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紅
摘 ? 要:民俗攝影是以民俗事象為對象的攝影活動,它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以自身的視覺形象體現民俗的歷史學術價值,并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作出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民俗攝影;傳統文化;攝影表現
中圖分類號:J40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16-02
民俗攝影作為一個攝影門類,涵蓋和研究的內容極其廣泛,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豐富多彩。用照相機及時記錄這些民族文化珍貴的形象遺產,為民俗研究提供真實可信的圖片資料,延續數千年的傳統民俗文化,是今天的民俗攝影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民俗攝影的界定
民俗攝影是有關民俗的記錄性攝影,概括地說,就是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門類,通俗地說,就是用相機拍攝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民俗攝影實質上是以攝影人的目光,去攝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人群的生存狀態、生存方式、生活趣味,從而構成了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民俗事象。
民俗攝影具有極強的學科邊緣性,它既是民俗學、社會學的組成部分,又與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學科相聯系,其自身也涉及攝影藝術的許多門類。對民俗的無知,勢必導致“民俗攝影”對拍攝對象把握與判斷的失據,進而對民俗事象表達失言,或者把泛民間生活文化都當作民俗;或者把已經沒有傳承并且不能發揮民俗社會功能的某種殘留物當作民俗;或者把“民俗攝影”的焦點只鎖定在除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要進行民俗攝影活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俗。民俗也就是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某個地域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及其相關的生活內容(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等。如過年、廟會、婚禮、花饃、刺繡、山歌、小曲等。民俗只是那些民間文化中帶有集體性、傳承性、模式性的現象,它主要以口耳相傳、行為示范、心理影響的方式向不同地域擴展并代代傳承。“民俗”的重要涵義——有傳承、成傳統。同時,因為民俗所具有的社會功能,所以看一種民俗它是否存在、是否具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是否還能發揮社會功能,如農村中將近消失裹腳就不是民俗,而是的腐朽的、沒生命力的沒落文化。
世間的民俗是如此豐富多彩,客觀地講,有些民俗并不適合用攝影的方式加以記錄,比如語言民俗和某些精神民俗。
二、民俗攝影的特性
民俗攝影與其它攝影形式雖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許多個性即特殊性,決定了它有自身的內在規律。
(一)民俗攝影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民俗攝影是以民俗事象為對象的攝影活動,它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以自身的視覺形象體現民俗的歷史學術價值,并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作出積極的貢獻。
民俗攝影對民俗活動進行拍攝,為民俗研究提供真實可信的圖片資料。民俗攝影既是民俗學、社會學的組成部分,又與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相聯系,有極強的學科邊沿性。民俗攝影作為一個攝影門類,涵蓋和研究的內容極其廣泛,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豐富多彩。
1.民俗攝影是對民族歷史的記錄和保護
人們有許多方式描述歷史,其中最為常用的是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但在這兩者中,影像是被普遍使用的,照片所包含的歷史生活內容之直觀豐富是文本描述難以替代的。民俗攝影的核心就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把握,關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變、發展過程,而一個民族的歷史也正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因此,民俗攝影的歷史信息含量大。許多百年照片已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它們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與守護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備了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是一種最直觀的記史方式。它克服了文字給人們帶來的想象漏洞,可以使讀者與歷史面對面地交流。例如,開創了我國民俗攝影之先河的《莊學本少數民族攝影選》一書,包括婦女頭飾、裝飾、服飾、居住、舞蹈、飲食、婚俗、葬俗、游藝和競技等照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2.民俗攝影是對傳統文化的詮釋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民俗事物包羅萬象。民俗事象大量存在于人們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范圍極其廣泛。因此,人物服飾、民居建筑、生活方式、人生禮儀、傳統體育、節日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是民俗攝影表現的對象。這些社會形態保存了民間長期以來形成的信仰、風俗、習慣等一整套文化現象。如民俗攝影在展示形形色色廟會的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傳統。再如,中國的傳統節日所形成的“年節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節日中,以“過年”最重要。“過年”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不同地方過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不僅為民俗攝影提供了創作素材,也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品位,并通過民俗攝影圖片傳達給觀眾。許多民族的傳統事物,如各民族的服飾、朝圣、舞蹈、風土人情、傳統手工勞動等,都是傳統文化的再現。
國內優秀的攝影家通過民俗攝影很好地進行了詮釋。例如攝影家侯登科,用數年精力,追蹤拍攝來自于陜甘寧三省,流徙于關中東部,臨潼至潼關諸縣,渭河兩岸及河川塬上的麥客。他用照相機記錄下麥客的黃金時代以及麥客由盛而衰的流變過程,以鏡頭敘述麥客的生產、生活、流徙的的細節,每幅照片里充斥著滿滿的人文關懷,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農耕時代有關麥客民俗的豐厚遺產。
(二)民俗攝影是有關民俗的記錄性攝影而非表現性攝影。
從民俗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的角度來看,除了文獻學方法,田野作業就是最重要的方法,而攝影無疑是它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
在田野作業中,為了提高資料的可信度,還要在與被調查者直接交談的基礎上,深入民眾共同生活,從生活方式的參與,進而到民族意識、文化心理的參與,確保通過民俗攝影采集民俗影像資料的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在這里,你拍攝的只是照片,是類似司法上用的“證據”,而且你的照片絕對講究民俗外部特征(整體的、局部的)的影像質量,而非“藝術性”,它不是攝影創作,當然也不是什么藝術攝影。
三、民俗攝影的表現形式
民俗攝影屬于紀實攝影范疇,強調對任何民俗活動的前期準備,進行階段、高潮及結尾,有始有終地整體的紀實過程。所以,民俗攝影的攝影表現形式,應是完整的民俗事象專題組照與系列組照。
專題組照與系列組照,作為民俗攝影獨特的風格與創作形體,不僅能給史學、民俗研究提供詳實完整的圖片依據,而且還應是民俗攝影的內容,表達形式與創作風格的統一。成組的專題系列圖片往往能突破報道內容的學術性和史料文獻價值。
專題的表現是全方面的,是某一民俗事象的全方位的展示:從社會環境到獨特地域,從整體到細節,從歷史到傳承,從群眾到個人。通過多幅、成組的畫面,結合一定的文字,集中地表現某一民俗的活動場景和內容。系列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的系列;可以把不同民俗事象的內容作為系列,也可以把不同民俗事象的內容對比作為系列。系列的民俗圖片最有研究價值,最有說服力。所以,完整的專題組照與系列組照形式,是民俗攝影的風格與技藝的完善體現,這也是民俗攝影獨具的特性。
民俗攝影可以融藝術創作攝影、新聞紀實攝影、靜物攝影、建筑攝影等各類攝影手法于一體,可以通過差異性表現、專題表現和微觀表現、紀實表現等形式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事物的記錄和表現。
(一)差異性表現
這種表現方法主要適用于拍攝那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居民或少數民族的生活。比如中國各民族的服飾也各有千秋,人稱素衣民族的朝鮮族以白為美,彝族則以黑色顯示嚴肅深沉的性格,而維吾爾族喜歡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的服飾展示性格熱情開朗活潑的一面。在拍攝這些特色的時候,所采用的色彩與光影的運用手法及選景上的差異肯定是非常大的。
(二)專題表現和微觀表現
在民俗攝影中,成系列的民俗圖片往往能突出報道內容的史料性和學術價值;民俗攝影的專題表現最有研究價值,也最有說服力。如民間廟會中就可以列出很多專題,例如祭祀神靈、祈福求子、民間娛樂等。廟會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關系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藝娛樂等諸多方面,反映了各地的歷史地理物質條件、民俗傳統和人們的審美標準。
微觀表現與專題表現可以取長補短,互為補充。比如人物服飾就是個太大的題目,但如果一個民族的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物服飾拍成專題,就是很好的民俗攝影圖片。可見,善于選取題材,以小見大,一個主題做得越深入就越有價值,更能為人們所接受。
(三) 紀實表現
民俗攝影中的紀實手法是對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記錄方法,它對事象不作過多的技術處理。例如攝影家陳錦把諸如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懸棺、川劇中的“變臉”、川內民居、康巴風光等四川地域性的物態化的文化景觀盡情收入自己的鏡頭之內,描繪了巴蜀文化的風俗畫卷。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俗攝影文獻的意義更強于藝術的意義,是一種影像的記憶,,這也是一種歷史。民俗作為一種民間生活的傳承文化,其主體部分形成并植根于過去,屬于廣義的民族或者民間的傳統文化,然而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民眾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并伴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某一地域民眾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民俗攝影活動中首先要做到真實的記錄,真實地表現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某一地域民眾的傳統文化內涵,為社會留下一份詳實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
[1]陶立璠.民俗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2]侯登科.紙上記錄片·麥客[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
[3]泰瑞·貝內特.徐婷婷(譯).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1844-1879)[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