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旺
摘要:筆者根據獸醫臨床經驗,對此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做了詳細分析,并給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牛;沙門氏菌病;犢牛副傷寒
中圖分類號:S85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 7)05-0057-01
1病原
牛沙門氏菌主要是由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都柏林沙門氏菌引起的,都為革蘭氏陰性桿菌,不產生芽孢,沒有莢膜,能運動。此菌對干燥、腐敗、日光等因素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對化學消毒藥的抵抗力不強,常用的消毒劑,如石碳酸、來蘇水、石灰乳等,都可以將其滅活。
2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牛都可以發病,但是以犢牛感染率較高,特別是1月齡左右的犢牛最易感。犢牛發病后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一般多為散發。
病牛和帶菌牛是此病的主要傳染源,帶菌牛的膽囊、淋巴組織內長期存有病原菌,病牛和帶菌牛通過糞便、尿液及流產胎兒把病原菌排出體外,污染飼料、水源以及周圍的環境。病原菌在含有大量蛋白質的污水中可長期存在。此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當牛體內有寄生蟲,或因分娩、乳房炎、產后癱瘓等因素,使機體抵抗力下降,也會引起內源性感染。病牛和健康牛進行配種,或者用病牛的精液進行人工授精也可以引起感染。
此病的流行沒有季節性,尤以潮濕、溫暖的季節發病較多,犢牛發病后,傳播快,常呈地方流行。飼料和飲水不足,牛舍擁擠、潮濕、衛生條件不良,氣候驟變,長途運輸,疲勞以及犢牛沒有吸入足夠的初乳或斷奶過早,都可以促使此病的發生和流行。
3臨床癥狀
潛伏期為1~2周,由于患病動物年齡、體質、病原菌侵入數量和毒力、侵入途徑以及各種應激因素的不同,病狀也有不同,根據病程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
急性型:1月齡左右的犢牛發病的時候,多呈急性經過。病犢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郁、沒有食欲,脈搏增數,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并伴發結膜炎、鼻炎。多在發病后24~28h內出現下痢癥狀,排出灰黃色和黃色的稀糞,混有粘液或者血絲,惡臭。病犢牛很亂衰弱,無力,末梢發涼,眼眶下陷,倒地不起,于病后5~7d死亡,死亡率可達50%。
慢性型:多由急性轉變而來。下痢癥狀逐漸減輕或停止。病犢牛呼吸癥狀明顯,鼻孔流出漿液性液體,后變成膿性。咳嗽,初為干性,后變成濕性痛咳,病犢體溫升高,有肺炎癥狀。同時,病犢的四肢關節發炎,特別是腕關節和跗關節腫大,跛行。病程較長,可以拖延1~2月。
成年牛患病多見于1~3歲的牛只,呈散發,急性病例癥狀和犢牛很相似,懷孕母牛可以引起流產。但大多數呈慢性經過或稱為帶菌者。
4病理變化
急性的病例脾臟腫大2~3倍,成灰紅色或暗紅色,邊緣鈍圓,被膜下小點出血,切面結構不清,有時可見模糊的壞死灶。胃腸有炎癥,第四胃粘膜充血、水腫。小腸粘膜紅腫,有小的出血點。腸系膜淋巴結、肝臟、腎臟腫大,心外膜及腹膜有出血點。
慢性病例主要是肺炎變化,在尖葉、心葉或主葉下緣呈小葉性肺炎,散在有壞死灶。肝臟上有灰白色或灰黃色壞死結節。膝、跗關節有漿性一纖維素性炎癥。
5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病狀以及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的診斷,確診還要依賴實驗室檢測,病初發熱的時,從血和乳中可以分離出沙門氏桿菌,腸道癥狀出現以后,糞培養多為陽性。急性死亡的病例,可以取脾、腸系膜淋巴結和腸內容物作沙門氏桿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快速診斷可以應用單克隆抗體和PCR技術。
6治療
牛群發病以后,要立即對犢牛進行檢查,將病犢牛以及可疑病例隔離進行治療。
5.1抗生素治療:用氯霉素0.5~1g內服或者用10mg/kg體重肌肉注射,連用3~5d。土霉素,0.5g內服,1日2次,連服5~7d。新霉素每日2~3g,分2次內服。合霉素1~2g,每日2次。同時還要輸液來補充維生素以及保護胃腸粘膜的藥物。
5.2中西醫結合治療:由于沙門氏菌中經常出現抗藥菌株,當某種藥物治療無效的時候,要立即更換,一般一種藥物應用不要超過7d。還可以中西醫結合,療效比較顯著。如用白頭翁湯方劑,白頭翁100g、黃柏32g、黃連30g、生地20g、元參20g、豬苓20g、澤瀉20g、秦皮15g、黨參15g、黃岑15g、側柏葉15g、炒槐花15g、炒丹皮15g、炒梔子15g、白術15g、蒼術15g,共研細末,開水沖調,候溫,分2次服用,每天1次,連用6d。同時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復方氯化鈉注射液各500ml,氯霉素250萬IU,維生素C注射液、維生素K3注射液、10%的氯化鉀注射液各20ml,5%的碳酸氫鈉注射液100ml,靜脈注射,1次/d,連用5d。
7預防措施
7.1凈化牛群 檢出和淘汰帶菌牛是預防此病的有效措施。一般是在1~2周內做3次直腸試子的沙門氏菌檢查,如果3次都為陽性,就是帶菌牛,也可以在產犢后檢查母牛的陰道和犢牛糞便中有無沙門氏桿菌來判斷。
7.2加強飼養管理 定期進行驅蟲,做好滅鼠工作,嚴禁從疫區引入牛只。還可以在犢牛出生后在皮下注射副傷寒血清,1次10~20ml,可以預防此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