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珊
摘 要 宜興紫砂壺有著豐富多彩的泥色、千姿百態的造型。制壺藝人除了注重壺器的造型設計,還運用了泥繪、陶刻、浮雕等裝飾手法。其中,陶刻是紫砂工藝裝飾中的一個亮點。
關鍵詞 紫砂;子冶石瓢壺;陶刻;瞿應紹
瞿應紹,是清代著名的陶藝家、畫家,字子冶,其作品紫砂“子冶石瓢壺”(見圖1)以此命名。這款紫砂“子冶石瓢壺”是“石瓢壺”里最古樸的一種造型,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意,真可謂是“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紫砂壺的陶刻創作之所以深得人心,主要是因為制壺藝人在壺器的設計中融入了詩、畫、書法、刻印等傳統手法,使紫砂壺造型藝術化,同時更具書卷氣。由于歷代文人參與過紫砂壺的創作,且十分活躍,紫砂陶刻也就漸漸具有了一種文人的風氣,這種特點在紫砂“子冶石瓢壺”上也體現出來了。
1 紫砂“子冶石瓢壺”的造型
紫砂“子冶石瓢壺”器型古拙,線面簡潔明快,又不失沉穩大度;壺身仍沿襲古老方法上小下大,使整壺重心下垂,使用起來更穩當;壺嘴呈直筒型,短而有力,出水勁道;壺鈕如同一條拋物線連接壺蓋兩端,形如拱橋;提梁壺把形似彩虹,懸掛于壺器之上。紫砂“子冶石瓢壺”的三角形比較明確、硬朗,壺底和腹部位置相對平滑,壺口較小,造型秀氣。此壺的器型精神飽滿,擁有大氣之風,此乃收藏、實用之佳品。
2 紫砂“子冶石瓢壺”的陶刻味
紫砂陶刻的工具簡單,僅用一把刻刀來表現生動、形象的裝飾內容。在紫砂壺的底部鐫刻的內容只是作為底款形式,有的底款是工整的楷書落款,有的是除作者落款以外多了一行詩句,比如時大彬使用過的底款:“一杯清茗,可清詩脾,大彬”。紫砂陶刻發展到了清代,由于當時的文人對紫砂陶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式更加多元化。書畫金石家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吟詩作對,例如清代著名的畫家吳昌碩、鄭板橋、任伯年等人都有傳世的陶刻銘文作品。紫砂陶刻的裝飾不拘于一種形式,其題材和表現技法都比較豐富,涵蓋了篆、魏、草、真、款、古金石索、秦磚漢瓦、鐘鼎銘文等字體,也包括了山水、花卉、人物等創作題材,并通過國畫白描或寫意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通常,一把紫砂壺的經典陶刻作品融合了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具有“書卷氣”和“金石味”,這種藝術形式是通過“刀法”表現出來的。
在歷代的紫砂陶刻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由楊彭年制作、陳曼生銘刻的“曼生壺”系列。而紫砂“子冶石瓢壺”的創作者瞿應紹,則是陳曼生的弟子,瞿應紹繼承并發揚了陳曼生的陶刻技藝,并將之光大。如果說陳曼生將詩、書、畫、印這些傳統藝術“嫁接”到了紫砂壺里,瞿應紹的陶刻則邁進了自由的王國,實際上瞿應紹的陶刻技藝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紫砂陶刻在他手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靈活地運用刀在紫砂壺上刻繪出各種精致的詩文書畫來。他的走刀忽而快速,忽而緩慢;忽而圓潤,又忽而直爽。他的作品在飄逸中見老辣,刀味也進入了藝術的新境界。瞿應紹對紫砂壺刻畫章法方位的把握,可以說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瞿應紹把詩文“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刻在紫砂壺身上。當壺在沏茶時,書畫就是可讀的垂直方向,陶刻藝術加重了紫砂“子冶石瓢壺”的文化厚度。
3 小 結
紫砂“子冶石瓢壺”是瞿應紹首創的一款陶刻作品,此壺富有書卷味、金石味,意趣橫生、耐人玩味。陶刻根據不同的創作對象展示出了不同形態、深度和空間的美,從而表達作者的思想與審美追求。陶刻藝術的刀功固然重要,陶刻家的審美眼光更加重要,瞿應紹正是精通陶刻的技藝,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他才能夠如魚得水,創造出一系列具有獨特風格的紫砂陶刻精品。
參 考 文 獻
[1]黃衛民.論陶刻藝術的刀外功夫[J].江蘇陶瓷.2013(06):22-23.
[2]湯建林.宜興紫砂陶刻藝術漫談[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