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益春

摘 ? 要: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是手工制造的陶土工藝品。紫砂壺的品種數以千計.作為中國陶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將中國陶瓷之美發展到了極致。好的紫砂壺,主要看它的“精、氣、神”。“精”者是指壺的精神面貌和工藝、造型、裝飾的精美;“氣”者指壺的氣質內涵:“神”者指壺的神態神采。一把好壺,以素心素面溝通茶人的心靈,魅力所在,讓你魂牽夢縈,撫之愛戀,賞之悅目,用之舒心。
關鍵詞:紫砂壺;知足常樂;陶瓷;造型
中圖分類號:J527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59-01
《知足常樂》壺形制素雅、工藝細膩、制作大氣,一段竹子塑起整個壺身,壺身裝飾一只栩栩如生的禪,禪又名知了,竹的諧音為“足”,合并在一起剛好是:“知足常樂”寓意很不錯哦。
紫砂壺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在數百年傳承、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產業,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元素,在茶、陶融合中形成了紫砂壺自身的藝術框架和生命韻律.匯成一個龐大的紫砂壺藝世界,可以說在中國陶瓷藝術領域獨樹一幟。歷代紫砂藝人創作了無數造型的紫砂壺,或方或圓,或花或光,有的取材于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木,蟲魚鳥獸,有的借鑒青銅器、玉器、秦磚漢瓦。紫砂壺的創作如果脫離了生活,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要擁有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心靈,創作
的靈感才會不斷地從腦海中涌現。紫砂的魅力是文化內涵的結晶,紫砂壺的生命在于文化。人們對現代生活的追求,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茶作為世界最大的飲料之一,器具也是最受關注,紫砂茶具已被人們認為是飲茶的最佳器具。紫砂因為有獨特的功能和特殊性能。隨科學進步,社會發展,在現代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品茗已是人們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
在傳統紫砂作品中.以“竹”為題材的紫砂壺比比皆是。各種以“竹”為造型的紫砂壺亦層出不窮,歷代名家多有這方面的作品傳諸于世。筆者有幸生活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并且多年來從事著紫砂壺的創作設計工作。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就是想把我喜愛的竹子用我們宜興最有特色的紫砂壺來體現出來。
《知足常樂壺》采用竹子為題材,壺身取一竹段,壺口做成上下大小不一的口子,這是生活中被砍下來出現的自然缺口,壺身看使隨意做出一些不規則的片面,但隨意中又可以看出細膩,看那一條條竹子細小的紋路,更是生動,壺蓋選用卡蓋,壺鈕選用細小的一段竹節傾斜在壺蓋上,猶如一顆破土而出的一個小生命,壺嘴采用竹節直流明接嘴,伸展自然,環形把手與壺身氣質相通,規則有序,相扣合縫,整體線條流暢,修飾講究,制作大氣,壺身裝飾一禪,栩栩如生,禪有明“知了”,竹諧音“足”,合在一起就是“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謂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語本《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委心任運,不失其為我。知足常樂,不愿乎其外。”王西彥《古屋》第一部四:“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知足常樂”。
紫砂壺創作應繼承傳統而又不緣于傳統,從優秀傳統作品中吸取精華,打破習慣思維方式,創作出具有個性化風格的作品,應對傳承創新報積極態度,紫砂數百年來傳播過程的一大規律是:“凡是名作,后人必仿之、后人必創之”。同一壺名,統一品種,藝人們都可以從審美情趣、使用價值出發,在技藝造型加以變化,使之有別于傳統的形制,紫砂壺既是一種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賞的藝術品,做工精良的紫砂壺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思維悟性,更有區別于其他壺的“精”、“氣”、“神”。柔和委婉的壺體體曲線能氣到放松人體精神、頤養性情的作用。
藝術來源于生活,其實我們周圍可以用來做壺的題材滿眼都是。只是我們要對這些題材加以提煉和完善,中間可以適當補充和拓展,然后轉化為紫砂語言,通過自己的雙手,將我們所要表達的內容摶成一把壺。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任何題材不可能說信手拈來就能用。我們在考慮題材的表現形式的同時。還要兼顧怎么樣才可以讓人們了解和接受。一把壺從最初的畫稿設計。到做出樣來,中間要不斷進行著調整和修改。因此創新需要循序漸進,需要點滴積累,因此筆者做的壺始終沒有脫離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