾正常沉積巖建造。
2.2 礦區構造
區內構造線方向呈東西向、北東東向,走向60°~ 110°。地層為向北傾斜的單斜,傾角30°~75°。次級小斷裂構造發育,局部出現小型褶曲和糜棱巖化帶。
2.2.1 褶皺
礦區處于喀臘大灣復向斜南翼,表現為拉配泉組地層單斜向北傾。受構造擠壓及巖漿侵入活動影響,局部形成露頭尺度的寬緩褶皺、直立 尖棱狀褶皺、層內不對稱褶皺等。巖石破碎,發育碎裂巖,常見細小石英、方解石脈,伴有輕微褐鐵礦化、黃鉀鐵礬等蝕變。
2.2.2 斷裂
礦區斷裂帶走向以北東向為主,以F4及F6為代表,是鉛、鋅多金屬礦化控礦構造及儲礦構造。斷裂破碎帶寬度一般6~10m,最大寬度50m,走向75°~95°,傾向北,傾角 40°~70°。為壓扭性構造,伴隨黃鉀鐵礬化、孔雀石化、藍銅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等,局部的輝綠巖脈、石英脈。
2.3 礦區巖漿巖
侵入巖為志留紀中酸性及奧陶紀基性侵入巖,巖性復雜、具有多期侵入的特點,一般規模較小,多呈巖株、巖脈產出。
志留紀侵入巖出露于礦區北部、北東部,沿構造侵入拉配泉組。主要巖石類型有淺灰白色中細粒斜長花崗巖、淺灰綠色斜長花崗斑巖、灰綠色細粒 英云閃長巖、淺褐色花崗巖等。
基性侵入巖零星出露于礦區北部,呈巖墻或巖脈狀沿斷裂侵入拉配泉組 中,主要巖石類型有輝綠巖、輝綠玢巖和輝長巖。
3 礦床地質特征
區內近平行分布3條礦帶,產于拉配泉組第三段第二亞段的淺變質火山巖中,受地層層位控制。圈出的3條礦化蝕變帶至北向南分別為Ⅰ號鉛鋅礦帶、Ⅱ號磁鐵鉛鋅礦帶、Ⅲ號銅鉛鋅礦帶。垂向上,底部為銅鉛鋅礦,上部分別鉛鋅礦、磁鐵礦。部分礦帶附近發育重晶石、螢石、石膏等典型的 噴流沉積型硫化礦物。
規模最大的礦帶為Ⅲ號銅鉛鋅礦帶:呈帶狀分布于礦區東北部。礦體圍巖主要為含黃鐵礦化硅質巖、黃鉀鐵礬化石英巖、含黃(磁)鐵礦綠泥石石英片巖等含鐵高硅質巖石。礦帶總體走向北東東向,傾向320°~350°,傾角35°~70°。該帶斷續長約3100m。帶寬10~300m,控制延深240m。礦(化)帶脈狀、透鏡狀產出,受黃鉀鐵礬化或黃鐵礦化帶的控制,主要礦體有Ⅲ1、Ⅲ3、Ⅲ5、Ⅲ11、Ⅲ12等5個礦體,平均品位為Pb+Zn 2.7%~5.6%、Cu 0.1%~0.18%。
3.2 礦石質量
礦石結構有他形粒狀結構、半自形-自形粒狀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和碎裂結構,其中最有意義為他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以條帶浸染狀、條紋浸染狀、星散浸染狀構造為主,部分礦石具星點狀、細脈狀、條脈狀、致密塊狀構造。
礦石礦物組合比較簡單,金屬礦物以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為主,其次為磁鐵礦、磁黃鐵礦、黝銅礦、鈦鐵礦、毒砂;氧化后的礦石礦物主要為褐鐵礦、鉛礬、鋅礬、黃鉀鐵礬,次為赤褐鐵礦、白鉛礦、孔雀石、銅藍;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綠泥石、絹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等。
3.3 圍巖蝕變
圍巖蝕變弱,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綠簾化、黃鐵礦化、次生石英巖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角巖化等。
4 礦床成因
4.1 同位素特征
4.1.1 硫同位素特征
喀臘達坂鉛鋅礦床的硫同位素組成見表1。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喀臘達坂西-大灣西鉛鋅礦區礦石的±34S的分布范圍為+16.7‰~+19.81‰之間。
與自然界中的硫同位素相比較,與海水比較相近,大致為海相蒸發巖的平均值。因此,喀臘達坂西鉛鋅礦床具海相噴流沉積型礦床硫同位素相似的分布特征。
區內34S黃鐵礦>閃鋅礦,與常規富集規律一致,說明成礦系統內黃鐵礦與閃鋅礦之間相對平衡,其后期改造作用相對較弱。
4.1.2 鉛同位素特征
喀臘達坂地區主要礦床鉛同位素組成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阿北鉛銀礦床、喀臘達坂鉛鋅礦床、喀臘大灣銅礦床的206Pb/204Pb變化范圍為18.3667~18.6356,207Pb/204Pb變化范圍為15.6307~15.6359,208Pb/204Pb變化范圍為38.1126~38.1508,3組的同位素的變化率均不超過1.5%,反應3組具有同源性。
可以看出,3個礦床的鉛同位素組成投影均落入洋島火山巖(造山帶)區域,位于下地殼區與上地殼區交界附近。說明洋島火山巖成礦物質來自來自深部殼源物質。
4.2 賦礦地質特征
礦體圍巖以變質中酸性火山巖、沉積巖為主。礦體與圍巖為過渡關系。
礦體呈北東-北東東向展布,向北傾斜,傾角約40°~70°。礦體與圍巖火山巖產狀基本一致,主礦體與圍巖界線模糊,反映成礦期與成巖同期大致相同。
礦區的礦石類型有致密塊狀銅礦、角礫狀鉛鋅礦、紋層狀鉛鋅礦、磁鐵礦等。塊狀黃鐵礦型銅礦呈現典型的塊狀硫化物特征;產于硅質巖中的紋層狀礦石,金屬硫化物顆粒比細小,屬典型快速結晶沉淀的產物;磁鐵礦、鉛鋅礦、重晶石、瑩石的組合關系,為典型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特征;角礫狀鉛鋅礦以顆粒極細的礦石礦物為基質,以石英、云母、黃鐵礦為角礫,表現為坍塌角礫的特征,這些現象與海相噴流沉積型礦床的“黑礦”特征極為相像。
綜上所述,該礦帶上的銅鉛鋅礦與火山建造有關,礦床類型為與海相火山巖相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VMS)。
5 找礦標志
(1)寒武-奧陶系中酸性火山巖建造是尋找火山沉積型塊狀硫化物銅鉛鋅多金屬礦床最有希望的目標層;
(2)與礦化關系密切的變質組合:重晶石化、硅化、絹云母化和綠泥石化;
(3)表生氧化標志:褐鐵礦-硬錳礦-黃鉀鐵礬、黃(褐鐵礦)-孔雀石-銅藍;
(4)原生暈 Cu、Pb、Zn、Ag、Ba等獨立或組合異常;
(5)物探激電:中低電阻率、高視極化率值異常;磁場:中高值磁異常或具有環狀特征的磁異常。
參考文獻
[1]程松林,馬金林,張黎,等.新疆哈密市宏源鉛鋅礦地質特征和找礦標志[J].新疆有色金屬,2010,33(4):4-6.
[2]沈世多.鉛鋅礦礦區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3,(17):362.
(作者單位:廣西有色金屬集團資源勘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