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魏飛 侯玉霞
[摘 要]文章以旅游體驗理論為依據,以桂林龍勝生態茶園示范區為案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探討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對策問題?;诼糜误w驗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要堅持融合文化性、參與性、娛樂性和藝術性的原則,并且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以旅游體驗為根本,融合本地民族文化,樹立茶文化旅游品牌。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生態茶園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優勢。
[關鍵詞]旅游體驗;旅游產品;生態茶園;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4-0089-04
引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和豐富的飲茶文化。隨著茶葉種植技術和茶園管理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生態茶園開始走入旅游者的視野。旅游者到生態茶園參加采茶、飲茶、制茶的一系列活動,實際上享受的是一種生態,是一種文化,茶文化旅游由此發展開來,成為了當前旅游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但全國各地生態茶園的建設參差不齊,很多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性不強,還停留在傳統經濟時代。為此,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探究基于旅游體驗的生態茶園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一、旅游體驗理論綜述
在現實旅游活動中,無論是旅游消費者還是旅游產品的供給方都越來越注重對旅游體驗的感受與研究。國內外眾多學者很早就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國外,Boorstin于1964年最早提出了的旅游體驗的概念,認為旅游體驗是一種流行的大眾社會消費行為,一種大眾旅游非自發性的預制體驗[1];1973年,MacCannell則把旅游體驗看成是旅游者追求“真實性”的體驗,進而克服現實社會的壓力而做出的一種積極的反應過程[2];1996年,Wearing認為旅游體驗是個體與旅游空間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旅游個體的文化、社會背景、旅游出行目的都會對其產生影響[3];1997年,Ryan認為旅游體驗是功能多樣的休閑活動,可以兼具娛樂和學習,并采用旅游期望與滿意度直接的關系測量旅游體驗的質量[4]。
在國內方面,1999 年,謝彥君在其《基礎旅游學》中率先在國內旅游理論研究中提出了“旅游體驗”的命題。指出:“對于旅游體驗的研究,事實上構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內容;就旅游個體而言,旅游體驗是旅游者活動的主體內容,旅游者對其滿意程度決定了旅游的質量感知水平;而就總體而言,每個旅游者旅游體驗的內容、時空特點和結構特性,是旅游業規劃和管理的基本依據[5]?!睂τ诼糜误w驗的內涵他則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世界的暫時性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結構調整、追求預約目標的過程[6]。此外,鄒統釬認為旅游體驗是一種旅游者對旅游地符號文化的解讀過程[7];伍海琳認為,旅游體驗是對個體或者社會都具有一定意義的一種體驗,是旅游主體積極參與、并與旅游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8]。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旅游體驗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分別從過程與結果的角度,內容與構成角度,影響因素角度等展開了研究,雖然對旅游體驗的概念還沒一個統一的認識,但都對其重要性有著一致的肯定。今后的旅游產業結構和旅游產品開發都必須加強對旅游體驗的研究和應用。
二、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性分析
(一)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內涵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和飲茶歷史。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相關的各種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茶文化是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研究茶對于人類精神和社會的功能,包括茶藝、茶道以及在各個階層人民中表現出的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文化。我國的茶文化初步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于隋唐,到兩宋時期空前繁榮,元明清是茶文化的轉型期,在此之前茶文化表現形式主要在宮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等階層得以延續和發展,直到近現代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才進一步植根于廣大普通民眾之中。茶文化雅俗共賞,有著一種精神上的陶冶和修行之效,正所謂“禪茶合一”,體現著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都有著各具特色的“茶民俗”。
近年來旅游者越來越注重對生態自然景觀的享受,并且隨著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茶葉的原產地——茶園參觀游覽。由此產生了形式多樣的茶文化旅游產品。茶文化旅游產品屬于旅游產品分類中主題文化旅游的一個分枝,是以茶園參觀,茶文化古跡瀏覽,茶葉采摘,茶味餐飲,茶葉品鑒,茶葉制作,茶藝觀賞等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這種旅游模式集地方特色、養生文化和生態旅游于一體,使茶文化和旅游成為一個系統,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目前茶文化旅游產品主要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型、茶鄉特色型、農業生態型和人文考古型等4個類型[9]。茶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內容,旅游業的興盛反過來又將帶動茶文化的發展,所以把茶文化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是提升旅游品質和弘揚茶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
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過程是物質體驗與精神體驗的融合,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旅游者在參與茶事活動中必然會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提升。因此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必須堅持融合文化性、參與性、娛樂性和藝術性的原則,創意性打造茶文化旅游產品。因為茶葉的文化性是其根本屬性,一切旅游者的茶文化體驗都是以此衍生開來的,所以茶葉的旅游產品設計必須融合文化性。其次,由于參與性是旅游體驗的主要表達形式,只有讓游客身體真正參與到茶文化旅游活動中來才能讓他們首先在外在感覺層面有深刻體驗,進而才能內化為精神上的體驗,所以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型設計必須融合參與性。堅持融合娛樂性則主要是考慮到一切的旅游體驗都是以獲得愉悅和放松為目的的,只有融合娛樂性才能讓旅游者獲得最基本的旅游體驗。融合藝術性主要是為了旅游者對茶文化旅游產品的一種審美的要求,茶藝是一種藝術,茶園的景觀營造也是一種藝術,只有堅持藝術性地去設計產品才能更好地增強游客的視覺體驗,進而影響精神體驗。
三、龍勝生態茶園示范地現狀
龍勝生態茶園示范區位于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占地面積近200畝,目前主要種植福云六號這一茶葉品種,并且主要還是經營傳統意義上的茶園,以制茶和售茶為主要收入來源,沒有和旅游業相結合開發茶文化旅游。但其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勢,在當前生態文化類旅游產品蓬勃發展的勢頭之下完全可以實現“茶園+旅游”的發展模式,挖掘茶文化,打造茶文化旅游產品,以轉變發展模式和經營模式,走生態茶園茶文化旅游的新路子。因此,現在龍勝各族自治縣科學技術開發中心計劃以此為示范區,創建以茶文化旅游為主的生態茶園,將茶園與旅游相結合,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對周邊的傳統茶園起到示范和引領的作用,進而達到使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效果。
四、基于旅游體驗的龍勝生態茶園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對策
(一)剖析資源與市場條件
龍勝生態茶園示范區位于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這里有著良好的地理條件。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國長壽之鄉,此地不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而且負氧離子含量高,空氣質量好,有著非常優良的生態環境。其土壤富硒,是茶葉等農作物的天然養分。正所謂好山產好茶,這樣適宜的地理條件種植出的茶葉自然也是品種絕佳的。此外,該茶園位于著名的龍脊梯田景區的入口附近,該龍脊景區近兩年來的年游客接待量都在90萬人次以上,有著強大的客流優勢,因此可借助龍脊梯田的這一強大旅游客流帶動生態茶園的發展。通過以上剖析可知該生態茶園有著很好的資源條件與市場條件,非常適合開展生態養生類茶文化旅游類項目。
(二)以游客體驗為本,開展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旅游活動
縱觀我國的茶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很多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中,即更注重產品的功能開發,從產品外型設計上開始,走價格競爭路線。但在體驗經濟時代下,它要求從生活和情景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和情感認同,以此抓住旅游者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行為,為產品找到新的價值。傳統經濟把每個消費者個體都看作“經濟人”,而體驗經濟是一種完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非理性的經濟形態,產品的價值不完全體現在產品的功能和服務中,更體現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一種心理感受,既有感性因素也有理性因素。在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時,茶文化旅游的體驗性產品必須要結合旅游地的場景,利用真實再現和人文構造等手段,使游客真實的體驗茶文化旅游的內涵,從而感受旅游場景的豐富性。
該生態茶園可根據茶園自然景觀資源和當地人文歷史資源,以生態養生為主題,設計一系列集文化性、參與性、娛樂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如民族采茶表演、民族茶藝展示、茶園采茶、古法制茶、田園品茗、茶食餐飲、茶山瑜伽、茶園太極和茶園打油茶等。從名稱上看,雖然很多是傳統的茶事活動,但作為現代生態茶園應該對傳統活動進行創意性開發,融合現代元素。
(三)加強與當地民族文化的融合,樹立民族茶文化旅游品牌
茶園所在地龍勝各族自治縣居住著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是一個有著濃厚的少數民族風情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地方。并且該地少數民族人口一直以來都有飲茶的傳統,尤其是對當地土生土長的龍脊古樹茶更是情有獨鐘,每年還保持著舉行祭茶大典的傳統,此外,這里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傳統的節日,比如“開耕節”“曬衣節”和“花炮節”等。生態茶園茶文化旅游項目的開展一定要和本地的這些民族文化相融合,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體驗特色的旅游活動。比如在舉行采茶表演的時候,讓采茶姑娘都穿上當地的壯族或者瑤族的傳統服飾,應用瑤族的醫藥文化設置瑤湯浴足養生項目,用民族傳統竹編制作茶籃、購物籃和茶葉包裝等,據此樹立民族茶文化旅游品牌。
(四)保護生態,融入龍脊梯田旅游發展大局
生態茶園最根本的還是生態特色,在設計和開展一系列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時候一定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才能產生可持續的生態旅游資源綜合效益。借鑒云南、福建、浙江等名茶產地茶園的經驗,在茶園整體的規劃設計上,要根據所引進茶葉的生物特性科學規劃,例如景區內部人行步道的設計要隨山勢而行,注重安全與美觀;對于排灌系統的設計要嚴格按照隔離溝、蓄水溝、截水溝和排水溝的標準設計,不可因為省事和省錢而破壞了生態。此外,保護生態也是龍脊梯田旅游發展大局的根本要求,在區域宏觀背景下共同保護生態,豐富旅游產品業態,必然能夠形成旅游發展的合力,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Boorstin D J. The image :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 Harper & Row,1964.
[2]Mac 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3).
[3]Wearing, B. Refocussing the tourist experience:the flaneur and the chorister[J].Leisure Studies,1996(15).
[4]Ryan Chris.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 new introduction[M].London,Cassell:Wellington House,1997.
[5]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9.
[6]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視覺的探討[D].沈陽:東北財經大學,2005.
[7]鄒統釬,吳麗云.旅游體驗的本質、類型與塑造原則[J].旅游科學,2003(4).
[8]伍海琳.論旅游體驗[J].經濟師,2006(1).
[9]郭雅玲,馮會,鄭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2).
[作者簡介]郝魏飛,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旅游規劃與開發;侯玉霞,女,桂林理工大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旅游、民族學、鄉村旅游。
[責任編輯 熈 鐫]