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和


摘要:我國食鹽專營現狀穩定,工業鹽領導著鹽的消費需求,在兩堿產業發展緩慢的背景下,鹽業體制需及時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結合純堿和燒堿產業發展現狀,文章提出了針對鹽業體制調整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兩堿;鹽業;供應鏈
1鹽業產業現狀
2014年5月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中,加快鹽業行業改革被提上議程成為工作重點,鹽業體制改革進程備受關注。
1.1食鹽穩定的專營狀態
漢武帝時期實行的“鹽鐵專營”制度開啟了我國食鹽專營體制的歷史。為了穩定統治,保證巨額鹽稅的來源,歷朝歷代延續對食鹽的壟斷生產和壟斷銷售,不斷加強和完善食鹽專營體制。新中國建立初期,食鹽行業混亂,假鹽、濫鹽充斥市場,地區間食鹽供求極不均衡,國家隨即成立了中國鹽業總公司和鹽務局,負責管理全國食鹽的生產、稅收以及運銷,但是鹽務分工、產銷分管。隨著對私營鹽場和個體鹽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部分鹽田收歸國有。1953年,中國鹽業總公司和鹽務局開始進行了合并,食鹽產業的行政合一、產銷集中漸漸開展,食鹽專營漸漸恢復和完善。截至1965年,中國鹽業總公司產鹽量占全國總產鹽量的70%以上,銷售量占全國總銷售量的90%以上。從一定程度上說,我國食鹽專營體制是隨環境發展而發展的,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1.2工業鹽領導鹽的消費需求
提及鹽業或者鹽產品,部分群眾會將之等同于食鹽,產生食鹽即鹽產品,鹽業即食鹽業等認識。而鹽產品主要包括食鹽和工業鹽。食鹽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消費數量與人口數量有一定的比例關系,因此,食鹽社會需求量大且穩定,消費彈性極小。目前,我國的食鹽生產和銷售為國家專營,食鹽價格為國家制定和控制。制鹽企業從食鹽上獲得的利潤在近年的原鹽消費中,工業鹽所占比重約為75%左右。制鹽企業的經濟效益主要來自于工業鹽。以2014年為例,我國原鹽產量約9 182.04萬噸,進口鹽約742.68萬噸(工業鹽約740萬噸),供應鹽總量約9 924.72萬噸,全年鹽消費量約8 789萬噸,其中工業鹽消費約6 900萬噸,食用鹽消費約1 036萬噸。鹽產品市場大部分集中在工業鹽上,工業鹽領導了鹽產品的消費需求。
2兩堿產業發展分析
隨著我國工業的不斷發展,相關產業對于純堿、燒堿的需求不斷增加,1999~2016年,我國純堿產量由766.21萬噸增長至2 588.3萬噸;燒堿產量由580.14萬噸增長至3 283.9萬噸,詳情如表1所示。
2.1純堿
純堿可用于食品加工,而用于工業生產的純堿占我國純堿總消費量的90%左右(見圖1)。在工業生產的各類部門中,玻璃制造業是最大的純堿需求產業,其他則為日化、建材、冶金、醫藥等部門。近年來,建筑、冶煉、汽車生產制造等工業部門生產增幅不斷下降,純堿行業的增長幅度卻十分明顯,我國由純堿進口國,逐步轉變為世界純堿出口量最多的國家。但在純堿行業不斷發展的同時,落后產能淘汰是急需面對的新問題,生產技術發展、裝備水平提升、生產能耗降低是燒堿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4年,我國純堿產能已突破3 000萬噸,達到3 145萬噸,新增產能約220萬噸,山東省純堿產量最多,約435.3萬噸,其次是河南省、青海省和江蘇省,約333.2萬噸、326.6萬噸和318.6萬噸,河北省產量約246.0萬噸。近年來,受到下游產業緩慢恢復增長的影響,國內純堿市場價格不斷上升,純堿生產企業和部門紛紛順利通過檢修,產量不斷增加,價格操控較為靈活,庫存量和供應量保持在了合理區間內。原鹽價格持續走低,氯化銨價格更是跌進谷底,部分企業紛紛收購原鹽和氯化銨等產品,所以純堿產量受到抑制,然而,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使得純堿市場“另辟蹊徑”,撐住了純堿價格。
國內純堿產能增長緩慢,純堿產能過剩問題不能被忽視。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純堿生產制造企業和部門必須進行科學的轉型升級,積極創新生產技術,不斷開拓國內國外市場。2015年以來,小化肥生產用電優惠政策取消,這有利于促進小化肥純堿企業調整生產結構,同時促進純堿生產企業尤其是大型生產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純堿需求增長緩慢,燒堿市場競爭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難免會出現激烈競爭,長期來看,純堿價格將持續在低位徘徊,生產企業開工率將會降低,庫存壓力較大,相關產業要做好準備,積極調整生產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爭取在國內國外純堿市場競爭中取得新突破。
2.2燒堿
隨著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世界各國燒堿產量逐年減少,但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燒堿產量在逐年小幅增加。我國是世界上燒堿產能最大的國家,世界年均燒堿產能在9000萬噸左右,我國的產能占世界的40%左右,燒堿市場仍然龐大。
目前,我國有175家企業或單位生產燒堿,主要分布于鹽資源豐富的地區。2014年,燒堿產能最大的是山東省,約958.5萬噸,其次是江蘇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約407.0萬噸和331.0萬噸,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陜西省等省份產能均在100萬噸以上。2014年,我國燒堿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同比增長了7.9%,并且燒堿產量的增長基本保持在這個速度。但因為燒堿行業處在低迷狀態,部分燒堿生產企業虧損嚴重、運營困難,生產設備因此閑置,運營停滯,生產技術創新研發動力不足。以2015年為例,雖然新增燒堿產能達到213萬噸,但是凈增產能僅為60萬噸。
燒堿出口和外銷的情況對于國內市場的影響是急需注意的。我國燒堿年均出口200萬噸左右,占總產量的7%左右,隨著產量的不斷提升,出口占比有所下降,這使得東部沿海各省份的燒堿出口企業受到影響,同時出口數量產生的價格變化對國內市場帶來了明顯的影響。國內燒堿下游相關產業需求的不斷增長,如氧化鋁生產、化纖生產、造紙產業是消費燒堿的重要部門,這些部門的運營狀況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燒堿產業的發展。同時,燒堿產量的不斷增長,平衡了氯氣產業,帶動了耗氯產品的開發和發展,氯堿平衡影響著燒堿行業的整體發展。綜合兩方面情況,國內燒堿和耗氯產品的價格基本呈負相關關系。
因為燒堿的產品形態主要分為固態燒堿和液態燒堿,所以不同種類燒堿的運輸方式決定著運輸成本。近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燒堿產量增長速度較快,產能不斷提高,而燒堿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于東部省份,西部地區的燒堿生產企業需要將加工后的固態燒堿運抵東部地區,運輸成本較高,影響企業利潤。近年以來,燒堿價格不斷上升,如山東等地所產的32%離子膜燒堿均價已達每噸650~700元左右;南方地區部分省份所產的99%片堿均價已達每噸2 550~2 600元左右。燒堿企業效益雖漸漸改善,但燒堿行業沒有形成一致的整體價格走勢,各地區的燒堿價格波動、起伏較大。
3鹽業體制調整建議
在系統分析食鹽體制改革進程,對比分析純堿、燒堿市場情況之后,我們對待鹽業體制改革的態度應該是更加理性的。改革是為了促進發展,針對鹽業體制的改革,本研究提出了若干啟示和建議。
3.1謹慎進行食鹽市場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食鹽可以進行市場化,但是不一定要進行市場化。例如北宋末期,蔡京變更鹽法,將江淮食鹽行銷區擴大,廢止官運官銷的官賣制度,打破固有的食鹽專營狀態,使得食鹽市場混亂,社會危機加重,同時使得嚴重依賴鹽業產業的漕運等部門崩潰,影響不可謂不巨大。市場化看起來是改革和先進的,但是需要考慮其是否有利于經濟穩定。現代社會中,與鹽業產業關聯的部門較北宋更為繁多和復雜,冒然打破現有狀態,產業鏈條必然混亂,利益鏈條必然斷裂,其產生的多米諾骨牌似的波動影響,未必有利于社會經濟穩定發展。食鹽專營自古持續至今,是有其存在理由的,冒然進行變革更容易弄巧成拙,而對于食鹽是否應該市場化,我們的態度應該是謹慎的。
3.2完善鹽業產業供應鏈
現在,我國鹽業產業供應鏈中生產、分配、調運、銷售及價格制定都是根據國家指令性計劃和規定完成的。如國家工業信息化部控制定點生產許可,發改委控制生產調撥和價格審批,地方鹽政行政主管部門控制分配和運輸,中國鹽業總公司和地方鹽業公司控制批發和銷售。在這一體制下形成的鹽業產業供應鏈依舊存在著產銷分離、供求不均、產能過剩以及生產與運銷部門利潤兩極分化等運作效率低下的問題。此外,由于監管不力,懲處不嚴,工業鹽、劣質鹽冒充食鹽的現象屢見不鮮且屢禁不止。
我國可以在鹽業產業現行體制下適當引入市場化,從而優化組織結構,提高供應鏈運行效率。打破完全壟斷,將食鹽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權明確交予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切實減少或避免食鹽質量安全問題;將鹽業生產融入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節生產,將鹽業生產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避免產銷嚴重分離,縮小鹽業生產和運銷的利潤差距;創建聯系機制,構建信息網絡,使得鹽業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之間進行溝通,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發生,提高運營效率和質量。
3.3全面構建網絡化鹽業產業供應鏈
鹽業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中進行活動的思維應該是一種戰略性的思維,從而制定長遠、縝密的戰略計劃,做好準備,以集體之力迎接競爭和挑戰。當供應鏈出現漏洞,網絡中或者構成供應鏈的細胞企業是有活力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愈”的,因為整體的智慧與能力并非單一的、低級的結構組織所能企及。
構建鹽業產業網絡化供應鏈,可以從建立特許經營、連鎖經營、戰略聯盟和產業集群等方面展開,利用信息技術和交通技術等外部經濟條件的發展,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同時結合相關產業,橫向、縱向發展鹽業產業供應鏈。鹽業產業的完善是某一鹽業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而運輸或者食鹽流動的完善可謂關鍵,所以,鹽業產業供應鏈要協調食鹽的生命價值周期和運銷距離,要立足競爭環境和技術基礎,要進行運輸方式、技術等全面的革新升級,以提高鹽的流動速度,全面升級鹽業產業網絡化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