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 魏忠斌
摘 要:針對目前我國電梯保有量的持續增長,并伴隨著安全事故的不斷發生,凸顯出電梯維保行業人才緊缺的現狀,文章從電梯行業的發展狀況、電梯維保的市場、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方法、實訓基地、校企合作與評價方法等多個方面分析了電梯維保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方向,并對今后電梯行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做出了說明。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電梯維保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5-0157-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elevator,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safety accidents, Highlights the shortage of elevator maintenance industry personnel,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va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elevator maintenance market, training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bas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levator maintenanc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ke a note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elevator industry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vocational school; elevator maintenance
一、電梯維保行業現狀與趨勢
從1989年第一臺電梯出現到現在,電梯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高層建筑與公共場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截止至2014年底,在用電梯數量已超過350萬臺。現在我國的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和年增長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為世界電梯產銷的第一大國。隨著近年來大量的各類電梯安裝投入使用,以及大量的使用期達十年以上的電梯已進入故障高發期,電梯維護保養人才緊缺的問題已顯得越來越突出。據相關部門的統計資料,目前國內受過專業、系統訓練的合格的電梯專業人員尚不足所需人數的十分之一,而且在崗人員中經過院校培養的還達不到20%。電梯專業人員(特別是受過系統培訓的專業人員)不足是影響電梯運行質量和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發言人稱,在我國幾乎每20臺電梯中就有一臺存在安全隱患,許多電梯是由于維護保養不當才故障頻發的,而許多電梯事故也都是因為缺乏及時、專業的處理才釀成更大的事故,給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大量的事例和許多慘痛的教訓都在不斷地提醒我們:電梯專業人才(特別是安裝與維保人員)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緊缺的技能人才。
二、電梯行業高層次維保人才培養途徑
(一)以企業需求能力為方向,制訂完整課程體系
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應該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導向,來制訂相應的課程,形成以勝任崗位工作為最終目的的完整的課程體系,從事電梯維保行業的人員應具有的知識能力有:電機與拖動、電子技術、檢測與轉換技術、PLC及電梯控制技術、變頻器與觸摸屏技術、電類專業英語、電梯結構與原理、電梯控制技術、電梯安裝工藝、國家電/扶梯相關標準/法規、電梯安裝與維修、電梯的試運行與調試、電梯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與此同時,相應的實踐環節有:電、扶梯頂崗實際實操安裝、維修、調試實訓、PLC及電梯控制技術實訓、電梯控制技術實訓、變頻器與觸摸屏綜合實訓、頂崗實習。實際的操作能力主要為電梯設計、安裝與維護的能力。這樣通過工學結合,理論與實訓的課時分配基本相當,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實操作的技能。
(二)制訂課程大綱
傳統的課程大綱制訂,都是由幾個具有相應專業與課程幾年甚至幾十年經驗的教師,根據行業應用情況,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制訂相應課程的大綱,他們大多沒有企業的工作經驗,不能很好的把握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因此便造成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要多于實際技能能力的培養有限,且培養方案無法與當時的行業需求人才情況相匹配,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其大綱的制訂不能脫離企業的實際用人情況,制訂大綱的老師應該去企業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從事電梯行業的工程師、企業主管等專業人員的意見與建議,了解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與他們一起共同討論出學生具體能力培養的方向以及應具備的崗位能力,與此同時,應盡可能多的了解國外較為先進的電梯行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制訂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的大綱。
(三)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理實一體化
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于理論較多的課程體系,相對于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為掌握實際技能的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盡量多的采用項目化教學,以成果與目的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在電梯結構與相關操作等課程中,應盡可能多的利用三維軟件繪制三維模型,并制作成動畫,使學生能夠非常直觀的查看電梯的結構以及操作的過程,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要注意改變在強化實踐教學時,過分強調技能訓練的傾向,轉為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和更新技能的方法。對于那些工藝性、重復性較強,今后容易被機械化和自動化所代替的技能,不宜投放過多的課時。借助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打造精品課程與示范課室。
(四)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
對于工科所需要的人才,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人才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課程的比重也要相應的有所增加,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必須配備相應的實驗設備進行現場教學,并貫穿教學的始終。直接購買的教學實驗設備,會與市場上正在使用的設備有一些不同,大多數實驗設備存在一定的置后,無法達到與市場同步,因此,學校應與企業共同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使學生可以去電梯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這樣學生接觸到的設備就是市場上正在使用的產品,使學生可以在真正的工作崗位上學習到實用的技能。
(五)以目標為導向,發展訂單教育
電梯專業或者電梯方向最終的培養目的就是為電梯企業提供合格的人才,而由于企業之間技術、服務與設備之間的差異,使得學生在找到相應的工作后,要對企業的設備進行適應,還要再進行相應的培訓,不利于學生的快速成長,而通過訂單教育可以很好的將學生與企業直接對接,包括前期企業的文化與安全概念,都可以在學生上學時便植入到日常的課程當中,在去企業實習時,學生了解到的是自己以后將要工作的環境,學習起來也會更加有興趣,訂單班的課程可以與企業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也可以在不影響原有的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利用額外的時間開設訂單企業需要的專業課程以及相應的教育與培訓。通過訂單教育,可以一次解決從招生到人才培養再到就業,使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方向性主動性都會有所明確與提高。
(六)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助推教師向“雙師”型發展
根據高職教育“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對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的時間、形式、內容、任務、待遇等,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并采取多種措施,大力實施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一是積極選派教師到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師資培訓基地學習、參加國內外專項培訓,或赴企業擔任訪問工程師;二是積極推進政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依托地方政府和合作企業,大力實施教師赴企業和政府職能機構掛職和實踐鍛煉工程參加企業生產一線實踐鍛煉;三是鼓勵和引導其他專業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實踐鍛煉,并嚴格督查考核,從而使參加企業實踐鍛煉成為教師的常規工作和自覺行為,有效促進了學校“雙師”隊伍建設。具有了一定企業經驗的教師對課程的理解以及講授課程的方法都會更加貼近實際,也會更生動。
(七)更新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更新評價觀念,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教學評價應體現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注意提高家長、行業企業等的社會參與度。提倡過程性評價與結果(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業考核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不單是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運用知識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重視規范操作、安全文明生產等職業素質的形成,以及節約能源、節省原材料與愛護生產設備、保護環境等意識與觀念的樹立。教學評價應包括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行業企業對實習頂崗學生的知、能、素評價,兼職教師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教學督導對教學過程組織實施的評價,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學生對教學團隊教學能力的評價,學生專業技能認證水平和職業資格通過率的評價,專業技能競賽參賽成績的評價,社會對專業的認可度等,形成獨具學校特色、開放式、自主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三、電梯人才培養的未來發展方向
面對現有電梯行業人才需求的情況,電梯維保人才的培養需要政府、社會、企業與學校共同努力,我國電梯專業的人才培養目前還不是很完善,處于起步的階段,今后應加大電梯維保人才培養的研究,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培養模式,為電梯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曾冬梅,席鴻建,黃國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23(5):98-101.
[2]蔡少權.電梯電氣故障檢修實訓教學的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3]程一凡,李邦彥,萬海如.高職電梯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7).
[4]宋春華.高職先進裝備制造技術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探討[J].高教學刊,2016(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