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良
摘 要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裝飾工藝已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它蘊涵了哲學、人文、宗教、文學、史學、書畫等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凝聚成了具有江南陶都特色的紫砂文化。壺器的造型美觀,個性突出,兼具修身養性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 紫砂壺;造型;文化
宜興紫砂壺,在歷代藝人的不懈努力與創新下,壺器的造型藝術和工藝呈現出了萬紫千紅、滿園春色的繁榮景象。紫砂壺自古以來堪稱一絕,又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美譽。而今的紫砂壺不管怎么發展,其文化內涵總是決定壺器價值的最重要因素。現以清代陳曼生所制紫砂“南瓜提梁壺”(見圖1)為例,談談壺器的造型及其文化內涵。
1 紫砂“南瓜提梁壺”的歷史文化淵源
紫砂壺的造型與其它各種陶器相比,具有獨特的氣質,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氣息。陳曼生是一名文人,自詡坡仙之徒,陳曼生的一生所崇拜的第一人就是蘇東坡。一次,在陳曼生的生日聚會上,大家一起煮茶、斗詩,樂此不彼。陳曼生的好友郭麟建議以活火煮茶,大家都夸主意不錯,這一建議也激發了陳曼生的靈感。席散人盡,客去主安之后的漫漫長夜里,陳曼生伏于案前,設計出了有提梁的壺體,但是仍沒有設計成壺器。第二天,陳曼生在半睡半醒之間,突然看到侍女婉兒送來了南瓜羹。陳曼生喜上眉梢,腦海里頓時產生了將提梁壺設計成以南瓜為題材的壺器的靈感。陳曼生趕緊回到書房,在南瓜壺體的基礎上畫出了三叉提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曼生十八式壺器之一:紫砂“南瓜提梁壺”。
紫砂“南瓜提梁壺”是陳曼生觸景生情,并有感于蘇東坡的提梁壺而創作成功的,壺器飽含文人氣息,其風神典雅。把玩紫砂“南瓜提梁壺”,如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猶如茅屋賞雨,竹林讀詩;似眠琴綠陰,上有飛瀑。紫砂“南瓜提梁壺”的誕生,正是印證了“落花無言意當遠,人淡如菊品自高”的境界。
2 紫砂“南瓜提梁壺”的造型美
陳曼生的這款紫砂“南瓜提梁壺”,壺蓋酷似南瓜蒂,壺身是一個盤形的南瓜模樣,三叉提梁又似遒勁的瓜秧,與瓜蒂連在一起,壺身銘文為:“開心暖胃門冬飲,卻是東坡手自煎”。此壺令人心馳神凝,浮想聯翩,如得玉洗目,如瓦屋賞雨,如入寺而得禪悟,如夜醒而得明月。人物神合,心中充滿著愜意。
3 紫砂“南瓜提梁壺”的實用美
茶壺的作用就是泡茶,而紫砂壺誕生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實用。第一,紫砂壺耐冷耐熱,紫砂陶是介于陶和瓷之間的屬半燒結陶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氣孔率;盛茶既不會滲漏,又有良好的透氣性。第二,紫砂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因此,用紫砂壺泡茶可謂色、香、味皆全。笫三,紫砂壺便于清洗。如果長時間沒使用,茶壺難免會有些許異味。這時,只需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時茶味不變。第四,由于紫砂材質的傳熱緩慢,故握拿壺把,一般不會燙手。因此,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對紫砂壺都情有獨鐘。
4 紫砂“南瓜提梁壺”的內涵美
藝術作品形式美的表現形式就如同自然界的各種礦藏,無窮無盡,如竹子的修長挺拔,卵石的圓潤,水流的宛轉流暢,各種云彩和石紋的千變萬化,水面漣漪的蕩漾,女人的豐滿,曲線的溫柔,直線的剛強,豐富的色彩……自然中的形式美受環境的影響,常常如黃金夾雜在砂石中一樣,只有經過提煉、精簡、單純化,使其高度概括成為典型才有價值。把各種不同類型的形式美,按照變化與統一、動與靜、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等形式美的規律進行有機的組合,創作成藝術作品,這樣的作品其形式美的個性更鮮明、更美、更有味,更具視覺沖擊力。
陳曼生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一位書畫家和金石家,在金石篆刻上有極深的造詣,被后人尊為“西泠八大家之一”。品讀陳曼生制作的這款紫砂“南瓜提梁壺”,情思遠逸,似與古人神交而品茗,又似茶香溢壺而可清心。
參 考 文 獻
[1]山谷.中國紫砂大師(精)[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胡付照.宜興紫砂壺藝文化發展對策研究[J].江蘇商論,2011(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