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唱天”是桂越沿邊壯族與岱族中流傳已久的民間歌曲,其分布在我國廣西防城港市的峒中和那良(壯族布偏聚居區),以及廣西崇左市的龍州(壯族布傣)等地;在越南主要分布于越北的廣寧、高平、諒山、宣光等岱族、儂族聚居地。唱天,與“天”的信仰有關,它既存在于“做天”儀式場合,同時也用于儀式以外的日常娛樂中。通過實地考察,將桂越邊界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的“唱天”音樂進行特征上的分析,以探討族群關系、文化背景以及音樂特色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中越;峒中壯族;平遼岱族;唱天;音樂特征
“唱天”是桂越沿邊壯族與岱族中流傳已久的民間歌曲,其分布在我國廣西防城港市的峒中和那良(壯族布偏聚居區),以及廣西崇左市的龍州(壯族布傣)等地;在越南主要分布于越北的廣寧、高平、諒山、宣光等岱族、儂族聚居地。唱天,與“天”的信仰有關,它既存在于“做天”儀式場合,同時也用于儀式以外的日常娛樂中。文章以我國廣西防城港峒中鎮的壯族(布偏)“唱天”,與越南廣寧省平遼縣的岱族(Phén )“唱天”為例,從同源跨境的視角與方法來探究兩地族群“唱天”在不同場域中的音樂特征,藉以探討族群關系、文化背景以及音樂特色之間的相互關系。
“天”是桂越沿邊大多數壯、岱民族最顯著、最普遍的生活信仰,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也不例外。在壯、岱族人的觀念中“天”是一個多神的世界,其中,威望最高的是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神),他們認為,天上的神靈掌控地上萬千事物的變化,可以賜予安定或帶來不幸。壯、岱族人堅信“天婆”①是上天的“孩子”,在神靈與人之間起著重要作用,“天婆”可以通過“做天”,向神靈傳達族人們的愿望,從而得到神靈的庇佑。“做天”是壯、岱族人的一種宗教祭祀活動,整個儀式活動主要以“唱天、彈天②、跳天③”貫穿其中,而這三種音樂藝術形式亦可稱為“天歌、天曲、天舞”,統稱為“天樂”。④本文以探討兩地族群的“唱天”為主題,其一,兩地唱天音樂形態特征豐富;其二,兩地唱天表現形式多元,即可獨唱、對唱、齊唱、彈唱,也可為舞蹈(天舞)伴奏。
一、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的“唱天”所屬地理文化背景
峒中鎮地處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最西端,東與那良鎮為鄰,西南與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山水相連,北與寧明縣、上思縣接壤,是兩國兩省四縣(區)的交匯處。邊境線長43.8公里,有板興、坤閔、峒中等7個村處在邊境線上。平遼是越南廣寧省東北部山區的一個縣,其北部與中國廣西的崇左和防城港接壤,東鄰海河縣,南鄰潭河縣和先安縣,西邊與諒山省的亭立縣為鄰。峒中與平遼雖分置于中越兩國,但兩地的壯族與岱族是同源跨境民族,并且我國壯族與越南岱族的族源關系早已廣為人知,二者在歷史上同屬“百越”中的“駱越”。就峒中與平遼兩地的壯族“布偏”和岱族“Phén”的族群關系來看,二者都與“土人”有一定聯系,并且兩地族群至今依然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傳統文化屬性。
(一)偏、“Phén”與土人的關系
筆者在兩地田野考察時發現,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都有自己的“自稱”。峒中壯族自稱“偏”,平遼岱族自稱“Phén”,兩地族人在自稱上的發音實為相同的,他們在交流中也完全不會產生語言問題上的障礙。兩地族人都相互認為,他們在發音問題上甚至沒有口音上的差別。
峒中壯族偏人認為,他們與廣西其它地區壯族人講的方言有所區別,有時甚至會在交流中產生語言障礙。筆者在田野考察時,與廣西百色的一位壯族朋友同行,筆者的朋友在多次與峒中偏人用壯話交談過程中,都會跟筆者反映,“我不能完全聽明白他們的‘壯話,還是跟他們講白話吧”。越南平遼岱人的情況也是如此,筆者每次與平遼岱人交流時,都會向他們了解有關“方言”的問題。很多平遼岱人和筆者提及,宣光、高平的岱族(人)講的岱話可以聽懂,但是與他們的岱話,不是完全相同的(口音上有區別)。而宣光、高平等地的岱族與廣寧平遼縣的岱族不屬于同一個“支系”①,因此,他們之間的“岱語方言”也不完全相同。這與廣西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壯族方言不完全相同的情況,實屬相似。
從文獻方面的考證來分析,清代、民國三百年間,僮土群體各支系的族稱仍然紛繁,見于史籍記載及民間習慣稱:僮、土、儂、沙、俍、板、佯、銳、偏、代、僚、敏、伶、等數十種。其中,“偏人分布在廣西防城縣(今屬防城港市)的峒中、板八、那峒等地。越南北部亦有偏人。據偏人傳說,其祖先系土人,在四五百年前遷居此地。解放前偏人有6000多人口,1922年至1949年間,偏人有183戶遷移到越南定居。偏人的語言及風俗習慣與土人相似”②。這是范宏貴先生在《壯族歷史與文化》中提到,偏人與土人的關系,以及偏人在中越兩國的分布情況。
民國黃知元《防城縣志初稿》記載:土人分新舊兩派,一為古代之壯族,即現今的偏人,此為舊派的土人;一為秦漢時的移民,與當地融合成為新土人,即今之村人。③防城縣志中提到偏人屬于土人的一個派別或稱支系。
越南海防民立大學(
)陳翠茲( )的文章《探索(廣寧)平遼縣岱人文化發展旅游》【
】,將平遼縣岱族分為兩支,即Phén(有譯為“偏”或“片”)和 (譯為“土”)。其中,Phén為平遼岱人的自稱,并且在山里居住的岱人都自稱 (老偏人),“Phén”說他們很久以前從中國廣東省防城縣④移居到此地; 同樣是平遼縣的岱族人,同胞間自稱“ ”,可譯為“村(里)人”,數十代前,他們從中國廣東省欽州縣遷移到平遼。筆者認為,此文中將岱族分為Phén與 的這一觀點與民國黃知元《防城縣志初稿》中將土人分為新舊兩派的觀點有一定的聯系。
在望阿創(Voòng A Sáng)的《海寧自治區地理志略》【 】
(1949年)一書曾提及“土人”,并認為“從中國廣西漂泊來的土人已有多代,聚集在平遼、先安肥沃的山腳、屬亭立的巴制河盡頭,奇盡河盡頭……”。⑤
筆者依據不同專家學者的記錄以及縣志等多方面資料,收集歸納,可以明確一點,我國峒中的偏人與越南平遼的岱人都與“土人”有關聯,即他們是土人的后代,或者說是土人的一支。
從壯、岱的歷史淵源,到峒中“偏”和平遼“Phén”的親緣關系與地域分布,加之兩地族人對彼此語言的認同性,皆可證明,他們是分置于兩個國家的同一族系。而且兩地族人的唱天歌唱語言也是相同的,他們不論是在生活中走親訪友“對酒當歌”,還是在節日時同臺演出,相聚一起歌唱時是無法辨別他們之中誰是中國人,誰是越南人。
(二)地域文化環境
峒中與平遼地處山區,且山水相連,風景秀麗。兩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短夏長,溫差小,光照充足,兩地年均氣溫皆為2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都在26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相對較高。因地形氣候的關系,兩地的林業資源較為豐富,有松、杉等用材林和八角、玉桂等經濟林。兩地糧食作物皆以水稻、玉米為主,此外盛產菠蘿、龍眼、荔枝、芭蕉、橘、黃皮果、木瓜等,水果種類相當豐富。
峒中偏人與平遼岱人的傳統住房皆為“干欄式”建筑(為竹木結構,上層住人,下層圈畜)。《魏書》中曾描述道:“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宋《太平寰宇記》亦有記載:“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可見,干欄建筑已有很久遠的歷史。如今,干欄式房屋已經不多見,取而代之是用水泥和磚瓦修建的房屋。兩地族人的飲食習慣也十分接近,皆以大米為主食,在傳統節日時都有包長粽、做五色糯米飯和糯米糍粑的習俗,此外,扣肉和白斬雞也是兩地人在重要節日和招待客人時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佳肴。峒中偏人與平遼岱人的傳統服飾的樣式完全相同,且都為靛青色。男子穿大衿衫,女子穿寬袖口斜領長衣,下配長裙,系自染的紫色腰帶或縐腰帶。女子頭發梳成長辮用紫色長帶包裹,卷于頭上,她們還會佩戴銀飾,如項圈、手鐲、腳環等。如今,偏人和岱人已接受現代衣裝,而傳統服飾只是在重要的節日和場合才會穿戴,因此顯得更具特殊意義。
從節慶習俗來看,兩地族人的傳統節日基本相同,他們都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等。再者,兩地族人在婚事上皆有“不落夫家”的習俗,而在喪事上皆有“拾骨葬”的習俗。根據筆者實地的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兩地在一些區域屬性的節日上稍有差別,如,峒中的三月三(農歷)與平遼的四月四(農歷),這兩個節日的屬性意義相同,都是歌會活動,只是時間有別;此外,平遼每年正月十六(農歷)紀念當地的民族英雄“黃勤( )”,同時也會舉行娛樂活動,而這僅屬于平遼當地的節日,峒中并沒有。
上文提到兩地都信仰“天”,并且皆有“做天”的原始宗教活動,而兩地族人可通過“做天”的儀式來祈求各路神靈的庇佑。在“天”這個多神世界中,主要包含:天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這三大類型。其中,“天地崇拜”的神靈有,玉皇神、花母神、土地公等;“祖先崇拜”的神靈有,人類始祖、家族祖先、祖師(天婆道公的師傅)、民族神等;“自然崇拜”的神靈最為繁多,一些自然現象、動植物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花鳥魚蟲皆可作為兩地族人的圖騰信仰。他們在信仰上體現的共性特征,其一,兩地族人所崇拜的神靈諸多,皆無組織,不能歸為一個明確的宗教類別來看,有非宗教化的特點;其二,他們崇拜這些神靈皆是為達到某種目的,例如,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六畜肥壯等,表現出很強的功利性特點。
綜上所述,通過對峒中與平遼的壯族“布偏”和岱族“Phén”族源關系的探究,以及兩地的自然環境、飲食起居、服裝配飾、習俗信仰等方面的分析,可知,兩地相同或者說相似的傳統音樂文化——唱天,也屬于兩地壯、岱族人之間親密的族源關系與相似地域文化的產物。兩地唱天在“做天”儀式和日常娛樂中的音樂內容為何?特征為何?筆者將以近期(2016—2017年)田野工作的具體實錄為例,試析兩地唱天音樂的特征。
二、兩地“做天”儀式中唱天音樂特征
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的“唱天”,在“做天”儀式場域中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方面的異同特征,根據田野調查資料整理如下所示:
表1:
“做天”儀式中的唱天題材內容,主要以儀式類別為劃分依據,圖表中,平遼唱天題材比峒中唱天多一類“求豐收”。筆者在田野考察時了解到,峒中“做天”儀式中暫無發現求豐收這一類型,而平遼每年初春時,都會在村里供奉的土地公或者神廟里舉行求豐收的儀式。而兩地唱天在歌唱形式上,則可說是完全相同的,分析如下:
(一)峒中壯族唱天
筆者以“做天”儀式場域中峒中壯族《做天酒·慶賀》為例,該曲為獨唱形式,屬于“做天酒”中關于慶賀題材的歌曲,表達了天婆與神同慶的喜悅。該曲于2016年1月23日于峒中鎮板八村甲代東家中錄音,由梁臣梅演唱,筆者錄音、記譜。
譜例1:
歌詞大意:天婆度身大吉日,親朋四鄰來慶賀。備好酒肉敬天神,有酒有肉有琴歌。琴聲傳到天宮去,仙家仙女紛至來。仙家下界對天歌,凡間女子來應和。仙女下界對天歌,凡間男子來應和。酒畢琴聲依舊歡,天地二界不舍別。仙人還時送祝福,約定有酒再歡唱。①
上述為峒中《做天酒·慶賀》完整的記譜,該曲的音樂特征如下:
①歌曲結構:歌曲基本以兩小節或兩小句為一個完整的樂句“a”,而a句內明顯存在上下呼應、對比的性質。全曲是以a句為母體樂句的變唱形式,共進行了七次變唱,并且每一次的變唱都遵循著母體樂句的呼應、對比原則。②調式及音域:該曲以同宮系統的轉調視之,則第一至七小節為F宮D羽調式,第八小節至樂曲結束為F宮G商調式;歌曲的音域范圍在6—5七度音域之間。③旋律運行:歌曲整體的旋律線呈現平穩的微波型,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④速度和節拍:全曲的速度和節奏律動也比較穩定,并且以5/4+4/4的節拍組合進行。⑤尾腔特點:譜例中較為明顯的特征,還體現在每一小節的最后一拍或兩拍,為短或長的附點節奏型,而這種處理方式,在當地唱天中是較有特色的,有些唱天藝人還傾向于使用切分節奏,這與藝人的歌唱習慣有很大關系。
(二)平遼岱族唱天
平遼岱族《做天酒·慶賀》這首唱天亦為獨唱形式,同樣屬于“做天酒”中關于慶祝、祝賀的祭曲,用以表達天婆在儀式中得到神的幫助,內心的喜悅與感激之情。該曲于2016年4月24日在越南平遼縣情旭社張那村韋氏生家中錄音,由韋氏生演唱,筆者錄音、記譜。
譜例2:
歌詞大意:三十兵馬開路走,五十兵馬平后路。修好路來更好走,兩邊中間都修好。開到果蠻一棵樹,任務工作已完成。拿穩東西帶上酒,兵官一起來慶賀。酒足飯飽后渡海,經過海水金水河。船大而且開得快,兵馬穩坐大船上。刀山火海不可怕,有神保佑得做天。仙家在天辦酒席,兵官一起來做天。酒肉多多錢多多,兵官商量做得好。酒席辦完得圓滿,各個平安返回家。
從平遼《做天酒·慶賀》完整的記譜來看,其音樂特征分析如下:
①歌曲結構與節拍規律:該曲屬于七言四句體的自由變唱曲。歌曲基本以兩小節或兩小句為一個完整的樂句,并且樂句內存在對比、呼應原則。全曲是以第一句為母體樂句的變唱形式,每一次的變唱都會遵循母體樂句的對比原則。當旋律發展到21至35小節時,速度比原速稍快,節奏律動增強,從譜例中可以看出,全曲基本以5/4+4/4的節拍組合進行,但此部分則以2/4拍的節拍平穩進行,結構層次上也更顯分明,傾向于“a+b,c+b,d+b”的結構,其與峒中《做天酒·慶賀》從頭至尾在節拍速度與結構上基本保持不變的特征有所區別。②調式及音域:該曲前兩小節以bE宮C羽調式視之,第三小節至樂曲結束則為bB宮F徵調式,其音域范圍在1—5五度音域之間。③旋律運行:歌曲旋律線呈現平穩的微波型。④尾腔特點:歌曲每一小節的最后一拍或兩拍,同樣有短或長的附點節奏型,這一點與峒中唱天相同。⑤休止特征:平遼唱天值得強調的特征,還體現在每一個完整的樂句之后都有較為明顯且時值不穩定的休止,而峒中唱天卻無這一特征。
綜上,通過對“做天”儀式場域中,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的《做天酒·慶賀》從音樂形態分析可知,二者基本都是七言四句體的自由變唱曲,在樂句對比原則,節拍組合,旋律走勢,以及句末尾腔使用附點節奏型等方面,都有諸多相同特征,但在歌曲整體的速度、節拍的變化,以及每一樂句結束后的休止等方面,則顯示了即興性的差別。
三、兩地日常娛樂中唱天音樂特征
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的“唱天”,在日常娛樂中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方面的異同特征,如下表所示:
表二:
兩地日常娛樂場域,一般指節慶、親友相聚、結義活動等,在該場域中兩地唱天題材也基本相同。但從表現形式來看,平遼岱族在日常生活中唱天時多偏愛齊唱,而峒中壯族更多是獨唱、自彈自唱或對唱形式,甚至在節慶舞臺表演與結義活動時,也基本以獨唱、自彈自唱為主。
(一)峒中壯族唱天
筆者以日常娛樂場域中峒中壯族的《迎客》為例來進行分析,該曲為自彈自唱形式,屬于娛樂消遣時所唱的歌,表達了藝人通過唱天來排解心中的煩悶,同時教導晚輩們勿把傳統遺忘的意義內涵。該曲于2017年7月14日在峒中鎮板典村梁臣忠家中錄音,由梁臣忠演唱,筆者錄音、記譜。
譜例3:
歌詞大意:今天是個好日子,天琴奏起響當當。你來我就唱兩句,我唱兩句改心悶。悶悶兩句改心煩,不唱平凡過一天。我們偏人唱兩句,唱兩句來改心悶。過去祖先唱的歌,后人切勿把歌忘。心悶時來唱兩句,唱兩句來得歡心。
上述譜例中,歌曲由歌唱聲部與天琴伴奏聲部組成,其音樂特征分析如下:
①結構特點:從主旋律歌唱聲部來看,歌曲以兩小句為一個完整的樂句“a”,并且樂句“a”中的兩小句有對比呼應性質,整首歌曲以a句為基本樂句,進行了六次變唱,每一次的變唱始終遵循著基本樂句的對比呼應原則。②調式與音域:歌曲以C宮A羽調式視之,其音域范圍為6—5七度之間。③旋律運行:該曲中不論是歌唱聲部還是天琴伴奏聲部,其旋律線都呈現平穩的微波狀,沒有較大的起伏波動。④節拍特征與織體形態:歌曲前奏(天琴伴奏聲部)旋律由2/4平穩進行,之后歌唱聲部進入,歌曲節拍出現變化,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天琴伴奏聲部與歌唱聲部的和諧感較差,整體呈現散拍形式。其織體也傾向于自由運行的主調織體形態。⑤尾腔特點:該曲中每一句最后的尾腔同樣有附點節奏型,這與上述“做天”儀式場域中提到的峒中和平遼的唱天,其譜例中所體現的特征相似。
(二)平遼岱族唱天
平遼岱族的《迎客》亦為自彈自唱形式,這首歌是藝人初次與筆者相見時,送給筆者的一首歌,希望筆者能常去做客。該曲于2016年7月9日于平遼縣情旭社張那村陳闖家中錄音,由陳闖演唱,筆者錄音、記譜。
譜例4:
歌詞大意:大家唱歌來討論,用筆把歌詞記下。有人識字不會唱,有人會唱不識字。我們過去不熟悉,由于采訪熟悉你。你是遠來的客人,把好歌唱給你聽。希望你喜歡這里,以后常來得相見。
依上述譜例來看,歌曲同樣由歌唱與天琴伴奏兩個聲部構成,宏觀分析其音樂特征:
①歌曲結構:主旋律歌唱聲部的結構,是以兩小句(上下句)為一個完整的樂句“a”,并且樂句“a”中的兩小句同樣有對比呼應性質。整首歌曲是以a句為基本樂句進行變唱,每一次的變唱始終遵循著基本樂句的對比呼應原則。②調式與音域:歌曲以E宮#C羽調式視之,其音域范圍是6—6八度之間。③旋律運行:從兩個聲部的旋律線來看都沒有較大的起伏,總體呈現平穩的微波型。④節拍規律:該曲在節奏節拍上的變化與峒中唱天《迎客》有明顯區別。歌曲前奏(天琴伴奏聲部)旋律由2/4平穩進行,人聲進入后,節拍形成由2/4,3/4,4/4拍交替且有一定規律的運行模式。例如基本樂句“a”,其上句為4/4+3/4,下句為4/4+2/4的節拍組合形式,并且之后的變唱樂句基本都遵循了“a”句的節拍組合規律。⑤節拍與結構變化:歌曲第19—26小節(“快速”記號處),這一部分的旋律運行速度稍變快,節拍始終以2/4拍進行,并且從樂句內部結構分析,該樂句與其它樂句(對比呼應)的結構原則不同,其更傾向于“起承轉合”的結構性質,而這一特征也是峒中唱天中所沒有的。⑥休止特點:歌唱聲部每一樂句結束后,都有時值不等的休止,但天琴的伴奏聲部一直進行,因此,可以準確的計算出每句之后休止的節拍。⑦織體形態:該曲中天琴伴奏聲部,既鞏固了歌唱聲部的調式色彩,同時也使歌曲的律動感增強,其與峒中唱天《迎客》(自由運行主調織體形態)不同,該曲更傾向于隨節運行的主調織體形態。
通過對日常生活場域中,峒中唱天《迎客》與平遼唱天《迎客》,從音樂形態分析可知,二者的共性之處:歌曲都為自由變唱曲,其樂句內部結構有明顯的呼應對比性質。兩地唱天在調式運用上都偏愛羽調式,旋律線的發展都屬于較為平穩的微波型。最典型的共性特征還表現在每一樂句最后的尾腔,都普遍使用附點節奏型。二者的差異性特征:兩地歌曲在音域上稍有差別,峒中唱天音域一般為七度,平遼唱天一般為八度。歌曲在速度上的變化也有些不同,峒中唱天歌唱速度較穩定,而平遼唱天的歌唱速度有“中速——快速——中速”的變化。另外,峒中唱天為散拍,平遼唱天為規律性節拍,二者在節拍上的差別也比較明顯。從織體形態來看,二者雖都為主調織體,但在運行特征上有明顯差異,峒中唱天為自由運行主調織體形態,而平遼唱天為隨節運行的主調織體形態。從上述譜例中還可直觀看到的差別,峒中唱天每一樂句結束后沒有強調休止,而平遼唱天每一樂句結束后都會有明顯的休止。
四、兩地互動交流對唱天音樂的影響
中越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史以來就十分頻繁,甚至在戰爭年代,兩國邊民之間的往來關系也從未停止過。隨著國家對邊境地區經濟貿易、文化等交流重視程度的遞增,峒中從1996年劃定1平方公里多的土地為邊民互市貿易區,現已建有海關大樓、檢驗檢疫大樓和口岸大樓,并建有15000平方米的封閉式貨場和2000多平方米倉儲及其它配套設施。①口岸的開放使兩國邊民的往來更加頻繁,隨之也帶動了傳統文化上的互動與交流。
(一)政府行為
近幾年,峒中與平遼下轄的一些村寨之間積極的建立友好關系。例如:2014年3月12日在越南平遼縣,舉辦“越南廣寧省平遼縣橫模社口岸村與中國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峒中村——結義儀式”;2015年8月20日在我國峒中鎮板興村,舉行“中國峒中鎮板興村與越南同文社同勝村、錦黑村、區市村締結友好村簽訂儀式”。筆者在田野期間,觀看了兩次活動的影像資料,在結義儀式中,峒中偏人與平遼岱人身著傳統服飾,同臺“彈天對歌”。②中越邊境的結義活動,有利于拉近兩地族人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兩國之間的友誼,還有利于兩國兩地經濟、文化的互動交流,共同繁榮。
兩地政府舉辦的節日活動之間的交流,對唱天音樂同樣有一定的影響。在峒中,每年春節和農歷“三月三”,峒中文化站都會籌備文藝活動,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寨中輪流舉行,文化站的負責人會邀請峒中與平遼兩地較有名氣的民間藝人(包括天婆),來參加表演。在平遼,每年的農歷“四月四”,平遼當地的文化部門同樣會邀請峒中的民間藝人參演他們的活動,并且還會邀請防城港市防城區,以及峒中鎮政府的領導們到平遼欣賞他們的節目。
處在中越邊境線上的峒中與平遼,既頻繁又穩定的互動關系,對兩地“唱天”音樂的變化、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民間行為
民間行為對兩地唱天音樂的影響,除了我們普遍認為的走親訪友以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兩地族人之間的“通婚”行為。因為天婆是女性,在“做天”儀式中既是執儀者,也是歌唱者(唱天的人);在日常娛樂中,唱天藝人雖可為女性,也可為男性,但總的來講,女性藝人比男性藝人更普遍。所以,女性藝人在兩地唱天音樂的交流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依據筆者對兩地實際調查的資料顯示,峒中與平遼的壯、岱族人之間的通婚,對唱天交流的影響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平遼的天婆嫁到峒中來,一般此種情況基本屬于再婚。因兩地女性成為天婆的年齡至少都在三十歲以上,很少有二十多歲就成為天婆的情況。再之,規則內的禁忌,天婆是不容許有性生活的,因此很多女性都是生完孩子以后才渡身為天婆。所以,當已經是天婆的平遼女性改嫁到峒中時,會將平遼的唱天音樂,甚至“做天”儀式的習慣帶到峒中來,也會把峒中的唱天音樂帶到平遼去。
其次,平遼嫁到峒中的女性,在峒中拜師學藝,成為天婆。雖然她們出生在平遼,從小對當地民歌耳濡目染,但之后長期在峒中生活,也已熟悉峒中的唱天音樂,因此她們會成為兩地唱天音樂的傳遞者。
另外,從平遼嫁到峒中的女性(非天婆),與峒中的天婆或者唱天藝人,成為關系很好的朋友,她們會請峒中的天婆(好友)到平遼的老家“做天”,或者走親訪友,這樣會將峒中的唱天音樂,與“做天”習慣帶到平遼。
峒中嫁到平遼的女性,情況也同樣如此。但是,據筆者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峒中嫁到平遼的女性少之又少,村民大多認為,平遼來峒中比峒中到平遼更為便捷,并且在生活上,峒中要比平遼相對富足。總的來講,平遼嫁到峒中的女性,或者峒中嫁到平遼的女性,不論其中哪一方在兩地唱天音樂交流中起到的影響更大,都足以證明,“通婚”這一民間行為對兩地唱天音樂交流上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五、結語
我國壯族與越南岱族在秦漢時期同是“百越”族屬,“越”文化是兩國壯、岱族人共同的文化遺產,峒中壯族與平遼岱族的“唱天”音樂文化便屬其一。文章通過具體的“唱天”譜例(筆者田野實錄并記譜),對峒中與平遼不同場域中的唱天,從音樂特征上進行分析,了解二者在同異方面的特征。然而,兩地唱天音樂文化雖長期分置于中越兩國,但相同性更大于差異性,一方面源于其共同的族群文化,另一方面則受到兩地頻繁的互動交流影響。筆者希望通過對我國峒中壯族與越南平遼岱族的唱天音樂特征之初探,為中越兩國壯、岱民眾繼承和弘揚本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優秀傳統提供依據,同時,增進兩族群相互間的認知與情感,加強彼此間和睦相處,促進“一帶一路”建設。
參考文獻:
[1]何洪.壯族“天樂”研究[J].藝術探索,1997,第1期.
[2]孫航.原始祭儀中的天籟之音——壯族(布偏)“天樂”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3]〔越〕鄧嚴萬.越南岱—泰各民族集團的形成時間及其過程[J].范宏貴譯,云南省歷史研究所,東南亞資料,1983,第1期.
[4]范宏貴、顧有識.壯族歷史與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
[5]范宏貴.越南民族與民族問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6]李遠龍.認同與互動:防城港的族群關系[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