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偉
摘 ? 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浙派人物畫,他們基于面向向現實的藝術理念,在中西結合大潮的推動下,吸收西化素描造型結構,結合傳統花鳥的筆墨,創造出具有時代感筆墨技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
關鍵詞:浙派人物畫;造型;筆墨
中圖分類號:J2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67-01
一般所說的“浙派人物畫”是以原浙江美術學院的中國畫系的人物畫為指歸的,又因為在開創水墨人物畫上非同凡響的貢獻被學術界所認同。"浙派人物畫”是上世紀50年代由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顧生岳五人開創的,60年代到70年代的完善發展,引領風騷數十年,逐漸形成完成的體系;80年代后由第一、二屆研究生也已完成了學業承擔起承前啟后的重任,吳山明、劉國輝等人相繼為骨干力量;進入新世紀由劉健、尉曉榕、王贊、胡壽榮、董文運、王曉輝、盛天曄等年輕一代畫家,他們不僅有不能釋懷的憂慮,更有銳意變革的自覺,“浙派人物畫”新一輪的改革來臨了。
20世紀以來,從事中國畫創作的藝術家們,在困難的歷史中,為繼承和弘揚傳統繪畫而奮力拼搏,在花鳥山水人物畫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尤以人物畫的果實最為豐碩,這是因為明清人物畫一蹶不振,1917年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畝》中提到"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故主張"以15世紀以前的中國畫"為體,"取歐畫寫行之精,以補我國之短"這一理論的影響下,徐悲鴻蔣兆和等人倡導中西結合,引進西化造型,提倡寫生,開創了新的局面,崛起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浙派人物畫,他們基于面向向現實的藝術理念,在中西結合大潮的推動下,吸收西化素描造型結構,結合傳統花鳥的筆墨,創造出具有時代感筆墨技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推動了人物畫的發展。
?“浙派人物畫”究竟是怎樣一種面貌的藝術呢?
一、對西畫的借鑒與吸收
首先,素描的重要性。在世界整個素描體系中,以線為主的素描占了很大部分,它們以線造型,以線的曲直變化去概括對象有反映的也有表現的,千姿百態的素描作品為造型的訓練與學習提供寶貴的資料。其次,對西方寫實手段進行中國式的改造與升華。寫實是手段而并非目的,西方寫實主義的引進,無疑打破了空泛概念的傳統水墨程式對生活的歪曲與束縛,他門的水墨寫實人物畫,無論疏體還是密體,都力求實現自己的認識,都注意了把握形體的大局,關健處嚴以定位,非關鍵外適當放松,有夸張、有省略;力求以寫實為基礎參酌寫意,以形似乎不似之似,做到寓豐富于簡練,寓復雜于單純,有效突出獨特的感受。而堅持寫生,進一步發揮素描中關于結構、體積、透視的知識技能。
二、對傳統的學習繼承,主張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
認為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應該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不能脫離名族文化心理,中外藝術只能相互補充,進行洋為中用式的吸收。世界藝術之林,是世界各民族藝術的綜合,任何國家和民族的藝術都一樣,只有強化民族性,才可能在世界藝術中取得地位,真正具有世界性。不僅繼承了傳統花鳥畫的勾勒點厾相結合的方法,而且發展并綜合了南線北皴為一的且勾且皴且擦的拖泥帶水法。以 皴、擦、點、染為基本技巧的積墨法在宋以后的中國山水畫創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這種方法基本上也只是在山水畫中運用而已。他們為尋找新的水墨人物表現方法,在學習和研究傳統繪畫的過程中,受到山水畫積墨法的啟發,而萌生將其引入自己的人物畫創作的想法——用以增加所畫人物的厚重感和質感。以書入畫,中國的書法是獨特的抽象藝術,它通過字與行的結構筆墨筆實筆趣,體現一種東方式的用筆美,而這種用筆美,以往已被繪畫藝術所吸取,探索新世界中實現了造型感與書寫味的統一,在控制中有瀟灑,在飛動中有嚴謹。
三、文人畫傳統中的審美觀念
回溯歷史向傳統中國畫尋求筆墨形式與精神內涵上的支持,將文人畫的筆墨特性、審美意趣反復琢磨、研究,融入進他們的創作中。脫筆墨中心論的誤導,以造型帶動筆墨的新變。他們毫不忽視中國畫筆墨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并且有著相當強的筆墨功夫,在嚴格的造型與精美的筆墨這似乎矛盾的兩者間取得了平衡。
四、探索人的精神,追求形象表達的深刻性
現實生活的選材中表現了引人思考的立意,有著真切的感動和深入的思索,有對艱苦創業者的理解,有對人間真情的贊頌,有對淪落者的悲憫,也有對篤于信仰者的感喟,更有對時代心聲的把握和對生活真諦的追索。注意開掘對象的內心,進而表現對美的向慕和對丑的鞭撻,力求使人物畫的具體性、豐富性和深刻性統一起來。
世界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封閉性在減弱,地域性在減弱,個別性在強化。“浙派人物畫”的畫家們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對西方等外來資源的借鑒和吸收,在兼容并蓄的演化中煥發出千姿百態的容顏,構建出當代中國繪畫的嶄新形態,這種嶄新的形態主要表現在繪畫樣式共存性與互補性,這種共存性和互補性構成當代中國繪畫多元文化景觀。“浙派人物畫”還將在這種多元文化中展現自己更加迷人的風采。
參考文獻:
[1]盧炘.浙派人物畫文獻集[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
[2]吳山明.意筆人物畫[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
[3]張江舟.思與境偕[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